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環境新聞的報道起源於美國,而中國的環境新聞報道還處在發展的初期監督。本文以《人民日報》為例,對2003-2012年該報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報道的新聞文本進行分析,從傳播模式、傳播對象和傳播內容三個方面探求《人民日報》長江流域環境報道的特點。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報道、人民日報
一、問題的緣起
2012年,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會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狀態,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方面的所有進步作為一個整體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據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定義:“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1]
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主流媒體也增加了對生態環境題材的報道。在我國,第一次引發環境議題是1979年新華社記者和通訊員李一功、黃正跟、傅土倫、李忠誠發表的《風沙京城》。而到了1987年,《中國青年報》刊發的《紅色的境界》《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等報道正式拉開了環境報道的序幕。[2]
河流保護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水土流失、水質污染以及水生物滅絕等問題使河流保護議題提上了報道的議程。國內媒體通過對長江、黃河和珠江等河流生態的報道,引發公眾和政府對於河流環境的思考。這其中,我國媒體對於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的報道佔據了大量比重。本文將就2003-2012年《人民日報》長江生態環境的報道樣本進行分析,以期探求我國主流媒體是如何報道關於環境的議題?
二、文獻綜述
保護環境引起人們的關注首先是在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問世后,這位“環保運動之母”在書中說,“人類一方面創造高度文明,一方面又在毀滅文明,環境惡化如不及時遏制,未來的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中。”[3]
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將“環境報道”定義為:“旨在改變社會傳播結構與話語系統的任何一種有關環境議題表達的傳播實踐與方式。”[4]學者亨丁的定義則將“環境新聞”宏觀化,他認為“還有哪一個新聞不是環境新聞?環境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生態與生命相連——人類、動物、植物都與環境相關。當有人討論環境新聞的時候,我猜想他是指關於生態關系惡化的新聞,這種曾經精細的生態平衡所遭受的破壞之消息”。[5]
西方的環境新聞研究已成體系,誕生了不少環境新聞的著作。美國學者舍爾頓·克米斯基和阿羅佐·普拉夫在《環境危害:社會進程中的傳播危機》書中,分析了媒體在環境危機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傳播危機事件來影響政府和公眾。[6]美國學者安德斯·漢森的《大眾傳媒與環境事件》,從媒體如何報道新聞事件的角度入手,分章討論媒體如何構建環境議程、如何報道新聞事件、如何傳播環境含義等問題。[7]而克瑞格·拉枚與埃瑞特·丹尼斯編著的《媒體與環境》一書闡述了媒體在報道環境事件、監督環境問題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8]由此可見,美國的環境新聞研究主要是從媒體入手,分析在環境報道中媒體是如何建構,以及如何引導政府和公眾的。
國內對於環境新聞的研究沒有形成體系,多數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呈現。有學者研究分析了我國環境報道的產生和環境報道在新聞媒體中的地位、作用,從內容、形式、風格、輿論引導與監督等方面論述了環境報道的特征,分析了我國環境報道自前存在的一些問題。[9]有的學者則以實際環境事件為例子,來分析媒體建構環境新聞的框架,如北京沙塵暴、中華環保世紀行和鳳翔血鉛事件等。[10]還有一些學者則是以某地區或者某家媒體為個案,分析該地區媒體在報道環境新聞時的特點和問題。
由此可見,我國的環境新聞研究主要是以新聞學理論為基礎,採用實証性的標准化研究,分析本國媒體環境新聞報道的歷程、發展、特點和問題等。在研究方法上,以傳統的定性研究為主,量化統計使用較少。研究多以國內的環境新聞事件或是國內的媒體作為研究對象,對於國外環境新聞的研究觸及較少。本文所研究的關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報道屬於河流環境的類別,而國內關於此類別的論文不是很多。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的內容分析法,以系統方式結合使用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
(一)樣本採集與分析單元
本研究以報紙為目標媒體,將《人民日報》作為研究對象。基於中國知網的“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以“長江”且“環境”或“污染”或“水質”或“動物”作為篇名關鍵詞進行檢索,獲得《人民日報》(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報道的有效樣本共52份。
以《人民日報》長江流域環境報道為分析單位。報道界定為有自己標題的、署名的或有來源的消息、通訊和評論,不包括圖片和產品廣告。
(二)類目的構建
研究採用文本分析法,對52篇報道進行報道數量、報道內容、新聞來源、報道形式和報道態度等進行分析。
(三)編碼與數據分析
本研究設計採用內容分析法。先運用定量的數據分析對《人民日報》中的樣本做事實層面的描述﹔隨后運用新聞學理論結合樣本的例子分析《人民日報》環境新聞報道的特點。本研究數據分析運用SPSS for Windows19.0進行,主要是頻數分析(frequency analysis)的方法,並用excel軟件對分析結果作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