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直播,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反映新聞事件的真實狀態,得到了全世界電視觀眾的擁躉。
就電視新聞的錄播而言,其新聞(信息)的獲取,遵循的是這樣的流程模式:新聞事件(信息源)→新聞採集者→新聞稿件→新聞加工者→新聞成品(信息)。在這個流程裡,信息的獲取分為了兩個階段:一是新聞的採集階段,這主要是靠記者完成﹔二是新聞的加工階段,這主要靠編輯完成。從這個模式中我們看到,真正可編碼為信號的,是經過加工后的新聞成品。
而電視新聞的直播,其新聞(信息)的獲取就不同了,它將新聞的採集和加工合二為一,即新聞採集者也是新聞加工者,新聞稿就是新聞成品。這樣一來,直播就呈現出了一個新聞採、編、審、錄等各個制作過程的共時態同步狀態,完全省略了配音、編輯、合成制作等后期工作,從而大大節約了時間。於是,直播與錄播之間便有了一個“時間差”。從新聞傳播上來看,這個“時間差”彌足珍貴,具有“黃金”般的意義。
時下,因為新聞報道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新聞直播這種報道形式已經成為新聞報道的常態,被各家電視媒體廣泛應用。這種形式無疑是最能體現電視媒體傳播特色和魅力的一種傳播方式,而如何進一步開發報道新思路,更好地彰顯電視新聞直播的魅力,達到電視媒體傳播效果的最佳化,這是電視人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選題
(一)選題盡量做“小”
一個好的選題是現場直播節目的靈魂。在過去的新聞實踐當中,現場直播似乎總是難逃“大型”之路,“大型”似乎成了現場直播節目的代名詞。但是,如果現場直播堅持“大型”原則的話則難以得到切實的發展,因此在具體操作上要更加靈活,逐步增加現場直播節目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比重。就選材而言,直播的現場不能僅限於重大新聞事件現場,而應該擴展到更廣的社會層面,也就是要實現選材的多樣化。現在每逢重大的天氣變化,特別是出現災害性天氣,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在各檔新聞中都會安排對各地的連線直播,雖然許多直播只是簡單的單機直播,場景比較固定,但這樣從“小”處著眼的內容卻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就是所謂做“小”的好處。
(二)選題應突出故事性和現場感
人類天生的好奇心讓觀眾對於充滿故事性的事件有強烈的關注欲望。在做電視新聞直播的時候,一定要突出新聞事件中的懸念、沖突和戲劇性元素,從而激起觀眾強烈的收視期待。
同時,直播新聞事件時應該注意選取最富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現場,要注意畫面的可視性。絕不能一味地傳播那些缺乏動態感的、瑣碎的現場畫面,倒了觀眾的胃口。從這個角度來講,一些一般性的行政會議、儀式慶典和名人採訪,以及一些文化意蘊過於濃重的活動,不太適合採用電視新聞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
(三)選題應突出未知性和懸念感
對於受眾來說,越符合預料的事件越引不起他們的收視興趣,而充滿未知性的新聞事件就非常符合他們的心理預期。直播的最大魅力就是帶著受眾一起去探尋未知。如果再加上直播這種傳播方式,讓傳播者和受眾同時揭開層層懸念,事件的發展過程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性能夠激起觀眾強烈的收視興趣,共同期待事件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酷愛觀看各種體育比賽現場直播的原因。
除了未知性和懸念感之外,這些突發的新聞事件還有很強的不可重復性,直播就使得受眾在事件發生的同時見証了歷史的瞬間永恆。這種情況下,除了新聞事件,一些人文歷史領域的變動也可以採用電視直播的形式。
(四)適當增加現場直播內容在常規新聞節目中比例
目前這樣的直播形式在CNN、FOX、BBC等許多國外知名媒體的節目中比例非常高,這些媒體90%的新聞內容以這樣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