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1期

新聞操守與專業尊嚴【2】

朱春陽

2013年12月17日13:3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在這樣的利益糾葛中,媒體能夠討論的大概也就隻剩下如星巴克為何昂貴等本屬於市場經濟自身可以解決的問題了。不過,在近期關於星巴克價格的討論中,網民對媒體的反問卻更犀利。例如,@星巴克staebucke在2013年10月20日的微博就這樣寫道:“消費者可自主選擇。個人認為央視更應該關心關乎民生的實際社會問題。如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國家可以為老百姓控制調控,如果醫療費用國家可以嚴格管理把控,如果貪污受賄能越來越少,如果空氣質量越來越好,如果食品安全不再令我們擔心,如果……如果沒有如果,央視太閑的時候再來聊聊蘋果和星巴克吧。”

在眾多媒體聲討星巴克的時候,2013年10月20日的@河南日報就這個問題的發言讓我感覺眼前一亮。這條微博寫道:“【星巴克、鹽、上網,你更關心哪個價格?】星巴克咖啡價格問題近日備受關注,業內人士揭秘每杯星巴克拿鐵物料成本不足4元。經濟學者@光遠看經濟:一個競爭性行業,拿成本來說事,已經凸顯了在經濟學方面的無知了。有這功夫,質疑一下食鹽、成品油、漫游費、網費、進口車等暴利吧。”在當晚10點43分,@河南日報“今日漢字”推出了“價”字,並這樣寫道:“#今日漢字#【價】央視質疑星巴克在中國價格高成本低﹔經濟學家則質疑央視缺乏經濟學常識。孰是孰非?不爭的事實是:進口商品價格高於國外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路虎等豪車的國內外價格相差兩三倍。商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是供求而非成本,這也確實是市場經濟規律。要拿價格說事兒,應該瞄准壟斷領域。”作為一份省級黨報,利用微博這一媒體“輕騎兵”、積極介入社會焦點問題的討論,不盲從、有觀點、關心民生,這才是一份主流大報應該有的基本態度,也是一個新聞工作者贏得尊重所需要的基本操守。《人民日報》總編輯楊振武近日公開發文認為,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新聞工作成敗得失的標尺。傳統主流媒體要做好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早說話、敢說話、會說話,不當網絡信息的“搬運工”和“傳聲筒”﹝2﹞。主流大報擲地有聲的承諾讓我們看到了新聞媒體在當代的擔當。有了這樣的擔當,新聞工作才是一條實現理想的通路﹔有了這樣的擔當,做一個新聞工作者才是一件有尊嚴的事情。

其次,媒體行業要建立起專業的自清潔機制。一個專業的演進,需要形成強大的自清潔機制,也就是專業精神的自我修復機制。社會的演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作為時代變遷的觀察者,媒體不可能獨立於時代的變遷而不受到影響。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不太明朗的情況下,媒體面臨的生存壓力日益加大,難免出現借助媒體傳播能量謀求機構和個人之私利的事情。這是新聞操守逐步養成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新聞業能否成為一個理想行業所必須面對的挑戰。新聞記者不是神仙,但是一個專業如果心存理想,就需要有一套自我糾正機制,而不是為自身犯下的錯誤百般辯解。我十分佩服《紐約時報》的一個糾錯更正機制。作為全球新聞業的楷模,該報享有極高的聲望,每日對之前報道中出現的失誤和問題都要登報說明,盡可能把真實的信息傳遞給社會公眾。這一自我清潔的做法非但沒有讓該報名聲掃地,反而為它贏得了尊重。可惜這一做法在我國隻有《南方周末》等少數媒體採用,沒有成為行業的基本規范。我曾經發現一家都市報的記者在稿子中表述某一天夜晚明月高懸的場景,但查下來這一天卻是農歷的初一。這樣靠想象來寫稿子的記者常常被網民無情嘲弄,允許這樣的稿子刊發出來的媒體也因此受到牽連。如果有了自清潔機制,其實媒體可以避免和這樣的報道一起被羞辱的下場。媒體的自清潔機制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卻等於向公眾告白專業的操守,即和真相在一起,和公眾的利益站在一起。這正是黨的新聞事業從一開始就倡導的價值觀,也隻有在這樣的新聞價值觀主導下,新聞業才會成為受人尊敬的專業。

目前,在道德自律層面的自我清潔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據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2013年10月14日透露,我國將專門設立新聞道德自律委員會。目前這項工作已在上海、浙江、河北、山東、湖北等五省市試點,並取得了較好效果。據介紹,設立這個委員會,是希望強化媒體自律和監督功能,通過群眾舉報、明察暗訪等形式,曝光查處媒體領域的不良違法行為。委員會雖然不具有行政處罰和法律處罰職能,但可以先行調查取証,然后配合出版、廣電等部門採取行動。在試點的五省市,委員會均設在記協組織之下,一般由19人組成,新聞界和非新聞界成員的比例約為1︰3。委員會試點工作開展以來,上海查出多起新聞敲詐事件,浙江也查出多起虛假報道事件,收到了一定成效。

再次,要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形成第三方的監督。媒體在國外被稱為“無冕之王”,似乎成為各類監督體系當中的例外。例如,新聞記者有權利拒絕透露消息來源的真實身份,並因此形成所謂的“深喉”現象。但真實的情況卻是媒體和社會之間的相互監督一直在進行,並在近年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美國的新聞道德規范就是在批評“黃色新聞潮”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除了20世紀20年代在理論上確立的“客觀報道原則”、40年代確立的“社會責任論”外,還引入了新聞公評人制度(媒體聘請的道德監察員),也有類似歐洲國家的新聞評議會,例如成立於1971年的明尼蘇達新聞評議會和兩年后成立的全國新聞評議會等[3]。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雖然大部分地區設立有新聞行風評議組織,但從該組織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並不是十分理想。盡管行風評議也會針對媒體的問題提出尖銳的批評,並提交專門報告供相關部門參考,但整個過程屬於組織體系內部的自我修正,而沒有實際上成為以公眾為主要代表的第三方約束力量,相關的報告和問題並沒有在一個開放的平台上亮相,而后期整改的結果更是不了了之。從這一層面來看,目前我國媒體受到組織的制約相對較多,而社會組織對媒體操守的制約相對有限。而在實際的輿論引導中,媒體所承擔的主要任務是和社會中的意見領袖進行溝通、協調,以積極地尋求共識為目標。作為社會溝通的一部分,媒體如果不受社會的制約,這樣的溝通機制本身就是不均衡的,對於雙方的信任建立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真正的尊重不是基於壟斷和霸道,而是基於和諧與溝通。媒體學會在一個開放的平台上與民眾共同討論時代的問題,並接受社會公眾的制約和監督,這或許是使這個專業獲得尊嚴的更為理性的一條道路。

面對新的社會形態和新的傳播權利格局,專業新聞人唯有守住新聞操守才能贏得尊重。讓理想開花,與社會共同進步,祝福所有的記者能夠以贏得專業尊嚴為樂!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媒介管理學博士生)

參考文獻:

﹝1﹞陳力丹,王辰瑤,季為民.艱難的新聞自律——我國新聞職業規范的田野觀察/深度訪談/理論分析[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序言第2頁﹔轉引自王賀新.新聞倫理、職業道德與規范研究的知識地圖——對1979年到2011年新聞傳播類四大期刊相關文獻的計量分析[J].新聞大學,2013(1).

﹝2﹞楊振武: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行動綱領[N].人民日報,2013-10-16.

﹝3﹞轉引自陳力丹,武洋.論西方新聞職業道德的自我修復[J].新聞記者,2012(3).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