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8期

駐地記者應具有怎樣的新聞視角

梁國瑞

2013年11月18日13:34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浙江日報先后開辟“民生連連看”、“親歷——來自基層聯系點的報道”等欄目,為黨報記者視角向下、報道基層提供了更大平台。其中,駐地記者無疑是基層民生新聞報道的主力軍。

駐地記者該如何接地氣、抓活魚,寫出更多鮮活的民生新聞?

“全局”視角——跳出地方看地方

居高聲自遠。站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角度看地方發展,是駐地記者應有的思維模式,也是省級黨報定位下的新聞價值判斷標准。

駐地記者長期派駐地方,生活、工作的范圍有一定局限性,最怕出現的情況就是喪失全局觀念、缺少全局視野。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時刻提醒自己,跳出地方看地方,一是及時跟進全省發展趨勢,二是深入了解當地的特色優勢、特殊難題。

去年7月,筆者被派駐到浙江日報台州分社。台州是民營經濟發祥地之一,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最早誕生的地方,對於全省甚至全國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到台州駐地以來,筆者就一直關注當地的民營經濟發展趨勢,並嘗試了解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果不其然,去年9月,台州傳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消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多數合作社規模小、實力弱,相互之間無序競爭,面對大型市場主體又喪失話語權,這是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弊端。

台州農民醞釀的又一次創舉,是一次新的嘗試,或許將是全省甚至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轉型的方向。這也是關系到全省農民生存發展的重大民生新聞,意義非凡。筆者馬上開始走訪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分析十年發展以來顯現的困境、整合突圍的可能性,撰寫了《台州農民試水聯合社》的長篇分析性報道。

如果不是運用“全局”視角,站在全省角度分析,“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領到營業執照”完全可能被處理成一條常規性的消息,淹沒在版面中。

“微觀”視角——走入基層寫基層

民生在基層。除了一些在全省有借鑒意義的地方發展趨勢、亮點做法以外,對當地群眾形成普遍影響的民生事件,更應該成為黨報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這也是駐地記者民生新聞報道的主陣地。

走入基層寫基層,就是要求記者視角向下,走入廣大的基層一線,在田間地頭、村居社區、車間工地尋找“活魚”。微觀的視角,有時候可以讓民生新聞更加鮮活動人。

去年11月底,溫嶺市數萬畝甘蔗滯銷,5000多名蔗農一年辛苦眼看著要打水漂。對於這類既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又具備硬新聞特質的民生事件,浙江日報向來比較關注。

是什麼因素導致甘蔗滯銷、多少蔗農遭受損失、可行的出路在哪裡、農產品頻繁滯銷原因何在?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者一頭扎進了溫嶺的甘蔗地裡,跟著蔗農收甘蔗、和蔗農談心、和經銷商一起算賬……幾天基層調研下來,一篇鮮活的報道《多重因素導致數萬畝甘蔗滯銷——溫嶺蔗農急盼買家》見報了。

來自田間地頭的新聞,帶著泥土的芬芳,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報道見報后,引起了全省讀者的廣泛關注,不少讀者甚至打電話要求認購。記者通過浙江日報官方微博發布的消息,更是引發了大量的轉發和評論。

以“微觀”視角看基層、找民生,筆者先后採寫了《台州治水:還一汪清流》、《清泉何日入村來》、《台州揮劍斬惡臭》、《溫嶺:告別城東之堵》等一系列鮮活的民生新聞。

“親歷”視角——換種方式說民生

記者走基層、訪民生,形式可以有很多種。其中,浙江日報推出的“親歷”欄目,換種方式說民生,別具一格,形式新穎。

親歷式民生新聞,在題材選擇上,應該找准讀者並不熟悉的領域,現場感好、故事性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題材。這些題材在“親歷”欄目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如行走在大山裡的鄉村醫生、走南闖北的養蜂人等等。

今年1月底,農歷新年將近。筆者走街串巷時發現,黃岩老城區開了一家高山土特產店,備受城裡人喜愛。高山特產如何進城?高山上的山民們得到了怎樣的實惠?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坐上高山特產店的運輸車,跟著老板李德興來到黃岩最偏遠的鄉鎮富山鄉,一家一戶收集土特產。

高山特產進城之路,也是山裡農民致富之路。如果就事論事,盡管同樣是民生新聞,也難免枯燥。而以記者親身體驗的方式呈現,第一視角呈現,則多了種親切感、參與感,所見、所聞、所想亦能穿插其間,行文更加活潑生動。就這樣,一篇《高山特產進城來》出爐了。

與此類似,今年清明假期,筆者跟隨鄉村醫生吳仙富體驗行醫生活,走遍了長潭水庫附件的近10個村庄幾十戶人家,《一根扁擔走深山》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帶著泥土氣。

(作者單位:浙江日報)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