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而不是告訴”是每一個有經驗的作家和記者都會告訴你的訣竅。新聞記者是社會忠實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新聞視覺化可以讓讀者通過記者的觀察和記錄,親臨現場,親自“體驗和感受”事件。這種似乎親身經歷、親眼看到的感覺給讀者的震撼力比記者自己反復告訴讀者這件事有多重要、多獨特,這個人有多高尚、多感人、多有力量。
人們常說,一張圖片勝過1000個文字。但事實上,用文字創造出來的可視畫面比一張圖片更好。新聞視覺化打破了記者橫在讀者與報道內容之間的模式,記者退到幕后,不再對新聞事件和讀者指指點點。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視覺化讓記者用更高明的手段操縱讀者。
新聞視覺化的挑戰在於:你要通過你的筆,讓你的讀者看到一部電影,這是一部有聲有色有味的電影。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就需要了解文字視覺化的方法。例如下面的報道,體會視覺化對於新聞寫作的意義,記者是如何把讀者“帶到現場”的:
在北京火車站附近一家不起眼的餐館中, 普通老百姓平價就可以享用宮廷菜。
“素菜劉”有三張小桌,九把木頭凳子,地面是水泥地。門背后的燕京啤酒一箱一箱快堆到屋頂。掌櫃台在店主臥室門口。臥室是洗菜的地方,也是存放食物的地方。
兩個煤爐佔去了廚房大部分空間, 四名廚師肩並肩地擠在剩下的地方裡,在案板和爐火之間忙碌。
餐廳沒有服務員, 掌櫃記下點單后就朝廚房吆喝一聲, 一個廚子穿過臥室拿走單子, 餐館業主劉文成和他的幾個徒弟把食物端給顧客。①
新聞視覺化的一個主要方法就是描寫。描寫可以讓一堆雜亂事實變成一幅清晰的畫面,可以激發讀者情感,可以制造戲劇化的效果,還可以暗示讀者的思考方向。
一、觀察是第一步
想要獲得好的描寫素材,觀察是第一步。觀察要求記者高度警覺,不僅宏觀觀察人、事,還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說話人額頭上突起的血管抽動了一下,書架上擺放的一本烏爾都語小說,傳達室挂的鑰匙少了一串,辦公室的挂鐘停了……觀察不僅會幫助你搜集到更多的素材,有時甚至還能讓你發現新聞。新華社原社長郭超人當記者的時候,指出“記者要去第一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為什麼?因為記者不親自觀察,就無法寫出真實的報道,就會失去抓住新聞線索的機會。下面是郭超人在《關於記者》一書中對觀察重要性的論述②:
記者要去第一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技巧和方法猶如武器,掌握在不同人的手裡, 發揮的作用亦不同。我們倡導記者要去新聞事件的第一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觀察現場,捕捉感人的、形象的東西。這些對記者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的人卻學不了。為什麼?因為有的人不情願到有危險和艱苦的地方去, 甚至不情願到需要付出任何辛苦的地方去。
1960年, 我參加了中國登山隊首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報道。據了解,此前曾有過三次登山報道, 都是記者坐在大本營,等運動員下來問。這樣報道就不具體,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講技巧,我或許趕不上經驗豐富的老記者。但當我參加登山報道時, 我就希望要有突破, 我要到現場去看, 親身去體驗, 看看在冰山雪嶺上的登山隊員的第一步是怎樣跨出去的, 登山時人的肺部呼吸是什麼感覺,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寫東西時,手的感覺會怎麼樣。那年我26歲, 當時跟著西藏平叛的部隊打仗。抽調我搞登山報道時,登山隊對我進行氣壓倉抽氧智力測試, 即模擬相當於海拔6000米、7000米至8800米高度時的環境,檢測人的感覺、思維狀況。當抽到5000米時, 我沒有異樣感覺﹔抽到6000米時,感到呼吸困難,但我仍說沒事﹔抽到7000米時,我心裡發慌﹔抽到8000米時,身上汗都出來了。他們說,不能再抽了,這已是極限。我說抽吧, 一直抽到8800米———幾乎是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這時,他們對我進行智力測驗。一共出了三道題:1+1=?﹔1-1=?﹔3+7=?。結果前兩題都做對了。第三道題,心裡想的是10,可出來一看,不知怎麼回事,我寫的是0。
