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1期

類人際互動與日常化:電視傳播互動性的本質與表現

王曉紅

2013年12月17日14:24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從技術和理論兩個層面探討電視媒介對於互動性的追求和認識,結果表明,雖然技術的發展對於電視傳播的互動性做出了諸多貢獻,但電視互動本質上還是一種“類人際互動”。而且區別於其他大眾傳播媒介,“日常化”是電視互動的最重要特征和表現形式。“情境呈現”、“情感激發”和“情形接近”這三種最主要的“日常化”策略應當被廣泛地運用到電視節目制作中。

【關鍵詞】電視互動﹔類人際互動﹔日常化

自20世紀50年代電視普及開始,已有整整三代人是在電視伴隨下成長起來的。實現與觀眾的良好互動始終是電視實踐孜孜以求的目標,而這一目標也激發了交互技術的實踐探索和不斷的互動理論思考。數字媒體研究的領軍人物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曾經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本質性互動是新舊媒體的分界線。以他的觀點來看,電視屬於舊媒體,電視互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本質互動。那麼,電視互動的本質屬性到底是怎樣的?各種交互技術的應用為何不能實現真正的互動?厘清這些問題無疑有助於我們理解新媒體傳播環境下電視互動的種種變化。

一、電視交互傳播:技術的探索

視頻的人機交互最早出現在視頻游戲中。視頻游戲的雛形始於20世紀40年代,當時科學家發明了一項“陰極射線娛樂裝置”專利,通過按鈕來操縱陰極射線管的光束,以模擬擊中“飛機”目標。后來,人們意識到,利用陰極光束不僅是為了校准光束,其實還潛藏著觀眾將內容投射在電視機上的能力,即觀眾可以從“被動觀看”轉向“主動操作”。﹝1﹞交互電視探索由此開始。

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的可視電話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交互媒介。借助電話線和專門顯示器,通話者可以視頻通話,但由於技術所限,可視電話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直到20世紀70年代,電視圖文服務賦予了觀眾更多的內容選擇權,電視用戶可以從電視屏幕上的主菜單中,敲擊配套鍵盤上的數字,找到所需信息。1977年,美國人推出了第一個雙向服務的電視系統“奇布”(QUBE),通過這個系統,觀眾可以票選他們最喜歡的歌曲,通過回答是、非或者選擇數字,參與反饋。﹝2﹞1983年,名為“視特靈”的第一個有線圖文服務節目被推出,因為“視特靈”提供了更及時、更全面、更個人化的新聞資訊以及大量特色信息﹝3﹞,美國學者認為這是“網絡新聞學第一次浪潮的起點”﹝4﹞。

不過,緩慢的數據傳輸速度以及靜態文字,遠不及電視影像有吸引力。技術問題嚴重損耗了“視特靈”的互動優勢,有線圖文公司相繼退出市場。20世紀80年代后期,活動影像取代了早期電視圖文的靜態圖片,全服務視頻點播成為電視交互的象征。

盡管互動電視實驗屢屢受挫,但是,人們並沒有放棄對互動電視服務的探索。時代華納公司1994年推出全方位服務網絡(FSN),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用電話點播節目,甚至可以選擇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畫面,用遙控器獲得運動員的個人資料。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新聞集團借助互聯網和電視平台將合法的賭馬活動引入互動電視中,為參與者提供了真正的互動服務﹝5﹞。

與電視圖文相比,全服務視頻點播有明顯進步,但是,觀眾仍隻能在預設的時間裡和有限的菜單中進行選擇,正如一位電視評論者所說:“在電視50年的歷史中,它的角色一點都未改變。它唯一的功能就是從一個中心點對外傳送節目,為大眾提供消費。從本質上講,自BBC在亞歷山大皇宮大街上首次播出電視節目以來,它的功能一直就沒有變。”﹝6﹞298

羅杰·費德勒當年曾經主持圖文電視的設計工作,多年后他在《媒介形態演變:認識新媒體》一書中反思:“有線圖文系統失敗的致命錯誤在於:設計者沒有意識到它的使用屬性實際來自人際傳播”,“總體來說,人們忽視了人際傳播領域的特點——雙向、參與、無須預定、無須中介……”﹝3﹞118-120、138費德勒的反思恰恰點明了“本質性互動”的關鍵:真正的交互性必定包含人際傳播的元素,觀眾才是媒介的使用者,應該雙向對等地參與到交互過程中。無論是圖文電視還是視頻點播服務,的確都在擴展觀眾的選擇權,但是這種選擇仍然是被預設的。

