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9期

新媒體時代下紙媒的文本寫作趨向

徐 蕉

2013年11月18日15:31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核心閱讀:互聯網上流行著這樣的寫作准繩:“用戶響應的時間不能超過10 秒”、“一段文字不可超過 6 行”、“一篇文章最好不要超過 3 屏”,同理也適用於傳統紙媒。

傳統報業在“紙媒終結”的衰歌下,更是必須緊跟新媒體的時代腳步,在新聞的文本寫作中不斷提升審美性、易讀性、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契合新媒體時代讀者的審美旨趣。

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有一個“補償性媒介”理論,他認為人在媒介演化過程中進行著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就像書信、廣播、電視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原有傳播方式的不足。如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普及與強勢崛起,標識著新聞傳播業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再一次刷新了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與習慣。

我們不得不承認新媒體擁有著及時性、低門檻、交互性等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也不得不面對當下紙媒的影響力、滲透率、覆蓋率以及營業額全面下滑的媒介現狀。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理念融合共生,探尋全新媒體王國的文化基因成了大勢所趨。傳統報業在“紙媒終結”的衰歌下,更是必須緊跟新媒體的時代腳步,在新聞的文本寫作中不斷提升審美性、易讀性、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契合新媒體時代讀者的審美旨趣,重建紙媒優勢。

報紙版面的界面化,提升用戶體驗

這是一個重體驗的時代。

從被動閱讀到主動閱讀,互聯網培養的新時代讀者擁有了更多的主導權,他們不再是被信息牽著走的一群人,開始有了自己的選擇,用戶體驗變得舉足輕重。可當新媒體把用戶體驗當做生死線的時候,傳統紙媒仍然缺乏體系化的產品概念,而由於報紙產品形態的特點,難以收集用戶行為的數據,也很難得到用戶反饋,用戶需要怎樣的閱讀就亟需借鑒新媒體的思維與實踐。

圖文並茂,加強視覺傳達。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可點擊的圖形、文本、鏈接等多種元素的輔助報道,以用戶喜聞樂見的方式跟蹤探索故事與挖掘故事背后的原始材料,輕而易舉地將單純的新聞報道演變成為多媒體事件,被賦予了傳統報業所不具備的傳播優勢。傳統報業盡管不具備多媒體敘事方面的巨大潛力,但必須樹立媒介融合的思維模式,熟悉各種媒介形態的特點與屬性,充分挖掘傳播載體的無限可能性。縱觀當下紙媒,利用圖片增強可視性儼然已被紙媒使用的較為得心應手,以今日早報上的《圖解杭州新東站 解密亞洲最大客運樞紐》為例,大幅的東站平面圖,讓新聞更為直觀易讀。事實上,在圖文並茂增強審美趣味的同時,當下紙媒反而存在著一種盲目使用圖片,形成視覺垃圾、引起視覺疲勞的窘境。因此,傳統報業在增強紙媒的可視性的同時還應當追隨互聯網時代的閱讀習慣,在美觀之外增強報紙版面的界面化設計,突出核心內容,簡化干擾項,盡量少的讓讀者付出精力與時間,迎合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速讀習慣。

巧用信息堆疊,強化新聞的延伸性閱讀。與傳統新聞相比,互聯網信息呈現井噴式增長的局面,而信息容量的無限擴充不僅僅體現在海量的信息供給上,還體現在利用自身的平台優勢增加的新聞鏈接、跟帖以及相關評論上。作為紙質媒體,受限於三維空間,缺乏互動,就應借助多媒體元素填補這一短板,比如羅列事件背后的網友評論,不僅能增強受眾的參與感,還能使讀者在不偏離自身閱讀軌道的前提下更立體的解讀新聞,更全面地整合信息。與此同時,紙媒有必要從線性文本的結構寫作衍變到以超文本結構的寫作報道上。巧用信息的堆疊,以提供上下文和新聞背景的形式來加強相關內容的回顧與跟蹤,以多角度的延伸使單一信息變成多元信息,加大受眾自主選擇的空間,提升用戶體驗。

語言文字的親民化,拉近受眾距離

這是一個淺閱讀的時代。

蘇聯作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告訴你,很多東西,不必細讀,瀏覽一下就行了。所有東西都關乎於時間,你要學會最大限度地使用它。”這話放在資訊密集和感官高度膨脹的今天是最合適不過的。一方面受眾處於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閱讀的深度、廣度都開始被信息時代的閱讀速率打敗,個人的知識體系被打亂,越來越多的讀者追求知識的寬度,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和身處不同知識語境的人們。另一方面社會競爭加劇,簡單輕鬆、實用以及娛樂信息成了多數人的首選,快餐式、跳躍式的信息促生了受眾“碎片化”的閱讀與思考模式。相比之下,傳統紙媒就缺少淺閱讀時代的深入淺出,權衡好審美性與易讀性就成為了文本寫作的重中之重。