上山還要負重, 我的負重有效高度是6000米。所以我寫登山運動員怎樣吃力,寫我自己就行了。過去報道珠峰“鵝毛大雪”,我登山時察看了一下,哪是什麼“鵝毛大雪”,山上基本上都是在下雪粒。當爬到7700米時,一位運動員的肺動脈爆裂了, 但這位運動員臨死時, 還艱難地趕緊把測風儀遞給另一個隊員。
在登山的過程中, 我的心臟也出毛病了, 全身都腫了, 眼睛腫得睜不開。開始時,我用一隻手掰開眼皮,另一隻手寫。后來,這樣做也看不清了,隻能口述,讓報務員唐永興記,直接用電碼發出去……
與畫家不同,記者觀察不僅用眼,還要用到其他感官。好記者總是睜大眼睛,豎著耳朵,深深地用鼻子吸氣,讓身心沉浸在人的五種感覺之中。隻有記者經歷了這種完完全全的體驗,才有可能用文字再現這種體驗,把這種體驗帶給讀者。而這種體驗,比看圖片、看電影還棒:圖片、電影無法讓你聞到、摸到、嘗到。美國作家威廉·巴勒斯說,“一般而言,如果他沒有看見、聽見、摸到或聞到什麼,他就寫不出什麼東西。”
二、新聞需要什麼樣的描寫
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描寫,不是為了增加字數,而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與故事主題有關內容,讓讀者有親臨現場的感受。描寫調動的是讀者的形象思維和情緒。
1.硬新聞的描寫。一般說來,硬新聞主要強調六要素,即誰、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為什麼發生。硬新聞的寫作需要一種“該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口吻,因此描寫在篇幅上比軟性新聞少,出現頻率也低得多。但這並不是說描寫不能在硬新聞中出現,記者通常隻選擇與主題直接有關、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細節。例如:救護車周一晚排滿了通往煤礦的雙向公路, 與此同時礦工家屬聚集在煤礦建筑周圍。附近懷特威爾的一座教堂通宵敞開大門, 讓小鎮的居民可以來這裡守夜。③這一小段描寫出自紐約時報首次報道2010年4月西弗吉尼亞州煤礦爆炸事件的硬性新聞。整篇報道的要旨就是告訴讀者西弗吉尼亞州的一個煤礦爆炸了。文中的這一小段描寫可以讓讀者產生現場感,似乎真的看到爆炸現場的慌亂、人們震驚、想要尋求慰藉的場景。
硬新聞中是否加入描寫是記者的主觀選擇,而描寫什麼也要由報道內容具體而定。硬新聞的描寫必須是記者親眼目睹的,特別是像上面這種隨時可能點燃人們情感炸彈的災難、事故、戰爭等報道,如果記者依賴目擊者的描述,很容易被目擊者的情感左右而失去公正。即使記者自己也很有可能被當時的狀況感染,而不能客觀地觀察。
描寫什麼、不描寫什麼有很大學問。記者在現場觀察、採訪中會收集到很多可以用來描寫的素材,但寫作中要舍棄與主題無關的素材。在寫硬性新聞中,如果你打算加入一小段描寫,要考慮下面幾個問題:我的描寫能說明什麼問題?這個問題與我報道的焦點有直接關系嗎?如果它能使報道的焦點更清晰,我可考慮使用描寫。這段描寫是導語要求的嗎?如果描寫沒有呼應導語,就不要描寫。這段描寫能回答讀者的問題嗎?如果能,我可考慮使用。
2.軟新聞的描寫。軟性新聞、特寫或講故事新聞中描寫的篇幅會多一些,出現的頻率也更多。這是因為,如果沒有描寫,讀者隻能聽記者轉述,但有了描寫,讀者就可以借助記者的筆“看見”故事在眼前展開———描寫讓記者的故事更有活力和感染力。
記者通過描寫,其目的是:描寫推動了故事的發展,揭示了故事的主題。記者所描寫的事物一定是經過嚴格選擇,與主題無關、或隻有點微弱關系的內容一律不要。精心選擇的描寫片段能讓讀者覺得它是文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用的描寫則會分散讀者注意力,讓讀者發問:這有什麼關系嗎?
