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0期

公民社會視角下國內社區傳媒的發展

楊潔瓊

2013年11月13日16:5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公民社會是社會文明和成熟的民主社會的表現,對於它的討論也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公共領域”使得“公民社會”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第三部門”理論、協商民主研究又與公民社會探索相輔相成。以公共性、社區性、服務性、參與性為特征的社區傳媒成功地擔任“第三部門”角色。國內的社區傳媒起步晚,可以通過吸收多元主體、傳播服務性信息、構建公共事務參與平台,進一步提高我國社區群眾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參與,確保每個居民的表達意願得到尊重,從而維護公共權力,促進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此外,社區傳媒是與受眾互動較強的媒體形式,既有利於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也可以使居民之間的民主意識增強,集體力量與個體力量相互結合,在培育國內民眾協商民主理念上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公民社會﹔社區傳媒﹔“第三部門”﹔公共領域﹔協商民主

社區傳媒(community media)作為分眾化的產物,可以溯源到300多年前的美國鄉村社區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新技術的革命,以城市社區媒體為主導的格局形成,社區媒體形態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如今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從社區報到社區網站都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傳媒發展模式。特別是社區報發展的經驗,成為國內多家都市報轉型發展的一種嘗試。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先哲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學》,那時用來指代“城邦”,相當於當時的政治社會。后公民社會開始指向一種與政府、公共的社會領域相對應的經濟的、私人的社會領域。直至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豐富了“公民社會”的概念。“公民社會主要應構建這樣一種公共領域,即由被排除在公共權力之外不擔任公職的私人組成的以填補由公共權力削弱而產生的空白領域。”﹝1﹞

一般而言,在社區傳媒成熟的國家,公民社會的建設也是相對完善的。社區傳媒成為連接媒體與社區的一條紐帶,是一種小范圍內的傳播和溝通信息的媒介,人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更好地實現特定區域內的溝通和交流,某種程度上也正暗合了公民社會的基本精神。國內已有相對多的社區傳媒的實踐經驗,但對於社區傳媒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可是社區傳媒所表現出的公共性、社區性、服務性、參與性成為社區傳媒研究的共識,正是這些特質使得社區傳媒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構建休戚相關。

一、社區傳媒的“第三部門”角色

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是指既區別又獨立於政府和企業以外的第三社會組織,而公民社會所需要構建的是一種官方政治領域和市場經濟領域之外的民間公共領域。因此,代表公眾利益的組織——“第三部門”就成為公民社會建設的主體,同時它也為市場、政府與公民社會之間的有效溝通搭建了橋梁。而要建立和發展公民社會,為人們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權利,也離不開產生於民間的“第三部門”。

社區傳媒是由社區或社區居民自己創辦,服務於社區,具有廣泛參與性,強調社區認同和媒體多元化角色的公共媒體。﹝2﹞首先,根植於社區的特征更有利於其從每個居民知情權的角度去考慮﹔其次,服務社區的理念讓社區普通的居民擁有平等參與和表達的機會,可以實現社區民眾利益的訴求,尤其是弱勢群體和弱勢個人的利益表達。再次,社區傳媒強調對社區公共事務負責、保証公共利益,在重大公共決策的制定中,社區媒體利用自身的傳播優勢,進行有效的表達和監督,維護每個公民的聲音,每個參與者都可以通過社區媒體的平台參與平等協商之中。特別是在具有集體約束力的政策制定方面,它能夠進一步促進政治話語與草根意見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而那些體現全體需求與利益的政策就能得到支持和保護。

雖然社區傳媒在國內的發展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但作為一個頗具生命力的媒體產制領域,可以說,社區傳媒自產生之日起即構成了一支獨特的力量,是當今另類媒體的生力軍,扮演了“第三部門”的角色。二、國內社區傳媒發展思考——打造社區公共領域平台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介於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作出評判。﹝3﹞隨著新聞媒體的日益成熟,它往往會成為人們關心公共事務的渠道、表達自身需求的通道和行使自身權利的要道。在民主建設的現代社會,它也是民眾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審視和批判的重要平台。集公共性、社區性、服務性、參與性為一體的社區傳媒具備打造社區公共領域平台的優勢,在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需要社區媒體作為手段和途徑,同時完善的社區傳媒又能夠幫助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與健全。

