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9期

高校流行語言研究綜述

趙 億?

2013年08月30日15: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對近十年的高校流行語研究進行了總結,包括高校流行語的概念界定、研究內容、研究特點等問題的梳理,並在述評中指出了目前高校流行語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對后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流行語﹔綜述

 

流行語是由於社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心理語言因素等而產生的語言形式變化。近十年來,流行語的盛行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對流行語傳播的范圍、形式、主體、對象等方面的研究越發具體化和系統化。正是在此種情況下,對於校園流行語、特別是高校流行語的研究進入了人們視野。高校是青年作為個體走向社會、獨立承擔社會重任的准備階段,屬於人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是個體在身心、知識方面承上啟下的轉折時期。因此,研究高校流行語對於理論和實踐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現狀

1.關於高校流行語的界定。盡管從期刊網查閱的近十年涉及高校流行語的文章有43篇之多,其中一篇為碩士學位論文,但真正對“高校流行語”的定義進行界定的文章卻很少,僅有4篇。這4篇文章對“高校流行語”定義的界定也都是在“流行語”概念的基礎上加上了“高校”或“大學”二字,缺乏對“高校(或大學)流行語”內涵的挖掘。如:王岩定義“高校流行語”為“在大學校園裡廣泛流行的語匯或語言形式。[1]”李君認為“大學生流行語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在大學校園中出現的,由大學生自己或其他人創造的,在大學生的口語交際中廣泛流行的一種話語形式,包括新出現的高頻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2]”她強調了大學生流行語的創造源、傳播源不僅僅是大學生,還有“其他人”,但“其他人”包括哪些人卻未作界定﹔李少丹認為“大學校園流行語是社會流行語的一個分支,大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呈現的語言現象,是非規范化的語言形態。[3]”李少丹還將“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范圍界定在“口語交際中”,並認為是自發性的語言現象﹔王如辰更是將大學校園流行語定義為一種社會方言,並認為這種社會方言是“由大學生自己或其他人創造的,在大學校園裡廣泛流傳的一種鮮活的話語形式。[4]”以上對高校流行語的界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高校流行語的部分特點,如流行性,但過於簡單化,沒有意識到“流行語”前綴是“高校(或)大學”,一個內涵豐富、富有文化意味的詞﹔過於狹隘化,如把流行語定位於大學區域裡的一種社會方言。對於流行語的方言性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如,有學者認為,“流行語應有兩個層次:全民性和方言性,屬於層級性問題,應區別看待。[5]”但后來的研究者對流行語的方言之說並不完全認同,學者楊文全認為流行語帶有一定的方言性,但不能將所有的流行語都看成是方言詞[6]。因為對前述問題的爭議,在“高校校園流行語”的創造主體也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高校校園流行語的創造主體為高校師生,還有的認為該創造主體既包括高校師生也包括其他社會群體。由此可見,學界對“高校流行語”的界定還處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挖掘,豐富。我們認為,要做好“高校流行語”的界定工作,需要仔細分析,從流行語的共性中找出“高校流行語”的個性特征。既要區別於社會其他群體的流行語言,也不同於高校師生在校園裡使用的一般化的普通語言。

2.高校流行語的研究特點。(1)多角度、多方法研究高校流行語現象。我國有不少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對高校流行語現象進行了研究。例如:楊文全等(2003年)從語體學的角度探究了校園流行語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潘婉瑩等(2006年)從語用學視角論述校園流行語的順應表達現象﹔曾怡華(2007年)從修辭學角度探討了仿擬辭格在高校流行語中的語言運用,孔凡勇(2010年)從模因論視角對高校流行語變異現象進行了研究,此類論文基本上是從語理的角度來分析高校流行語。還有一類論文則採用社會調查的方法來匯釋高校流行語現象,如:陳思(2002年)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2002北京高校流行語的使用狀況進行了研究﹔柳巍(2008年)、張學會(2008年)等採用訪問、問卷的方式分別對武漢市、南寧市高校流行語進行了調查。(2)研究側重面多樣化。根據對期刊網近十年來關於高校流行語文章的內容分析,學者們的研究側重點各不相同,可以分為:大學校園流行語綜合研究、大學校園流行語語理學研究、對待大學校園流行語態度研究、大學校園流行語調查研究、大學校園流行語文化現象研究、大學校園流行語教育價值研究等。校園流行語綜合研究包括流行語性質、特點、流行的條件、動因等研究。周建姿對大學校園流行語的特點、成因、構詞方式等做了探析,認為大學校園流行語具有“生成的趨新性、使用的隱蔽性、表達的生動性和語義的模糊性”,並指出“大學生思維活躍、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多樣化的媒介沖擊、外語詞匯和方言的影響”是生成大學校園流行語的原因。同時,他對大學校園流行語的構成方式也進行了總結,將其分為“別解、借用、新造、縮略、仿詞、異稱、拆字”等七種方式。這種流行語的綜合研究對后來的研究有一定的引導和啟發意義。高校流行語語理學研究主要是從語言學角度對“流行語”做剖析,學者們堅持理論作用於實踐的方式能讓語言學習者和研究者對語言學理論獲得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也能為目前大學校園的流行語現象提供學理層面的科學解釋。如吳東京用語用合作原則分析大學“流行語”,發現一些流行語違反了語用合作中 “數量准則、質量准則、關系准則、方式准則”﹔李少丹對大學校園流行語句式的修辭應用做了分析﹔潘世鬆運用大量的案例對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詞語特征做了細致研究。這些語理學角度的研究對分析鮮活的大學校園流行語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在大學校園流行語文化研究方面,如薛小梅、賈俊民對語碼混用的語料來源進行分類之后發現,大學校園流行語盛行的現象與當代大學生的心裡特點密切相關,並能在大學校園裡面產生實際的語用效果,同時還對大學校園流行語當中的漢英語碼混用現象進行了闡釋,並得出結論:大學校園流行語盛行現象折射出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王岩則剖析了大學校園流行語生成的文化心理機制,認為流行語的生成與大學生“喜新求異、模擬仿效、從眾”等心理相關。而對待大學校園流行語態度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分為反對和辯証分析兩類。持反對態度的人認為大學校園流行語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對青年學生帶來不良影響﹔二是辯証分析的態度。辯証地分析校園流行語存在的合理性和不足之處,認為有些校園流行語形象、生動,增強了表達效果,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和胸襟,豐富其知識、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其自身參與,掌握一整套以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為參照的價值標准。[7]”同時也指出校園流行語存在一些消極因素,如對語言教育帶來消極影響,“糟蹋了語言、使得語意混亂、杜撰了一些語言垃圾” [8]。基本上大多數學者持第二種態度。從查閱的期刊論文中涉及大學校園流行語教育價值研究論文比較少,絕大部分論文是在剖析大學校園流行語生成的文化心理機制上面提及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對校園文化環境的影響等。

