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網絡傳播中的張國榮懷念潮【3】

董晨晨

2013年11月21日16:2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凝聚:發明傳統

對於“榮迷”來說,張國榮的紀念日就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在這一天中,他們找出自己偶像的代表作,翻出已經泛黃的老照片,恨不能用盡所有贊美的字眼,盡情緬懷自己的偶像。在這一天,關於張國榮的帖子和博文都達到了一段時期的頂峰,這種“刷屏式”的集體膜拜造成了“全民懷念”的媒介景觀。在這個“神話”被解構,“真理”隻能算作“意見”的年代,一切試圖成為權威和偶像的人都會遭到諸多質疑。張國榮作為一個逝者,為何卻擁有了讓今人欣羨的百分百“好評率”?

筆者認為,對於“張國榮”這一個符號,人們已然將其上升到了價值觀層面,個人的“表演”演變為全民一致的社會行為,並在固定的日期對此價值觀加以反復鞏固夯實,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

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海姆認為,那些表面看來或者聲稱是古老的“傳統”,其起源時間往往是相當晚近的,而且有時是被發明出來的。[[14] 霍布斯海姆、T蘭格著,《傳統的發明》,顧航、龐冠群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14]而其中,“被發明的傳統”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則所控制的實踐活動,具有一種儀式或象征特性,試圖通過重復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范。[[15] 霍布斯海姆、T蘭格著,《傳統的發明》,顧航、龐冠群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15]

對於“被發明的傳統”,其關鍵就在於情感和象征符號的發明。“傳統”與“習俗”不同,相對於技術性、實用性的“習俗”,傳統則是一種形式化和儀式化的過程。這種發明不靠強制的推行,而是通過儀式、象征和符號來潛移默化這樣一種新的傳統。

這種“傳統”有三種相重疊的類型,包括“使各個團體(真實的或虛假的共同體)的社會凝聚力或成員資格得到確立或是象征化的傳統﹔使制度、身份或是權力關系得到確立或合法化的傳統﹔使信仰、價值體系和行為准則得到灌輸和社會化的傳統。”[[16] 霍布斯海姆、T蘭格著,《傳統的發明》,顧航、龐冠群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頁

張國榮懷念潮之所以成為一種有規律的、持續不斷的媒介景觀,就在於媒介對“張國榮”這一符號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透過這樣的符號,人們借此進行“印象管理”,傳達一種控制信息,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這種“表演”性質的符號互動通過媒介的不斷醞釀發酵,反復的灌輸,使所有參與這場媒介狂歡的人們形成了一種“想象的共同體”,一種區別於其他“粉絲”團體的身份認同,一套自成體系的價值系統。這種儀式化的行為在固定的日期(紀念日)中被大量的傳播,也導致了一個新的“象征性”傳統的形成。

在這樣一個被稱為消費社會的今天,一個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讓年輕人捉襟見肘的時代,與將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構建成不變的、恆定的這一企圖形成了對比。而正是由於社會迅速轉型,舊的傳統無法與之相適應,因而產生了很多“被發明的傳統”。

結語

作為一個被賦予特定意義的符號,“張國榮”所指向的已然不是那個被香港八卦界津津樂道的“話題王”,媒介賦予他以全新的身份。這種能指與所指的斷裂使得這個符號被無限放大、任意拔高,也可以被反復、循環的提及。而網民具有“表演”性質的“印象管理”又為這股懷念潮增加了助力。媒體反復提及、不斷的灌輸這樣一種象征性的情感和符號,使得一個“想象的共同體“誕生,每到紀念日,這種盛大的懷念潮就會如期而至,儼然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而延續至今的張國榮懷念潮,就是在這多重助力的促進下得以形成。

本文主要運用符號學理論,對張國榮懷舊潮的形成和延續做宏觀的文化研究,對相關數據的分析方法沒有實証分析嚴謹,是為文章的一大漏洞,后來學者可通過問卷或訪談的研究方法對本文的觀點加以補充或指正。

(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