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10期

眼睛向下,尋覓新聞“富礦”

李 建

2013年11月19日10:50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新聞媒體是黨聯系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群眾路線是黨的新聞工作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隻有勤走基層一線、堅持服務群眾,才能切實做好新聞工作。

新聞“富礦”產自基層

先來看一則浙江日報2012年11月28日刊登的新聞:《963.65公斤 中國超級稻平均畝產新紀錄》,作者是該報記者楊軍雄。這則消息后來被評為2012年度浙江新聞獎二等獎。作者生動傳神地描繪了鄞州農民許躍進開創當年中國超級稻平均畝產新紀錄的過程:“14位省外權威專家組成的驗收小組齊聚收割現場……曾經三年刷新糧食高產吉尼斯紀錄的許躍進,還是興奮得幾天沒睡好覺。今天他早早就帶著合作社社員一起檢查收割機等設備。‘開機!’在專家下令開鐮之后,許躍進大喊一聲,駕著收割機,轟、轟、轟,駛向稻田。首塊一畝多驗收田塊很快收割完畢,緊張的稱重環節讓人有點透不過氣,老許故作輕鬆坐在收割機上等待。‘一號田塊濕谷總量1442.1公斤!’統計人員喊出首個數據時,現場人們一陣歡呼!”

作者是農口記者,和一直執著追求糧食高產的種糧大戶許躍進是老相識。2012年,浙江晚稻收割接近尾聲時,各地豐收喜訊不斷,此時作者已隱隱覺得許躍進“有戲”,但如果作者沒有及時下基層,就不可能抓住這樣的“活魚”,文中生動的細節,事后坐在辦公室憑材料也根本無法寫出來。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廣闊天地,有無數的“許躍進”,有無數類似超級稻平均畝產創紀錄的生動實踐。新聞工作者隻有走進基層,才能感悟群眾生動、偉大的創造,才能充分挖掘報道素材、豐富報道內涵,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新聞工作者每一次下基層抓到“活魚”后,對此的認識都會加深一層。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間,筆者走訪了嘉興、麗水等地的基層普查員。在鬆陽縣西屏鎮丁山頭村,時年76歲的普查員楊徐清參加過6次人口普查工作。筆者趕到老楊家和他拉家常,老楊說這些年村裡變化很大,前幾年通了水泥路,村民改種茶葉,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熱心的老楊還帶著筆者一起去普查登記,順帶在村裡四處參觀。這些變化讓老楊深感欣慰,也強烈地感染了筆者。根據對老楊等普查員的採訪,筆者寫成《“老普查”細說農民創富》,發表於浙江日報頭版。這篇通訊是當時新開重點欄目“難忘‘十一五’”的第一篇,也得到了省政府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和老楊面對面地交流、跟著他走村串戶、感受他內心的欣喜,這些是電話採訪無法比擬的。新聞的“富礦”在基層,隻有“一頭汗兩腿泥”才能挖出“好礦”。

鮮活語言來自群眾

哪些官話、套話,群眾最反感?今年7月上旬,浙江日報與騰訊·大浙網聯合推出網絡調查,網友紛紛“吐槽”,把官腔套話批得體無完膚。

官話、套話缺乏真情實感,群眾當然反感。用官話、套話寫出來的東西,“寫誰誰看,誰寫誰看”,何談傳播力、影響力?作為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新聞媒體應多用鮮活的群眾語言,避免說官話、套話。鮮活的群眾語言,或發自內心,朴實無華﹔或富有哲理,耐人尋味﹔或土裡土氣,但生動活潑。新聞界老前輩穆青曾說:“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

浙報集團的俞佳友是一位緊密聯系群眾的名記者,他經常深入基層、走訪鄉村,其作品中就有很多來自農民的鮮活語言,並廣受讀者好評。2011年7月,麗水市蓮都區一條條出售桃子的求助信息在浙江農民信箱“每日一助”欄目上輪番滾動發布,俞佳友和“佳友民情工作站”記者走進蓮都探訪“桃情”——“黃畈村種桃大戶張根和看到記者走進他的桃園,一抹臉上的汗水,摘下幾個熟透的桃子遞上:‘走了好多山路,你們的衣服都走濕了,我家種的桃都用農家肥,味道蠻好的。’記者將桃子放在袖口邊擦了擦,咬一口,果然很甜,很脆。‘真邪了,今年的桃子不光便宜,但隻有一個客戶來村裡收購……’張根和很揪心。”寥寥幾句朴素的農民語言,透著鄉土氣息,盡顯農民的淳朴與艱辛。

鮮活群眾語言不僅讀者歡迎,也常常讓記者們眼前一亮。今年6月,筆者和同事在磐安縣採訪鄉鎮干部堅持住夜30年為民服務的稿子,跟隨高二鄉干部陳惠芳到小柘坑村住夜,幫村民簽“我的幸福計劃”合同時,我問62歲的村民謝金根:鄉裡搞“我的幸福計劃”,高價買你們的農產品,幫你們賺錢,為啥去年你沒簽合同?老謝尷尬地“嘿嘿”一笑,悠悠吐出了“稻比米貴”4個字。后來,我們把老謝的實話寫進了《磐安住夜三十年》,發表在8月的浙江《共產黨員》雜志上:“老謝不識字,陳惠芳為他解釋合同。老謝去年沒簽合同,我們問他為什麼,他‘嘿嘿’一笑有點不好意思。原來,去年他還不相信竟然有‘稻比米貴’的好事。最近幾個月,陳惠芳好幾次跟他講,城裡人願意多花錢買‘有機食品’,所以收購價高於市價。鄉裡還發補貼……老謝再也坐不住了。陳惠芳幫老謝在合同上簽了名,老謝在名字上按了手印。”

自我提升源自群眾

群眾有無窮的智慧,他們是新聞工作者的真正老師。多向群眾學習、尊重群眾意見,這是新聞工作者避免本領恐慌,不斷自我提高的必經之路。

今年1月下旬,在全省鄉鎮街道干部隊伍建設視頻會議之后,《共產黨員》雜志記者深入採訪建德市大同鎮干部郎有金,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郎有金跟群眾打交道很有一套。他善於跟鄉親說土話、講村民聽得懂的話,碰到不同的問題就會相應地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碰到“老人戶”,就關心下老人的贍養問題、子女的發展問題﹔碰到再婚戶,就關心下雙方子女的教育問題,這類戶頭的子女容易出問題﹔遇到上門女婿戶,就了解下上門女婿和家裡關系處得怎麼樣,是不是肯干活……

郎有金豐富的鄉鎮工作經驗,不僅鄉鎮干部可學,新聞工作者同樣大有可學之處——怎樣才能和群眾說得上話?如何因人而異地採取不同的提問方式?郎有金和群眾打交道的“絕招”,對新聞工作者提升採訪水平也很有借鑒意義。《共產黨員》雜志將《“訪戶”達人郎有金》一文,作為特別報道作了重點推出。

記者編輯要達到自我提升,除了向基層群眾學習,還應充分尊重群眾意見。群眾的意見能為我們指出不足之處以及努力的方向。尤其是當前,網絡媒體、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層出不窮,能不能准確地研究讀者、服務讀者,能不能堅持群眾觀點、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能不能順應傳播技術的變革、打造群眾喜愛的傳播平台,這些都關系到新聞媒體的發展,決不可掉以輕心。

(作者單位:《共產黨員》雜志社)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