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記者媒體行業自律 公正的底線是切割一切利益關系

袁舒婕

2013年11月19日14:32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公正的底線是切割一切利益關系

陳永洲事件被新聞界稱為年度最大的“反轉劇”,《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從被同情和被聲援者,變為被譴責者和被處罰者,變化之快、變化之大,讓人目瞪口呆。伴隨著陳永洲記者証被吊銷,媒體行業的自由和自律再次成為業內外討論的焦點。11月15日,在第九期新浪傳媒論壇上,法學學者以及來自《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的媒體人共同就“媒體如何保証商業報道的公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並認為媒體的自律應高於他律,社會也應該寬容地對待媒體、給媒體空間,讓媒體通過自身的規范和淨化,逐漸恢復媒體的公信力,進而引導整個社會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記者自律:小錢不動心,才有勇氣拒絕大錢誘惑

收取“黑錢”報道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事件,傷害了整個行業的尊嚴。媒體的公信力需要每一位從業人員來捍衛,需要每一位記者潔身自律,公正、真實、客觀地呈現事實,才是其面對危險保護自身的最好方式。

媒體曾經經歷過多次公信危機。11月12日上午,杭州3名記者因涉嫌非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受賄罪在杭州中級法院出庭受審,其中,《今日早報》經濟中心副主任金某某的涉嫌受賄金額高達332萬余元。回想起幾年前河北蔚縣礦難封口費事件,以及日前沸沸揚揚的陳永洲事件,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徐迅用“寒意逼人”來形容自己聽到這些事情之后的心情,認為這些事件給媒體造成重創。

“要確保新聞報道的公正,最重要的就是切割一切利益關系,避免利益間的沖突。”徐迅強調,記者要做到小錢不動心,才能有勇氣拒絕大錢的誘惑,才會考慮大錢后面是什麼風險。《新京報傳媒研究》編輯趙勇力直接指出,如果是為了追求更多的金錢,就不要從事記者這個職業。新京報傳媒研究院總監曹保印也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在當前社會中,比記者掙錢多的崗位有很多,“記者能夠在今天堅守住,靠的絕不是掙了多少錢,而一定是他的尊嚴”。

強調尊嚴、強調自律,《人民日報》政治版主編馬國英認為應該有3個敬畏:第一,要敬畏話語權,珍惜媒體這個平台,守住邊界,不濫用話語權,不用話語權謀私﹔第二,敬畏事實真相﹔第三,敬畏法律。在當下各種機緣和危險並存的社會情境中,記者如何安身立命?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主任記者程君軼提到,在報道中,不僅要注重口頭証據,還要注重事物性的証據、客觀性的証據。尤其在商業報道中,涉及一個上市企業能否存活的問題,記者應該拿到更多的客觀証據。

要拿到更多客觀証據,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徐州就陳永洲這個事件進一步強調“信息源一定要平衡”,因為信息源單一、商業報道不當,會產生很多問題。“第一,可能會被某些利益集團利用,助長不正當商業競爭﹔第二,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惡果,比如股價不正常下跌,導致廣大投資者利益受損,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第三,可能會嚴重影響媒體公信力。”劉徐州說道。

媒體自律:將新聞採訪和廣告創收嚴格分離

目前,很多傳統媒體陷入生存發展的困境,但如果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陷入“新聞尋租”的泥潭,隻會讓媒體陷入更深的困境中。一個沒有公信力的媒體,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同樣也會被市場拋棄。因此,除了強調記者的自律,同樣也要強調媒體的自律。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當下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彌散在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劉徐州認為陳永洲事件造成了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媒體對公權力的法治化和公民權利的保障方面的推動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如果對媒體不信任,就等於一定意義上弱化了推動社會正向發展的有效平台,這讓人特別痛心疾首。我希望媒體能在規范、專業的軌道上運行”。對此,財新網執行總編輯張繼偉深表認同,他認為,媒體強調自律,強調對自身比較嚴格的要求,可能是打破信任缺失的一個比較好的起點。

要做好媒體自律,馬國英認為媒體應該有完善的採訪管理與採編流程,將新聞採訪和廣告創收嚴格分離。徐迅也認同馬國英的看法,她提出,如果在內部是“兩不分”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拿稿子換錢或者拿錢滅稿子、推稿子的情況。除此之外,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刑訴研究所教授汪海燕還強調要將信息的報道和評論報道區分,“哪一部分是媒體調查的客觀事實,哪一部分是記者的評論,應該讓受眾很明確。至於媒體的主觀判斷是否正確,受眾有評價的權利。媒體不能誤導受眾。”

行業自律:形成並推廣《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手冊》

來自中國記協的統計,截至今年5月,河北、上海、浙江、山東、湖北等地作為首批試點省市,已率先建立起省一級新聞道德委員會,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推動新聞行風建設。

為做好行業自律工作,中國記協計劃推出一本《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手冊》。據徐迅介紹,該手冊條文版共3萬字、52條,包括消息源、公共事務、他人權益、事實與意見、利益沖突等內容。這些內容裡更多都是操作規范,記者按照這些操作規范來做,就可以有效地化解風險。徐迅說:“這是媒體人給媒體人做的‘小灶’,都是操作性強、真實可用的東西。”在座的媒體人聽到有這麼一本手冊的時候,都紛紛呼吁這個行業自律標准盡快推出和推廣,使媒體達成共識並主動實施,以淨化自身。

法律隻能制裁最惡劣的表達,政府及公權依法能管的事情也有限,整個社會要想實現良好的表達秩序,作為專業的媒體負有社會責任。徐迅呼吁,“我們能夠以高度的理性實現自我約束,把自己管得好一點,做到更加專業、更加職業。如果這樣,那麼新聞記者這個職業、新聞媒體這個行業就可能受人尊敬,公信力就可以避免喪失,同時也有可能為整個社會的公民表達做一個榜樣。”

“他律從某種角度講是法律的規范,或者是社會道德給的規范,自律的標准更高,在他律不夠的情況下,自律很珍貴的時候,行業規范迫在眉睫。”《中國新聞周刊》編委楊中旭認為,《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手冊》是行業缺少的東西,希望陳永洲事件是一個契機,能夠給傳統媒體提供一個規范。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