(一)吸納多元主體。社區傳媒如能真正構建公民自由表達及溝通意見的平台,構建民意的公共領域,首先需要有多元主體的參與。在社區傳媒發展成熟的北美和澳大利亞,社區傳媒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原有的私營老板,也可以是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還可以是社區群眾。

如今,我國的社區傳媒主體正向著多元化方向積極發展。眾多新興生活社區的業主創辦了屬於自己的社區交流平台,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回龍觀社區網、八通網、望京社區網等。在一些條件相對成熟的社區還出現了社區電台,作為社區居民交往的方式。隨著2007年《新民晚報社區版·閔行新聞》創刊,作為傳統地方性都市報的《新民晚報》也開始積極探索一條發展社區報的道路,至此上海擁有了第一張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的社區報。同樣,社區傳媒的發展還吸引了開發商的參與,綠城集團就和浙江報業集團合作創辦社區傳媒,在綠城新建的小區通過社區媒介形式開啟新的社區傳媒發展方式。當然,社區傳媒主體還包括社區傳媒內的工作人員、編輯、記者和社區志願者,他們的採編過程和工作方式對於整個社區傳媒的信息傳播、社區公眾輿論的形成都會產生影響。這些多元化的嘗試,保証了社區傳媒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公民話語,表達公眾意見,實踐社區內各種利益主體的和平協商。

(二)傳播服務性信息。作為“第三部門”的社區傳媒,更為注重其作為公共媒體的特性。它承載著實現社區民眾訴求,傳達民眾話語的責任,強調對社區居民的公益服務性,弱化商業性,因而其傳播的應該是公共性、服務性的信息,這恰恰也是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和公共輿論的形成所需要的。

廣義上講社區傳媒本身即是社區的成員之一,因而它首先應當立足於社區,依托於其所屬的社區,在信息傳播內容上注重本土化和區域性,接近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更願意報道身邊的事情,集中於自身所在的社區,以一種平民化的視角來展示看似雞毛蒜皮卻和社區公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這種模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媒體傳播功能,而且有益於社區成員的情感聯絡和維系,同時還鼓勵社區受眾參與到與其生活相關的社會事務和社區問題的討論中。

一方面,社區傳媒的服務信息應包括社區各類活動倡議、社區內房屋租賃或是家政信息等貼近百姓的實用資訊,這些有服務價值的信息,體現著媒體為居民呼吁提高社會生活質量的熱情和努力﹔另一方面,社區傳媒的服務信息還應當包括公共事務的服務,例如對業主委員會的選舉、物業管理公司的聘請以及監督,社區傳媒就可以借助自身的平台實現各方的觀點表達,最終促進此類問題的協商解決,從而維護與實現民主的訴求。

(三)構建公共事務參與平台。現代社會,一方面城市居民隨著社會資本的不斷消解,被迫面臨著被游離於正式組織之外的命運,逐漸成為孤立無援的個體。大多數新社區都缺乏社區情感建設,社區居民之間的交往也較少。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在增強,尤其是面對社區內的公共事務,要求協商和意見表達的願望就越發凸顯。

毋庸置疑,固定的場所和特定的公民使社區傳媒成為社區交流服務絕佳的手段,無論是發行、新聞的採寫,還是新聞線索收集都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廣泛的參與機會。在它的影響下,社區民眾更多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它也因此成為拉近社區人們關系的一種紐帶和實現人們歸屬感的一種途徑。

社區傳媒對社區公共領域的構建功能正在於公共事務參與的平台構建過程上,為社區成員的自由交流和協商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橋梁。社區傳媒可以組織多樣化的參與方式,活躍社區民眾,為社區居民不同個體提供同等的參與和表達的途徑,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社區傳媒除了傳播服務性信息之外,還應注重居民意見的表達,即尊重每個個體的意見和觀點。社區傳媒採編人員可以定期邀請社區內的普通居民就社區近來的公共問題發表意見。此時,社區報刊和社區廣播可以登載居民對社區事務監督的文章,或對公共事務的進展情況和相關新聞及時予以播報,邀請社區管理人員對政策問題進行解答。社區網站為居民匿名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

回龍觀社區網針對社區公共事件搭建了交流溝通的網絡平台,在物業溝通方面,居民可以對天鴻物業進行提問,話題涉及社區的停車、衛生、寵物、違建等。在社區業主委員會板塊討論包括社區建設問題、社區換屆選舉、社區業主委員會的財務收入狀況。這種借助新媒體自下而上的模式,加之及時的意見反饋,正逐步成為社區中最具草根特色的公共利益訴求方式。

