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結論
通過前文對人民日報長江生態環境報道進行的文本和量化分析,可以歸納總結出該報對於環境新聞的報道特點:
(一)自上而下的政治宣傳
《人民日報》對於長江生態環境的報道,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為主。除了專家之外,報道中出頻繁出現的有長江水文局、農業部漁業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國家機構。而以群眾作為報道消息源的新聞較少。其中少數的來源於普通群眾的新聞,如2004年刊發的“化工園區隨意建 工業污水肆意排”中,普通群眾也只是充當導引的作用,由群眾的用水健康問題引出了揚中市油坊鎮的工業污水治理。在此類突發性環境新聞報道中,媒體往往採取的是被動的報道策略,即“企業排污——群眾抗議——政府治理——傳媒報道”的模式。在四個環節中,媒體總是等事件妥善解決之后再來發聲。
在環境議題當中,《人民日報》採取的自上而下的宣傳傳播,隻發揮了報紙的“下達”功能,卻忽視了自下而上的“上通”功能。如2012年《人民日報》的“重慶強力“綠化長江”一文,發表時間正好是該年的3月12日植樹節,讓人免不了遐想有政績宣傳之嫌。國外學者科貝特說,與積極地剌激公眾回應環境問題相悖,媒體似乎經常成為壓抑環境議題公共討論的磨盤石,他們使用一種將利益群體及非官方主張提出者排除在外的冠冕堂皇的話語。[12]因此,筆者認為,主流媒體在環境議題的報道過程中,應該做好“上傳下達”的平衡,不要採取“有政策才寫,有運動才報”的思想,而應講求連續和常態的報道模式,宣傳環保理念,揭露環境污染。
(二)語言正統缺人文情趣
綜合52篇文章發現,《人民日報》作為黨委機關報,對於環境政策的傳達和環境事件的報道是值得肯定的。這些新聞從總體上反映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變化,對於一些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也給予了揭露報道。然而,環境保護其最終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民日報》對於該題材的報道中缺少人與環境關系的內容。報道隻有真正落腳到普通的人身上,才能顯示出更大的傳播效力。
受眾在關注環境事件的本身,並不只是需要獲取相關的環境信息,而更應該得到一種環保的理念和氛圍。學者江作蘇認為,“新聞作為體現人文關懷的一個渠道,應該以傳播愛護環境的社會良知為己任。社會良知是靠人文教化長期培育出來的,不是靠簡單地利他主義就能達到目標。”[13]根據大眾傳播的“功能說”理論,類似於《人民日報》這樣的主流媒體在傳播環境新聞時,不能僅僅局限於大眾傳播的環境監視功能,即向大眾傳播基本的環境信息。而它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其教育功能上,引導民眾共同保護地球這個大家園,從而啟迪更多的受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
(三)重事件傳達輕深度報道
從前面的報道形式的統計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對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報道過程中雖體裁多樣,但消息多,通訊和專題報道較少,對環境問題實質進行分析的新聞業相對較少。網絡媒體的興起給環境新聞的發展帶來了科技支持,人們可以通過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獲取到自己需要的環境信息。但媒介網絡化也會使新聞呈現碎片化,網絡上往往都是一事一報的消息居多。
面對這種媒介環境,傳統的媒體在做好自身的環境信息傳達的同時更應該對相關環境事件、環境問題以及環境政策做較為全面、深刻地剖析,讓受眾在知曉環境信息的同時,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環境問題,最終樹立和增強環保意識。《人民日報》於2013年1月5日改版,每周六刊出兩個版的“生態周刊”欄目,自覺擔負為生態文明建設鼓與呼的重任。可以預見,未來主流媒體對於環境新聞的報道量和關注度將會大大增加。在此基礎上,傳統主流媒體不僅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更應該成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監督者以及為受眾傳遞環保知識和理念的服務者。
(作者系: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5(4).
[2]哈艷秋,黃東紅.試論生態危機下環境報道的議程設置[J].新聞愛好者.2012(11).
[3]蕾切爾·卡遜著,呂瑞蘭、李長生譯:《寂靜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劉濤.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 (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J].新聞大學,2009(4).
[5]Hendin.”Environmental reporting? the shrill voices some-times get more credence than they deserve”[J]. The Quill,1970 -8P. 15 -17.
[6]Sheldon Krimsky& Alonzo Plough,Environmental Hazards:Communicating Risks as a Social Process Auburn House,Publishing Company,1988.
[7]Anders Hansen,The Mass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3.
[8]Craig L.LaMay&Everette E.Dennis, Media and the Environment, Eland Press,2000.
[9]吳榮娜.我國環境報道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分析[D].河北大學.2004.
[10]李秀利.環境報道的框架分析[D].陝西師范大學.2011. 蔣永峰.大眾媒體對環境議題的建構——以《人民日報》對沙塵暴的報道為例[D].蘇州大學.2012.
[1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12]約翰·漢尼根著,洪大用等譯,《環境社會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第83頁.
[13]江作蘇.增強生態環境報道的人文色彩[J].中國記者,20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