二、高校流行語研究的不足以及對未來研究的設想

1.對高校流行語概念的界定研究要加強,如前所述,目前學界對高校流行語的界定研究還很少,這與“流行語”本身這個概念的界定存在爭議有關,如,以往對流行語的界定存在過寬或過狹的誤區,在過寬的界定中將流行語與佣語、黑話、諺語乃至新詞術語混為一談﹔在過狹的界定中把流行語局限於某個地域范圍,等同於某種社會方言。正是在這種基礎上,對高校流行語的界定也出現了困難。從目前的研究論文來看,學者還屬於將“高校”與“流行語”兩個概念簡單相連,湊合到一起的狀況,概念不能很好的闡釋高校流行語的特質。

2.對高校流行語流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要進一步加強。很多學者在探討高校流行語的本質與規律問題時從語言系統內部來尋找原因,如“流行語很好地體現了其詞匯意義、語義、語言結構、語音形式三個方面有所創新,並且具有豐富的細節意義,流行語自身具有這樣的優勢才得以迅速發展起來。[9]”這條路徑很好,但我們在重視內因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外部因素。我們認為,高校流行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社會的變化發展息息相關,與作為傳播主體的大學生的特質緊密相連,因此對高校流行語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研究不能離開這兩個因素。因此,可以從文化、社會、心理角度分析高校流行語,揭示校園流行語存在的外部因素,目前研究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夠深刻,有的是打著文化、心理研究的旗幟做研究,但沒有實質內容。

3.對高校流行語教育價值研究要加強。對於“高校流行語教育價值的研究”已經被列入了我國“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指南”,這說明社會開始意識到了高校流行語研究的重要性。盡管有學者認為高校流行語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對青年學生帶來不良影響,但辯証的看,它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是一個時代大學生心理、思想狀態的一個反映。因此加強高校流行語教育價值研究,一方面有利於高校輔導員、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漢語語言中的一些“超規范化”現象,揭示流行語的內在運行機制,以此指導學生創造、使用內容健康、形式新穎的校園流語,摒棄低俗、嘩眾取寵的流行語。

4.運用實証方法來研究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論文非常少,大部分研究者是在理論層面上對高校流行語的來源、特點、構詞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而且有一部分的研究者未對大學校園的流行語進行調查與梳理,僅憑主觀了解對這一領域進行理論闡述。這樣的文章就很難有說服力和科學性,即便有極少的文章採用了實証的研究方法,但都僅限於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要想了解流行語的生成機制還應該深入的了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況,如通過訪談的方式了解更詳盡的材料,有助於我們把研究做得更深入、細致。

5.目前對高校流行語的研究主要還是採用語言學視角,對流行語的語音、語義、語法、詞匯等現代漢語規范的研究,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等視角的研究比較少,這使得我們對流行語流行的環境、以及流行主體這兩大重要要素的研究不明晰。我們認為應多視角研究高校流行語現象,多開展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還可以嘗試從傳播學的視角來分析高校流行語傳播的過程和傳播的效果,該視角有助於我們全方位了解流行語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渠道與效能、甚至包括反饋。另外,近幾年興起的模糊語言研究也為我們研究高校流行語提供了新的視角,在高校流行語中一些詞匯、句子具有模糊性,正是這種模糊性發揮了普通交際語言不能起到的表情達意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岩.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認知及其生成的文化心理機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1).

[2] 李君.大學生校園流行語新探[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8(10).

[3] 李少丹.大學校園流行語修辭應用論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2).

[4] 王如辰.大學校園流行語的特征及規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8).

[5] 勁鬆.流行語新探[J].語文建設,1999(3).

[6] 楊文全.流行語的界說與初步描寫[J].新疆大學學報,2002(2).

[7] 祝西瑩,趙雨.從大學校園流行語淺析大學生的思想動態[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

[8] 韓希明.關於校園流行語的觀察與思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9] 李娜.近十年流行語研究述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6).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