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3年第9期

非法網站緣何“青睞”網絡新聞

張超

2013年09月16日13:3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快速普及,網絡媒體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互聯網技術賦予網絡媒體優於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內容豐富、存儲量大、形式多樣、傳播迅速、范圍廣泛的網絡新聞成了網民在互聯網上的主要應用。根據CNNIC 發布的《第3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5.91 億網民中,網絡新聞的使用率達到78%,僅次於即

時通信、搜索引擎位居網民互聯網應用的第三位。而縱觀以往的報告數據發現,獲取、瀏覽網絡信息一直是網民上網的主要活動,在過去的30 多次報告裡,網絡新聞的使用率長期居於前五位。

在剛剛公布的中國互聯網100 強(2013)排行榜中,以信息獲取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多達37 家,在流量(PV 值)排名中,信息獲取類網站有32 家。根據網絡經濟的運營規律,在線業務訪問流量與企業營收存在正相關性,網站隻要把流量做上去,就可以贏得廣告投放。如何做出網站流量呢?資訊、信息、新聞是較容易獲取用戶眼球、且成本較低的一種模式。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非法網站更多願意與網絡媒體沾邊了。

網絡媒體影響力的另一個體現在於網絡輿論的蝴蝶效應。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社會事件率先在網絡曝光,並因網絡實時、快速、廣泛的傳播而產生裂變式影響。網頁新聞、新聞排行榜、新聞留言板、博客、微博等多元化的輿情監測窗口催生出一個個輿論監督事件並在社會上產生轟動效果。

高集中度的網民關注、高收益的網絡廣告、高頻的網絡輿論監督一方面彰顯了網絡媒體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讓非法網站嗅到了機會。他們通過開辦網站,一方面制作和傳播新聞信息甚至虛假信息來聚集用戶,賺取廣告費,一方面非法進行新聞採訪、報道,盜用網絡輿論監督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

網站創建低成本下的蒙混過關

國務院2000 年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12 年出台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但至今未定)規定,從事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藥品和醫療器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在申請經營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前,應當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國務院新聞辦、

信息產業部(現工業與信息化產業部)2005 年發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了網站發布新聞的硬性條件:無論是新聞單位還是非新聞單位﹔無論是登載本單位已刊發的新聞信息,還是登載超出本單位已刊發的新聞信息或轉載新聞信息,都需要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備案。隻有依照上述規定進行登記或備案的新聞網站,才會取得服務資質,進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否則,不能採寫、登載和轉載新聞。

但現實情況是,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難,創建一個網站卻很容易。隻要申請下域名,遞交個申請,設計出頁面,找到托管的服務器,用很少的費用就能開辦出一個網站。雖然創建一般性非營利性網站也要備案,但隻要在申請說明中不提及上述五項限制的服務類別,基本都是一路“綠燈”。至於網站開辦后做些什麼業務,運營什麼項目,目前尚沒有嚴格的監管。因此,很多非法網站都在鑽網絡管理的空子,用非新聞類的網站從事新聞轉載、登載業務,甚至進行新聞採訪、報道,以打擦邊球的方式蒙混過關。這些網站隻有在出現問題或主管部門有打擊行動時才會被曝光出來。

由於創建成本較低,這類非法網站一旦被查出來便換個域名,改個頁面,重新申請注冊,又能以一個新的“面貌”出現。2011 年初,國家有關部門針對互聯網站採取了幾次專項打擊行動,網站數量一度降至183 萬個,但截至2013 年6 月底,國內網站數294 萬個,短短兩年時間網站數量就增加了111 萬個。

網絡新聞監管真空下的乘虛而入

互聯網的監管涉及到多個部門,如公安部負責網絡安全等﹔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電子公告、網站備案、域名管理等﹔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意識形態管理等﹔文化部、工商管理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都分別管理各自領域的業務。多頭管理模式雖然可以分門別類、更加專業和細化地進行網絡管理,但多部門利益牽扯,很容易分散監管力度,出現管理真空,給非法網站以可乘之機。

而一些公司或個人辦的小網站、地方網站由於數量龐大,內容龐雜,似乎出現了管理空白。這類網站除了每年一次的年檢審核外,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網站的社會責任、專業的業務技能、人員的素質素養等相關培訓無從談起。粗放式的管理給了非法網站乘虛而入的可能,隻要不觸及法律法規底線,隻要在網站運作運營中不過份、不出格,網站就能在真空中尋得一絲生存的機會。

非法網站破壞新聞秩序

根據2005 年發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對網絡新聞進行的界定,“本規定所稱新聞信息,是指時政類新聞信息,包括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社會公共事務的報道、評論,以及有關社會突發事件的報道、評論”。同時明確規定,非新聞單位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不得登載自行採編的新聞信息”。但現實中一些商業網站利用嘉賓訪談、政務微博、專家博客以及與傳統媒體合作等方式進入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進行原創報道,打政策的擦邊球。非新聞網站的變相“ 採訪”成為一種既成事實后,讓地方機構和企業無法辨識哪些是合理合法的採訪,哪些是沒有資質的新聞採訪。這也就給了打著“人民”、“中國”、“中華”等名頭的網站進行新聞敲詐的可能。

網絡新聞的一大特點是內容易復制,各個新聞網站為了降低經營成本,相互轉載新聞內容,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這樣任意轉載,一方面對網絡媒體保護新聞內容版權造成一定困難,另一方面也為非法網站無成本轉載內容帶來便利。盡管很多新聞網站都在網頁顯著位置發表聲明,嚴正表明版權不容侵犯,但真正遇到版權糾紛時,網站又很難拿起法律武器去維護權益。當普遍性的、大面積的、肆意的轉發、轉載成為習慣時,非法網站自然就有了存活的空間,趁火打劫也就在所難免。

非法新聞網站,借助新聞媒體的名義,在互聯網平台為所欲為,讓網絡新聞信息在真實性、公信力上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也破壞了網絡新聞秩序。如果不加規范,勢必會對網絡新聞信息服務形成致命傷害。而打擊非法新聞網站,不是一個集中整頓就可以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合力,才能遏制非法網站的蔓延。

首先要對網站從開辦到運營進行全方位管理,特別是在驗証年審環節,要嚴格審查網站的性質和經營范圍,防止未依法登記備案或標注虛假備案信息的網站非法運營。同時嚴格審查登載、轉載新聞的網站,從源頭上把好關。

其次,對社會公司、個人創建的網站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加強教育和引導,組織定期培訓。從目前的情勢看,嚴控網站創建一定程度上會引發紛擾,那麼能做的就是對網站及其人員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要求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其政治覺悟、道德修養與理論水平,自覺遵守各項法律規定,維護網絡環境和秩序。

最后,要對不適應互聯網發展的、已經滯后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雖然我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先后頒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將互聯網的發展置於法制管理之下。但是這些法規大多制定於互聯網誕生初期,只是實現了網絡法制化管理的第一步,很多關於網絡方面的內容還只是框架,而未細化到如何操作,甚至存在一些空白。特別是近些年網絡迅猛發展,針對新媒體、新問題的法律法規也較少,自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方面的內容管理尚無法可依,急需盡快健全和完善。

打擊新聞類非法網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打擊隻能見一時之效,從長遠看還是要從根本上對網站進行分類管理,加強網站從業人員的教育、引導和培訓,從根源上杜絕非法網站的出現。政府部門及全社會要形成合力,對網絡新聞信息服務進行規范,促進網絡新聞傳播健康發展。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