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新聞和信息的消費者,又是社區新聞信息的生產者,他們對社區傳媒運行的參與熱情是其他媒體形態所不具備的,加之“人人都是記者”和網絡媒介的發展,社區傳媒將贏得更大的市場。因此,社區傳媒應是社區成員自己的傳媒機構,社區居民可通過社區傳媒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三、社區傳媒培育協商民主理念

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起源於20世紀后期的一種新的民主理論范式。“協商民主是一種民主的決策程序和機制,是一種國家和社會的治理結構和形式。在這一形式和結構中,它強調公民之間的權利和機會的平等,以及公民自我意識的獨立和充分表達,在充分表達自身意願和認真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其間可以說服別人,也可以被他人說服,通過實現個體目標策略的轉換和個人偏好的轉移,最終形成公意和共識。”﹝4﹞協商民主理論的發展以及人民意識的覺醒,使得公民社會獲得了成長、發展和完善的機會。

協商民主理論首先需要承認並接受社會的多元性,以及不同個體、組織之間因其各自利益而存在的差異和分歧的事實。公民社會是指由自由的公民和社會組織機構自願組成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真正實施,是公民社會形成的政治表現。﹝5﹞因而社區傳媒需要尊重不同利益主體鼓勵其參與,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傳統媒體、開發商甚至社區居民加入到社區傳媒的創辦和發展之中,這些結構多元化的主體保証了利益表達的多樣性。另外,在社區傳媒所搭建的公共事務平台上,更多的社區居民被調動起來主動參與,例如業主委員會的選舉、物業管理公司的聘請等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

其次,協商民主並非非理性的爭執,而是基於理性的公共協商。社區傳媒的發展將帶動居民公民意識的提高,培育居民的社區意識,對社會的進步與政治的民主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社區成員在由社區傳媒打造的公共領域中,若他們各種形式的談話和交流得到了鼓勵,合理的意見得到了支持,那麼所有人都將擁有真正的發言權和平等參與決策的機會。關於決策性問題,社區居民可以對問題性質的各種看法進行批判性思考,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公共判斷,社區傳媒則成為這一過程的載體。

多元主體參與、服務性信息的傳播、公共事務平台的搭建,社區傳媒推廣和培植社區民眾協商民主的理念。這種理念的傳達讓社區中的每個人知曉自己是整個社會家庭中的一員,承擔著促進政治共同體繁榮的責任。社區居民在社區傳媒搭建的公共事務討論平台中,學會在相互寬容中相處,體會理性的寬容與妥協和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在展現個體的自主性過程中不斷完善公民人格,不斷提高其自身素質,最終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

四、結語

公民社會乃是社會文明和成熟的民主社會的表現,在公民社會中,公民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都在不斷增強。不管是“第三部門”研究還是在公共領域三分法基礎上的解讀,抑或民主協商與公民社區相輔相成的關系,都進一步豐富了公民社會的理論。

公共性、開放性的特征讓社區傳媒全面詮釋了“第三部門”角色。社區傳媒把傳媒的公民社會追求帶入社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區群體,社區公共領域更穩更快地成長。它所傳播的信息都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服務性信息之外,還構建公共事務參與平台,有著整合居民意見、傳達居民感情的重要功能。社區傳媒在培育民主協商理念方面,將視角鎖定於社區,打造公眾的對話空間,成就公共決策的生活領域。

在我國,社區傳媒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多家都市類報紙打出社區報的旗號,一大批報紙陸續開辦了社區版面,各種各樣的探索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不斷開展,同樣它們也遇到身份不明、發展道路不確定等種種問題,可這依舊是傳統新聞媒體改革和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Anhelm,Fr1tz Erieh,Religion and Civil Soeiety: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Them?Civil Society at the Millennium,Brown,MarcusAkuhata,Ed,West Hartford,Conn,Kumarian Press,1999.

﹝2﹞付陽陽.中國社區媒體的發展路徑探析﹝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10.

﹝3﹞趙欣.公民社會語境下的輿論監督﹝D﹞.重慶:重慶大學,2009:9.

﹝4﹞楊明偉.協商民主與公民社會的關系﹝J﹞.長江論壇,2008(6):54-55.

﹝5﹞孫瑋.我國公民社會條件下的輿論監督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0(1).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