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生態文明時代《人民日報》長江流域環境報道分析【2】

黃駿

2013年11月22日10:1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研究發現

(一)報道數量:每年分布不均,06、07年數量最多

總體來看,除個別年份外,其余年份《人民日報》關於長江生態環境報道的新聞較為平均,每年多集中於1-5篇之間。

2003年《人民日報》該領域的新聞為8篇,該年此類新聞較多,主要是2003年6月1日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這標志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伴隨著這一歷史事件,《人民日報》也在該時期配發了多條關於長江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新聞。

而2006年,《人民日報》對於長江生態環境的報道達到了近十年最高的14篇,其中涉及到長江水污染和水生物保護的達到了8篇,這其中以“三江源:綠水青山何日重現?”、“拖延3年未建成,半城污水泄長江”等長篇報道最為典型。這說明該時期長江污染問題處在比較突出的階段。

2007年,由於十七大的召開,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擺在了突出的位置,並提出了要將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隨著這一時期生態文明觀念的強化,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也加大了環境新聞的報道力度,使整年度長江生態環境新聞達到了12篇。

(二)報道內容:強調保護多於污染

在所有報道內容中,環境污染、生態保護和水生動物保護佔據了絕對的數量,分別有15篇、24篇和11篇。

其中環境污染多為突發事件的環境報道,當嚴重的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會對事件的進展進行跟進報道。例如2006年刊發的“長江揚中段沉船所載硫酸已安全處理”以及2004年的“化工園區隨意建,工業污水肆意排”等新聞都是此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代表。

生態保護類的新聞,主要是以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防護以及長江生態建設等方面內容為主。這一類的新聞多為對長江生態環境現狀的直觀表述,並引用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意見對環境現狀進行分析。

而另一個重要報道內容為水生動物的保護,這一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家在特定時期對於漁業捕撈進行政策控制,即所謂的“禁漁期制度”﹔另一方面則是對長江瀕臨滅絕的珍稀水生物進行報道和關注,如白鰭豚和江豚。值得一提的是,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的保護主要以連續報道的形式出現,在特定時期對某種瀕危水生動物給予持續的關注。如2006年先后對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鰣魚和“水中熊貓”白鰭豚的報道,另外2008年《人民日報》也連續報道了有關江豚人工繁殖的新聞。

(三)新聞來源

新聞報道都有一個從何處得來、從何人得知的問題,即信息來源。信息來源,又稱為報道來源、新聞來源,主要指供應新聞的渠道。[11]新聞信息的來源,能夠直觀反映出一個媒體的價值取向。本文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報道的新聞來源分為普通群眾、新聞媒體、政府部門以及專家學者。

政府部門作為重要的新聞來源之一,佔據了所有新聞的7成以上。在我國的新聞體制下,黨報是政府的“耳目喉舌”,在報道過程中與相關部門都有廣泛聯系。長江生態環境的有關事件發生后,記者首先會找長江主管部門以及相關的環保部門了解信息。而這些部門也樂於爭取通過黨報的平台來進行宣傳。

專家學者這個信息源,主要出現在長江生態保護宏觀問題的新聞中。《人民日報》往往先採訪擺出生態問題,然后再採訪相關方面的專家給出解決措施。相關代表報道有:“大工業時代如何解決布局之患”、“四大水問題困擾長江”和“長江源頭去看魚”等。

除此之外,《人民日報》引用新聞媒體的來源以新華社為主,主要涉及到宏觀政策的新聞。而來源於普通群眾的新聞較少,僅為3篇。

(四)報道形式

新聞報道主題是某一議題的內容,那麼新聞報道類型就是該議題的形式,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通過分析新聞報道形式在媒體中所佔比重可以看出媒體的品格和訴求。廣義來說,新聞報道的形式有消息、通訊和評論。而根據所採樣本的具體情況,本文將報道形式分為消息、言論通訊和專題報道。

在所有報道形式中,消息的篇數為33篇,佔據了所有報道形式的6成以上。這些消息主要為長江主管部門以及環保部門的政策文件或公文報表,如“長江治理:五年投入1227億元”、“長江流域湖泊應分層保護”和“下月長江全面實施禁漁期制度”等。

在12篇通訊中,有數篇長江流域某地的生態環境的深度報道,主要體現化工企業與當地生態的矛盾。如反映揚中市油坊鎮化工園區的“化工園區隨意建,工業污水肆意排”和長江、黃河化工石化行業環境問題的深度報道“大化工時代如何破解布局之患”。

此外,《人民日報》言論部分的五篇新聞並不是以新聞評論的體裁報道的,而是政府官員或專家學者就某個長江生態環境的問題發表看法和見解。而此類別的專題報道則是以不同地區特派記者對同一議題的報道來呈現的。

(五)報道態度

作為政府喉舌,《人民日報》對於長江生態環境的新聞多採取正面和中性的報道性質。負面新聞僅佔總篇數的13.5%,這也直接體現了黨報的官方宣傳作用。

通過對三種性質的新聞分析發現,正面新聞主要為長江流域某地區環境生態保護的先進事跡和成功經驗,中性新聞則以長江主管機構或環保部門下發的官方文件報道為主,而負面新聞主要是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