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概要回顧公民社會理論以及媒體與公民社會建構之復雜關系的基礎之上,重點分析城市社區論壇用戶在其中對社區事務的公共討論的實現方式,以及這種公共討論對於公民社會建構本身所帶來的影響。研究發現,自我表達是社區論壇用戶在論壇中發起環境議題討論的主要方式,而共同的地域空間和共有的生活經驗促成了論壇用戶對環境議題的公共討論。在此過程中,社區論壇為社區居民參與包括環境議題在內的社區事務提供了一層全新的公共空間,也為在地的公民社會建構提供了可能性。
關鍵詞:網絡論壇﹔ 社區﹔ 公民社會
引言
近年來,城市社區的網絡論壇得以興起與發展,不斷成為社區居民獲取社區信息和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和平台,與此同時,社區論壇這一形式為我們探討網絡的政治和社會功能提供了全新的面向。作為城市社區的網絡論壇,它以特定范圍的居住區域為界限,主要使用對象和傳播對象為同一個居住區域的市民,存在一定的地域界限﹔但同時它又在既有的居住空間裡植入了一個全新的空間,這個空間使本來互相陌生的社區居民建立社區認同和參與社區事務成為可能,並進而為在地公民社會的建構提供了空間。從這個面向來看,以居住地為基礎的社區確乎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織單位”、“社會合作與自治的具體場所”以及“民主生長的基礎和空間”(林尚立,2003)。這個過程中,網絡論壇用戶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從而間接型塑並鞏固了這一基於共同地域空間而形成的社區共同體,這裡的社區共同體更接近於安德森(2002)所述的“想象的共同體”,此種共同體的形成為公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黃杰,2002)。
“寧波新北侖”網是北侖地區提供生活資訊類等服務信息的社區論壇,下設“阿拉寧波·民生”、“阿拉寧波·生活”、“阿拉寧波·對話”、“阿拉寧波·文化”“和阿拉寧波·休閑娛樂”等分欄目,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新北侖本地最具影響力的網上社區,是北侖地區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媒體之一。具體到社區論壇上的主題討論,帖子內容涵蓋了當前諸多社會關注焦點——環境危機、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管理體制、腐敗和地方治理危機、貧富兩極分化等。在帖子講述中,網友普遍引述自身的生活經歷引發眾網友對相關社區事務的關注,而共有的生活地域和相似的生活經歷也為其進入公共討論提供了可能。北侖地區的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大量問題,在民眾公共參與意識高漲的今天顯然不可能成為一種沉默的存在,而社區論壇所提供的就是民眾發聲、實現自我賦權的載體。在此過程中,民眾對於實際存在的北侖大社區多了一種基於虛擬社區而生發的認同,而在地公民社會的建構也因此多了一種可能。本文著重探討城市社區論壇用戶在其中對社區事務的公共討論的實現方式,以及這種公共討論對於公民社會建構本身所帶來的影響。
一、公民社會理論及其調試
公民社會(經常又叫作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以及在這個概念基礎上所形成的公民社會理論本身,在中國語境下是很難找到其原初論述的形態的。這一概念最初是由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當時它所指稱的對象是“政治共同體或城邦國家”,亞裡士多德認為公民組成城邦是“為了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生活”(亞裡士多德,1997)。后來,以黑格爾和馬克思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將公民“從生產和交換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定義為市民社會,認為它們“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聯合,這種聯合是通過成員的需要,通過保障人身和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通過維護他們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來的(黑格爾,1982)。”
“公民社會”概念亦吸引了我國不同學科的學者投入思考與研究。比如,歷史學家關注民間社會組織——鄉村士紳集團、城市商業協會、市井社會聚集場所的發展,他們試圖証明,傳統中國存在有組織的公共空間及其活動,或稱“第三域”(Philip C.,1998)。政治學者挖掘社會力量及組織形式——社會參與和選舉的增長,他們試圖証明社會多元力量的組織進展(Cordon White,1993﹔Baogan He,2004)﹔社會學者則觀察社會連帶(Ties)組織,特別是集聚公共利益的次級組織——公民團體和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以証明這些組織不同於官方的、構建公民社會的作用(Victor Nee,1992,轉引自蔡曉莉,2006)。
然而,上述分析范式在中國現實層面卻甚少得到回應。簡而言之,中國諸多社會組織在公民社會意義上的特征——公共角色、獨立性、推進公民社會成長等含義——並不十分明晰,這也提醒我們公民社會這一社會形態在中國的運行和發展尤其需要全面審視。鑒於上述文獻回顧,本研究將關注點置於城市社區論壇與公民社會建構之關聯,一來是為探討這一全新的社區形態在現實層面的運作樣態,二來也是為避免陷入上述針對現實社會組織所開展的研究所陷入的困境。本文接下來部分將就社區網絡與公民社會的重要衡量要素——公民政治參與之間的關聯展開論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