(1)不要無緣無故描寫天氣。記者要觀察應該觀察的事物,流出筆尖的描寫更是要與主題直接挂鉤,不要像算命先生,非要強調良辰吉日。即使是想要烘托氣氛、全景,也要選擇有意義的細節,不要試圖用天氣情況渲染心情。除非報道內容與天氣有直接關系,如“大雪中登山”,“烈日下值勤”等,再去描寫天氣。而就算遇到這種情況,描寫的對象仍要對焦在“人”,而不是“天氣”。
(2)不要描寫次要人物、次要場景、次要事件。同樣,次要人物、地點、事件的描寫會讓讀者分散注意力。讀者閱讀時會有一個假設:如果記者肯花時間描寫一個人、一件事,就說明這個人、這件事有意義。記者要把這種讀者賦予的重要性反映到報道焦點上,而不是與之無關的人事上。
(3)不要描寫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描寫的作用是推動故事發展,揭示故事主題。大家都熟悉的東西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它缺乏新意,太容易預測而讓人感到無聊。因此,不要把筆墨浪費在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上。相反,描寫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描寫別人沒有發現的細節,並且這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反映你報道的主題,揭示人物的特點。
3.描寫的基本方法。描寫是文章中最能凸顯作者文筆的地方。學習描寫沒有捷徑,記者需要學會觀察、大量閱讀並不斷練習。
(1)描寫不是形容詞、副詞的堆積。抽象的形容詞、副詞很少會讓記者的文字更精彩。當你寫出一個抽象空洞的形容詞,你應該心裡抖一下、手會顫一下,問自己:我是不是太夸張了?同樣,描寫中不要堆積形容詞,讓事實細節展示,讓讀者自己感受。這並不是說絕對不可以使用形容詞副詞,優秀的作者隻在最關鍵的地方用准確的形容詞副詞,並用相應事實說明這個詞用得合理。
(2)使用准確、清晰的詞語。描寫是讓讀者“看到”,模糊的描寫給人的感覺就像近視的人看世界,還是很不清楚。記者要努力讓讀者看高清電視,而不是模模糊糊的印象派繪畫。因此,描寫要使用准確、清晰的詞語,而不是大而空的詞語。使用准確、清晰的詞語意味著記者要抓住最牽動人心、最傳神的細節。如果你能抓住細節,想用大而空的詞語都難。
(3)描寫不宜過長。描寫過長容易讓故事停頓,花大量篇幅描寫一個地方、一個人物,就等於故事沒有發展。作為記者,你沒有長篇小說作家、甚至短篇小說作家那樣的奢侈,可以在文章中嵌入大段人物、景觀描寫。新聞作品的描寫要快速,准確,這樣才能保証讀者對你的文章一直有興趣。簡短的描寫意味著記者要選擇與主題最相關的事實和細節。
(4)運用描寫、行動、對話,推動故事發展。僅僅是描寫一個地方什麼樣,一個人什麼長相,很容易讓故事放慢速度,但如果把描寫、行動、對話等結合起來,就可以在向讀者展示場景的過程中,推動故事前進,避免出現乏味的段落。
(5)讀者喜歡人、喜歡動態中的人。相對場景、事件,讀者更喜歡人,更喜歡動態中的人。隻要可能,在你的描寫中加入人的元素,讓人物動起來,這會讓你的描寫更生動、更人性化、更貼近讀者,也更有生命力。
(6)描寫不是虛構。描寫不是虛構,記者必須以事實為基礎,不能為了描寫而描寫,為了描寫而犧牲新聞的真實性。
三、細節是記者的指紋
1.細節為何重要
想要讓你的描寫吸引人,抓住細節是最重要的技巧。《風格元素》(Elements of Style) 的兩位作者寫道:“最能喚起讀者興趣、引發讀者關注的是那些明確、具體、特定的細節。”為什麼需要細節?這是因為,新聞作品的權威在於真實,而真實來自細節。細節帶來的這種真實感,能夠把者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讀者通過細節,可以看到、聽到、聞到、甚至觸摸到你筆下的人物,而這種聲色感能把讀者帶入現場。如果僅僅是無用的形容詞副詞,讀者無法對你要講的故事產生共鳴,甚至還會問:那又怎樣?但有了細節,就可能牽動讀者。
