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劉江)“九一八”紀念日前夕,東方出版社推出長篇小說《淪陷區的女人》,鉤沉了一段慘烈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的日軍侵華歷史——鎮江淪陷。
故事:以女人的視角觀察戰爭與人性
戰爭帶給人類的是深重的災難,而作為弱者的女人往往更為不幸。女人們的種種遭遇總是侵略史上最讓人不忍卒讀的一頁。《淪陷區的女人》講述的是日本侵華戰爭中,幾位女性死裡逃生、顛沛流離的傳奇故事。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戰爭如噩夢般迅速波及包括鎮江等在內的南方城市。小學教師雨杉被迫離開熱愛的學校,攜懷孕的姐姐雨晴和年邁的母親隨大批難民從鎮江逃往老家泰州。捱過一段時間后,見鎮江戰事似無大的變化,她們回到家中。然而,不久,戰事吃緊,國民黨當局發出“沿江沿海一律遷出”的指令,她們第二次輾轉逃往泰州鄉下。因為鄉下消息閉塞,為了雨晴平安生產,母女不得已再度返回鎮江。於是,她們不幸遭遇了日軍在鎮江上演的“不亞於南京大屠殺”的慘劇。
歷經磨難,被踐踏和凌辱的女子從家鄉逃往北平投靠親友,寄居在一個古老四合院裡。這裡既有堅強不屈的抗戰志士,也有卑鄙怯懦的賣國漢奸。女人們最終在這裡感受友誼,收獲愛情,走向新生。
緣起:一段鮮為人知的日軍侵華歷史
作為一部小說,《淪陷區的女人》裡的主人公和故事都是虛構的,然而,所反映的主題和背景,卻是建立在真實的史料基礎之上。
作品創作的緣起,來自小說作者王金昌收藏的一本舊日記——1938年張懌伯自費印制的《鎮江淪陷記》。1937年12月8日,侵華日軍的鐵蹄踏破鎮江,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屠城行動。小說描寫的就是發生在這期間的故事。
身為作家的王金昌,同時也是一位資深收藏家,多年來收集了大量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其中以文件、照片、書信和日記居多,發掘了大量被遺漏和忽略的史實。鎮江淪陷是王金昌多年以來的一個心結。
王金昌說,日記《鎮江淪陷記》除了他手中的這冊,據說還有兩本存世,一本為鎮江檔案館保存,一本為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珍藏。
這本被譽為“中國的《拉貝日記》”中寫道:“自從日寇到鎮(江)第二天(十二月九日)起,鎮江婦女處境無異人間地獄,所受苦難罄竹難書,實為國家社會永不能忘之慘痛。鬼子兵從一大早,直至夜晚更深,成群結隊,攜帶長槍、手槍、利斧、刺刀等殺人武器,面目猙獰,窮凶極惡,穿梭不斷地走入人家,任意穿房入室搜尋婦女,一被見到,如同餓虎扑羊……”
王金昌分析,日軍在鎮江的暴行世人知之甚少,首先是因為鎮江不像南京,外國機構多,外國記者多,能被記下來,傳播出去﹔其次是焦山失守后,日本侵略者進鎮江城時,國民黨守軍沒怎麼抵抗,並且國民黨當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鎮江淪陷時消息的外傳。
期許:以史為鑒勿忘國恥
王金昌說:“那一摞摞發黃的史料,常常令我心中有一種近乎窒息的壓迫感。不寫出這些故事,我無法釋懷。”
他希望將自己了解這段歷史時所感受到的震驚、痛楚和悲憤,傳播到更大的范圍。他認為,小說可以用生動、感性的方式,將日記的記憶碎片編織更為完整、鮮活的圖景,引發世人的關注。
王金昌說,在創作這篇小說之前,除《鎮江淪陷記》之外,他所收藏的多部寫於日軍侵華期間的日記,都帶給他強烈的震撼和靈感。其中包括一位師范學校校長幾百萬字、一位北京女大學生寫的《北平日記》等。而1937年1月至12月間,一位小學女教師所寫的日記尤為珍貴。日記細致入微地記載了鎮江淪陷的情況和日記主人的真實感受,歷歷在目,如在幕前。
通過閱讀日記,王金昌深深意識到,在那場慘無人道的日本侵華戰爭中,中國婦女的形象並不隻有柔弱,她們在重重苦難之下爆發出了不亞於熱血男兒的堅強與剛烈。“那些可憐、可愛更可敬的女子曾經真實存在過,那座城池裡所發生的慘劇更曾經真實存在過,永遠不容遺忘和抹殺。”王金昌說。
“為死難者和受辱者安魂、洗污,這是歷史的責任,也是文學的責任。”王金昌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