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10期

真相,讓紙媒更權威

——以《錢江晚報·寧波城事》真相版為例

邵巧宏

2013年11月19日10:5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面對來勢洶洶的網絡媒體,紙媒依舊有自己的優勢。在新媒體時代,我們如何抓住紙媒的優勢使其“屹立不倒”?這裡就拿我所供職的《錢江晚報·寧波城事》真相版說一說。

求証“網事”真相,發布權威消息

網上論壇的興起約在10年前。人氣的聚集,也讓論壇成了尋找新聞線索的寶地。有一段時間,寧波的紙媒也都相繼開出了與網絡有關的版面,比如,東南商報有“網事”,寧波晚報有“寧波網事”。

2009年,錢江晚報在寧波開出地方版《寧波城事》時,也同樣設置了一個“網事”版。這個版面的新聞源全部來自網絡,內容基本以好玩的、有趣的新聞故事為主,較少涉及輿論監督、權威發布等等。

2010年11月中旬,有一條小道消息在網上炒得非常熱:寧波已在審議“沒車位新車不許上牌”的新政。這個消息來源是網絡,是真是假,寧波市民非常關注。如果我們紙媒的落地報道還按以往“網事”的操作方法,“網上來網上去”,顯然不夠穩重,缺乏權威性。

11月16日,《寧波城事》率先在寧波紙媒中推出了“真相”版。它不同於“網事”的報道方式,雖然新聞線索來自網絡,卻進行網下採訪,把網絡變成了紙媒的新聞爆料平台。在“車位”的這個話題上,記者通過對寧波市人大、交警部門的採訪,向讀者發布了准確消息:這個新政,的確已經提交市人大審議,但在一審中,就已經建議刪除。

有傳言、有議論,也有記者調查証實,“真相”版羽翼豐滿。在新聞有看頭的同時,也讓讀者看到了《寧波城事》的快速、權威。

內容為王,網絡新聞仍無法超越紙媒

現在,和80后聊報紙,他們中的大多數會說,我從來不看報紙,隻在網上看新聞。的確,網絡新聞以快著稱,但是,大部分網絡新聞是碎片化的,非權威的,而紙媒卻能更深入地闡述新聞的核心內容和背景,提供給讀者的信息量更大。

前不久,寧波五鄉鎮裡發生了一起汽艇翻船事故,6人遇難。筆者發現,網站的自發新聞用的幾乎都是通稿,有的甚至在很短時間內發了兩份通稿,一篇寫的是汽艇出事,另一篇又變成了游艇。錢江晚報記者經過深入、扎實的採訪,第二天的《寧波城事·真相》還原事故現場、追究事故原因、和生還者面對面,將一樁突發新聞講得非常透徹、准確,寧波各大網站的后續報道都轉載自《寧波城事》。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時下流行的微博上。2010年11月17日,新浪微博上出現了一條瘋狂被轉的消息,說的是寧波春曉中學門口有公交車被劫匪安裝了炸彈,特警正在現場。消息火速傳開。微博網友多數隻會做一個動作——評論轉載,而且越傳越離譜。記者迅速趕到現場,採訪了警方、校方。原來,這只是場演習!錢江晚報首先在官方微博上對這條消息進行了澄清,終止了不實傳言,第二天,又在“真相”版面進行了詳細報道。

讀者看新聞,快是一個要求,但更重要的目的,是看內容。而就這一點而言,我個人認為,大部分的網絡新聞仍然無法超越紙媒。

無限接近真相,盯牢本土做深報道

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網絡媒體,我們的“真相”版又該如何操作,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撥開迷霧見真相,讓紙媒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中不僅能活得下去,還要活出精彩?

無論是論壇還是微博,后台的採編人員也都不會否認“網絡中很多信息需要辟謠”。2010年11月,新浪微博推出了“微博辟謠小組”,騰訊和搜狐均於2011年3月推出“謠言終結者”,網易也隨之推出了“微辟謠”。但是面對來自網絡的海量信息,網絡自身能辟的謠只是杯水車薪。新浪微博辟謠小組共有7名成員,從成立到2013年6月13日,1000天時間共發的辟謠微博數為331條,也就是說,平均3天才一條。

如果只是針對地域性的網絡謠言,除非影響巨大,網站基本不會花力氣也沒這個“力氣”對其進行辟謠。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們作為地方紙媒,“真相”版便可以大有作為。隻要服務好本土信息調查,就能樹立在當地的權威性。

就拿《寧波城事》真相版來說,這兩年來,澄清了不少不實傳聞:《寧波網帖指肯德基“黃金蟹斗”用的不是花蟹 ,本報調查:這是俗稱與學名的誤會》﹔《微博爆料:東錢湖清淤工程導致魚蝦大量減產 ,官方回應:清淤提供了生態指標,已請中科院專家來甬調查減產原因》……始終關注寧波讀者身邊的事,深入調查,無限接近真相,報道寧波讀者想知道的消息,寧波讀者對錢江晚報的心理距離也越來越近。

(作者單位: 浙報集團寧波全媒體中心)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