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3年·第9期

報紙從哪裡突圍

詹國樞

2013年10月10日15:18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國外一位名叫Philip Meyer的作者寫了一本書,名為《消失的報紙》。他在書中預言:按照目前發展態勢,地球上最后一位讀者閱讀最后一份報紙,將發生在2040年4月。此語言之鑿鑿,頗有點唬人。不過話說回來,報紙雖然不一定真會消亡,更不一定正好在2040年消亡,但紙媒體逐漸走下坡路已是不爭的事實。報紙到底該從哪裡突圍,已經刻不容緩擺在報業老總們面前。

國內大多數報紙的應對之策無非兩條,一是報紙改革。盡最大努力把報紙辦得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讀者,以留住更多讀者,挽回下滑頹勢﹔二是網絡轉型。幾乎每家報紙都辦網站,再將報紙制成電子版貼在上面,亦算為紙媒留下一條退路。

傳統媒體辦一張電子報就算是成功突圍了嗎?當然不是。現成的例子,發生在報業大王默多克身上。前些年,此公曾招兵買馬,花大力氣辦了一份正經八百的電子報《The Daily》,然而推出后消費者並不買賬,硬著頭皮撐了一陣,隻好在虧損3000萬美元后關門大吉。

默多克未能成功,別人也一定會失敗嗎?並不一定。前些天,機場轉機,碰到復旦校友、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聊起報紙突圍之路。力奮說,金融時報多年前已開始網絡轉型,專門辦了一份收費閱讀的電子報,因內容新鮮獨到,目前付費讀者已佔原金融時報讀者一半左右,電子報收入已佔報社總收入近三分之一,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聽力奮如此一說,既有些意外,也有點興奮。既然金融時報可以如此轉型,國內報紙為何不仿效而行呢?當然,如此轉型,會碰到不少困難,因為金融時報電子報並非如國內那樣,將報紙電子版照搬到網上,而是有一幫人全新採集,重新布局,獨立編發,辦一張全新的電子報。因為物有所值,所以讀者甘願付費。

辦這樣的電子報,投入之巨是可想而知的。國內同行,有哪家報紙老總能下如此決心呢?何況,國內辦電子報,還會碰到另一難題,即法制環境。對於網絡版權的保護,我國在法律上幾乎還是空白,不少網站全憑你抄我、我抄你而獲取新聞。一旦某人從電子報獲取相應新聞,立即無償轉發,不訂電子報者,豈非一樣受益,他又何必付費?而且,國內讀者至今尚未培養起付費閱讀電子媒體的習慣。

如此說來,報紙老總需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決心和環境。但我以為,關鍵還在決心。隻要下決心扎扎實實去辦一份高質量的電子報,什麼環境啦、習慣啦,相信會在探索和實踐中逐步解決。而說到決心,國內紙媒的日子目前大抵都還過得去,不少報紙尚有相當力度的政策扶持,發行也有一定保護,從業者的待遇也並未差到哪裡去。既然日子過得還湊合,何必冒險探新路?這,恐怕正是國內報紙未見大膽突圍的根本原因。

無須否認,當今中國,手拿報紙讀得津津有味的讀者真還有不少。但有人作過調查,如今還在看報的人大都是50后、60后和70后。再過10、20年,當80后、90后成為社會閱讀主體時,早已習慣電子閱讀的他們,還會掏錢去買一份報紙嗎?到時再來著急突圍,恐怕就真有點太晚了。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經濟日報社編委、副總編輯。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范長江新聞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獲獎者。著有《老詹的幸福秘訣》、《活得有滋有味》等書。)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