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10期

讓重大主題報道回歸新聞原點

——淺析衢州日報“中國夢”報道

陳智勇

2013年11月19日10:36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中國夢”報道是近期各級黨報的報道熱點。怎樣報道才能引起讀者興趣和關注?衢州日報打好內容創新、版式創新、文本創新等“組合拳”,力求讓重大主題報道回歸新聞原點,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一、從歷史切入,讓夢想照進現實

衢州有許多仁人志士為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生命。1949年4月中旬,面對敵人的刑訊逼供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最后被敵人活埋於衢州東門郊外而壯烈犧牲的江文煥、林維雁、李子珍、王多祥、鄭南軒、高壽華男最為衢州人所熟悉,被稱為“血洒黎明的衢州六烈士”。六烈士中林維雁的事跡曾被拍成電視劇《血洒黎明》,更是廣為人知。但許多人不知道,林維雁在擔任老師期間,曾向學生布置過一篇著名的作文《夢游新中國》。衢州日報在籌劃“中國夢”報道時,敏銳地意識到,如果這組報道從歷史切入,以烈士的夢想為起點,拉開報道高潮,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經過策劃,衢州日報在紀念衢州解放64周年之際,特別選取林維雁坎坷革命路部分進行精編,以一個通版的形式推出了特刊——《林維雁的中國夢》。編輯在“編者按”裡特別提到,推出這篇報道是告慰這位衢州籍革命先烈,同時激發更多的人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進。

二、新聞觀察點:描述衢州人追夢的鄉村樣本

新聞的源頭在基層,中國夢的根基在百姓。說到底,“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隻有一個個普通人的夢匯聚起來才能成為偉大的“中國夢”。

那麼鄉村百姓懷著怎樣的“中國夢”呢?他們在追夢路上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衢州日報決定結合“走轉改”活動,建立一個以“中國夢”為主要內容的新聞觀察點,通過採編人員對這個觀察點的“解剖麻雀”,呈現衢州普通百姓對“中國夢”的理解和追求。

我們把觀察點選在衢江區黃壇口鄉。黃壇口鄉是傳統的山區鄉,各方面還都處在經濟轉型的艱難跋涉中,它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衢州社會經濟人文的各種變遷。作為錢塘江源頭,衢州面臨著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黃壇口鄉作為衢州飲用水取水口,村民們要從砍樹者轉到惜樹、賞樹者的角色,那麼,他們在“依山不能靠山,傍水不能捕魚”的困境中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對“中國夢”,全鄉上下有何想法,在實現這些夢想中正經歷怎麼樣的奮斗?

6月25日,衢州日報“中國夢”新聞觀察點在黃壇口鄉挂牌,當天衢州日報記者編輯共10人分頭深入黃壇口鄉進行採訪。7月1日建黨92周年紀念日這一天,衢州日報推出了以“夢在心裡,路在腳下”為主題的“中國夢——最美衢州夢”特刊。特刊採用畫軸式的版式設計,選取了“中國夢”的七個田野故事,用現場新聞形式,講述了七個帶著泥土芳香的“百姓夢想”。稿件語言生動活潑,有血有肉,配上本報評論員寫的評論《中國夢 百姓的夢》,使特刊“實干圓夢”的主題有血有肉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三、現場新聞加動感圖片:記錄追夢者的文本創新

重大主題要讓人關注和喜愛,文本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此,衢州日報通過特刊在“中國夢”報道取得先聲奪人的效果之后,從6月中旬開始,系列報道把落腳點放在了緊密結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市第六次黨代會、市委六屆三次全會精神上來,推出了“中國夢——最美衢州夢”專欄。專欄緊密聯系衢州改革發展和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生動反映全市上下干實事、抓落實,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衢州的新實踐。這樣的宏大敘事如何表達?我們採取的辦法是,“現場短新聞+現場圖片+微評論”。

6月17日,衢州日報在一版推出了“我們一起在追夢的路上”大型系列報道,第一組報道組織了8篇,緊緊圍繞“水”、“綠”生態做文章。帶頭篇《汩汩清水潤民心》,報道黃壇口水庫九龍山取水口的這一民心工程,恰如“汩汩清水潤民心”。第二篇《拆圍透綠城更美》,以百姓生活環境作為切入點,反映衢州創建森林城市的夢想。每篇“現場見聞”均在700字以內,以記者走訪、實錄為主,短小而不單薄,讀之有如清風扑面。專欄還通過衢州新聞網與讀者進行微博、微信、微評論互動,讓衢州百姓更理性了解、支持市委、市政府“三改一拆”、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等中心工作,同時也積極反映、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這組稿件還值得一提的是,圖片的運用既講究新聞價值,充滿動感,也很唯美。同時,細節處理也頗具匠心,比如《汨汨清水潤民心》標題,專門請資深書法家題寫,採用書法體印刷,引人矚目。

(作者單位:衢州日報)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