細節向讀者呈現的東西比記者自己概括總結的要更多。細節描寫,可以展現人物性格、狀態、心情……深刻的故事隱藏在最表面的細節中,看不見的東西隱藏在看得見的細節中。也就是說,通過細節,可以以小見大,看到事物本質,即“見木,方能見林”。許多好故事都是通過精彩的細節和瞬間展現的。
細節是作品的指紋,它區別你所寫的人、故事和其他記者寫的人、故事的不同之處。善於運用細節的作者,也會受到讀者尊重:它說明你追求人性故事、是一個善觀察的聰明人。
2.如何運用細節
首先,細節不是胡編亂造的,能夠寫出細節,要求記者親臨現場,並對細節敏感,仔細觀察。一些新聞工作者甚至認為,如果你在採訪后,筆記中隻有數據、引語,而沒有細節,你的故事就已經丟失了一半。因此,為了有好的細節,你必須先有足夠數量的細節可供選擇,盡管許多細節最后都用不到。其次,不要為了細節而使用細節。細節本身不是目的,添加細節是為了服務主題,不要濫用細節。與主題無關的細節,就算再好,也要舍得放棄。細節就像飯菜的調味品,放少了沒味,放多了沒法吃。而恰到好處、服務主題、推動故事發展的細節則可以有效地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用細節刺激讀者的五感,達到新聞感覺化。所謂新聞感覺化,就是指新聞作品刺激讀者、聽眾或觀眾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的能力。這種刺激能夠給讀者帶來憤怒、悲傷、壓抑、快樂、愉悅、甚至疲勞、口渴、飢餓等感覺。記者要運用自己和新聞事件目擊者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細小、具體的細節,給故事一種生命力。能夠刺激讀者的感官,說明報道是在展現而不是告訴,優秀記者就會努力去喚醒讀者的一種或多種感覺。這需要記者不僅僅提問和做文獻研究,還睜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使勁用鼻子聞,親自用手觸摸,甚至用舌頭嘗。
如果可能,選取那種可以喚醒情感的細節。人最原始、最持久的記憶是感覺帶來的記憶,你可能已經記不得小時候玩伴的名字,但你可能還記得你們一起玩耍的快樂。能夠激發讀者情感的細節,也可以有效地把讀者帶到故事中。
細節越具體就越真實,越能讓讀者“看到”現場。例如比較下面兩句話:A.她拿出一支筆,記下了地址。B.她從屁股口袋裡掏出一支黃色熒光筆,記下了地址。記者在採訪、觀察中對這樣的細節很注意。有的記者會仔細觀察採訪人用什麼牌子的打火機,甚至還會問是多少錢買的﹔有的記者會認真記下被採訪人寵物的名字﹔有的記者參觀時還會一階一階地數有多少階台階。當然,細節“細”到什麼程度要由報道的內容而定,但你在觀察採訪中能多細致就要多細致,這樣在后面寫作的時候你才可能有細節。當然,使用細節必須要和主題有關,例如上面的兩句話,如果你的細節反映出人物的某種性格、特點,並且這個性格、特點和主題有關再去運用,否則這是多余的細節。
如何提高細節寫作?沒有捷徑,你要先做讀者,再做記者。學習他人如何運用細節,對你會有很大幫助。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練習。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
注釋:
①記者李希光:《致敬宮廷素食》,《中國日報》1986年4月28日, 生活/人物版。原稿為英文。
②鄭鳴主編:《關於記者———郭超人新聞思考》,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94-95頁。
③Ian Urbina: “Toll Mounts in West Virginia Coal Mine Explosion ”. NewYork Times. April 5, 2010. http://www.
nytimes.com/2010/04/06/us/06westvirginia.html?fta=y
來源:《新聞與寫作》201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