報道要生動緊湊、善於拆分。我們不難發現,在網絡在線寫作中,圍繞一個中心思想,緊湊、簡單的陳述句常常是寫作的首選。為了滿足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速讀習慣,傳統紙媒從業人員務必與時俱進,避免長句子、被動寫作以及陳詞濫調,善用有力的動詞和鮮明的名詞,力求報道的生動形象,形成輕鬆的閱讀氛圍。另一方面,在互聯網上流行著這樣的寫作准繩:“用戶響應的時間不能超過 10 秒”、“一段文字不可超過 6 行”、“一篇文章最好不要超過 3 屏”,同理也適用於傳統紙媒。新媒介時代,讀者已沒有過多的耐心,波因特研究所副主席羅伊·彼得·克拉克就曾指出,800字足以講完任何一個故事。因此當紙媒不可避免的需要大篇幅來挖掘新聞、強化報道的時候,應當時刻謹記龐大的文本塊會讓讀者閱讀困難,善於拆分就是提升閱讀欲的法寶之一。比如多用小標題和著重號,把文本和意思分開,甚至將信息提煉匯集到圖表、表格、項目符號列表。就算是一個簡單的方框,帶有定義或者總結的,也有助於拆分文本,以一個便於閱讀的格局傳遞信息。

具象解釋概念,巧用修辭。在web2.0時代,受眾不再身處信息匱乏的環境中,因此信息的選擇權逐漸轉向受眾,而媒體信息被閱讀和被理解的速度以及准確性直接成為了信息是否被選擇的關鍵,因此善用具象解釋概念,巧用修辭將大大提升信息的到達率。以錢江晚報報道的健康類信息為例,在顯眼的位置標識出“11粒花生米、1片蘇打餅干、半個餃子,多吃這一口,10年重15公斤”,形象貼切,易於接受。

新聞敘事的情節化,加強文本趣味

這是一個奪眼球的時代。

告別了內容匱乏的年代,我們逐漸走向了一個信息極大豐富甚至泛濫的時代。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這一進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資源,相反出現了過載的現象。而對於過剩的信息,人們的注意力顯得愈發珍貴。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就曾說過,“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因此,在新媒體的夾擊下,傳統紙媒有必要在奪取人們的注意力上下足功夫。

T型結構。由於網絡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互聯網編輯們常用引言的形式撰寫在線文章,他們快速地告知讀者故事的大概和他們該讀下去的理由,這成了獲取注意力、節約閱讀時間成本的有效辦法。傳統紙媒在利用T型報道結構的可行性上絲毫不遜於新媒體。因此利用好報道的引言做T型結構的水平線,概括報道強調新聞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抑或提煉語錄論証新聞之所以好看的原因,都將成為吸引讀者閱讀全文的最佳理由。當然T性結構的垂直線就要求引言無須暴露結局,報道的剩余部分組成了T型結構的垂直線。在垂直敘事中,作者可以採取任何結構的敘事形式,如以陳述的口吻講述故事,或是拋出一個奇聞軼事,然后順著懸念講完余下的,還可能以篇幅的形式穿插講述……一言以蔽之,T型結構不僅能夠給讀者一個看下去的理由,同時最大限度的讓撰稿人保留自己喜歡的報道方式。

故事。傳統紙媒在過去一直把新聞等同於信息,而事實上,信息早已不是稀缺品,如何傳遞信息更為重要,講好故事就是傳遞信息的根基和核心。縱觀網絡,為了從海量的信息中跳脫出來,不乏出新出奇故弄玄虛的新聞。雖不能說這是新時代的新聞寫作范本,但相比傳統紙媒的高姿態,強調新聞的趣味性已經深藏在互聯網的基因裡。傳統紙媒必須意識到報紙的嚴肅性和報道的趣味性不應是矛盾和對立的,有必要從說明、轉述、還原的模式裡走出來,轉向互聯網式的描述和展現,盡可能多的讓讀者追問“后來怎麼樣”。

新媒體時代,受眾需要怎樣的閱讀是一個時代的大命題,而報紙文本的創新是當下報業改革勢在必行的事。隻有拋開陳舊的傳播理念,不斷吸收新時代的媒體密碼,才能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在新媒體浪潮中走得更遠。

(作者: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