伴隨著電視交互技術的探索和運用,人們對電視社交互動的認識和研究也開始進入理論領域。

二、類人際互動:電視互動的本質

批判理論學家馬克·波斯特曾經這樣描述1990年美伊沖突電視直播帶給他的感覺:“美伊沖突所有新特點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戰爭現場立刻被傳輸到美國及世界各地的起居室。……對所有重要信息進行全景式傳輸毫無問題,音像技術所捕捉的內容足以給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當戰爭正在實實在在地展開時,數百萬人在上下班高峰時間看著電視、聽著收音機,猶如一個超級競技場的觀眾。這一不可思議的現象令人躊躇深思……在信息方式下,電子媒介交流以令人吃驚的新方式令圖像和語言改觀,(形成了)任何現實主義文辭都難以匹敵的新的傳播情境……當觀眾被運送到軍事行動的現場親眼目睹時,傳輸載體本身也變成軍事行動與新聞故事的一部分了。”﹝7﹞

波斯特的描述表明:在電視直播的作用下,電視作為中介物的功能仿佛消失了,成為現實行動的一部分,屏幕內外也好像被直播整合到了同一時空中,觀眾與現場“面對面”,人際互動情境似乎得到復原,“身臨其境”成為對電視互動效果的褒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尼葛洛龐帝為什麼不認為“身臨其境”的電視互動是“本質性互動”呢?這需從互動理論及其在電視中的表現來理解。

從社會互動理論來看,互動包括兩類,一是人際互動,二是社會互動。電視作為大眾傳播,本身具有社會互動的內涵和功能,但是,它在表現手法和表達內容方面,為了吸引觀眾,又常常借助人際互動策略和手法。而真正的人際互動應具備以下特點:互動方式的直接性﹔互動關系的對等性﹔互動感知的豐富性﹔互動狀態的隨意性。正如法國新聞學家貝爾納·瓦耶納所認為,它是人類傳播中“最豐富、最良好的形式……人類的其他聯絡形式都不過是這種形式的替代,且往往是這種形式為擴大其傳播范圍而採取的手段的延伸”。﹝8﹞但是,人際互動的這幾個特性,實際上在電視中是無法被完全還原的,因此,電視中的人際互動隻能是類人際互動。

“類人際互動”是由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提出的,早在1956年,他們就在《大眾傳播與類社交互動》一文中闡述了觀眾與電視屏幕“角色”之間的互動屬性。在社會科學的用法中,“類”某物通常表示在形式上模仿某事物的基本屬性,卻並非事物本身,時常缺失了某些關鍵特征。運用於電視,所謂“類社交互動”,是指電視與觀眾之間表面上看是一種親密關系,類似於“面對面”的互動,實際上它是人際互動的模仿和衍生,而非真實的“面對面”互動。

霍頓和沃爾認為,“類社交互動”既是對重要現實和本真交互行為的模仿,又是對電視角色和無形觀眾談話交流的模仿。電視裡的角色包括主持人雖然無法看到觀眾,卻時刻假設觀眾在面對屏幕觀看電視,因此,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情態,巧妙地將缺席的觀眾拉到自己的談話中,營造了交談的假象,同時,假定無形的觀眾對言談做出了相應的互動性回應,從而維系持續交流的假象。因此,在霍頓和沃爾看來,通過節目設計,電視中的角色完全可以與陌生的觀眾建立密切聯系,而后者也會感覺自己像了解朋友一樣了解前者,由此形成了一種持續的交談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實際上是單方面的,這也是電視中的角色之所以要“小心翼翼地營造假象,或模仿親密感”的緣由﹝9﹞。總之,類社交互動論認為,觀眾與電視屏幕之間的互動不過是“面對面互動”的功能性替代品。然而,隻要是人際互動,必然與互動的整個場景相聯。它不僅包括互動雙方的語氣、表情、身體姿態等所顯示出來的情緒氣質,還包括由各種物質符號所構成的環境。由此,電視“類人際互動”的再現必然指向人的日常生活,從而形成電視與電影的不同特征。

三、日常化:電視互動的特質

早期電視曾經被視為“小電影”,幾近按照電影的模式來生產,那時電視創作帶著精英思想的投射,挪移的是藝術作品的想象,所播出的主要內容是新聞和電視劇、類似電影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家庭儼然是小型電影院。但是,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電視創作逐漸擺脫電影藝術化、虛構生活場景的傾向,開始走向了日常生活。電視傳播的日常化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的。

(一)電視表達日常化。就電視傳播而言,這種日常化表現為電視內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還原了生活常態,同時電視與日常生活同步的連續播出機制又使內容的擴展具有無限可能性。如果說,電影傳播的內容主要是故事,這使其具有了濃厚的虛構性特征,那麼電視則以新聞和事件報道向人們表達著“真實感”。電視裡的新聞事件是真實的,新聞事件裡的人是真實的,都是現實生活中有名有姓的真實個體。各種生活娛樂節目以“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向人們傳達著一種“現實感”。通過這種“真實感”和“現實感”的傳達,向人們傳遞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樣一種信息。人們常在現實中交流對各類電視節目的觀感,而人們的現實反應反過來又強化了電視台對節目形態向“現實”拓展,電視節目觀眾可以參與其中,在大街上接受電視採訪,報名參與錄制,通過手機短信或者熱線電話進行互動反饋。隨著技術演進,在廣度上,電視節目從新聞採編擴展到事件直播,從電視劇擴展到滿足觀眾各種需求的音樂、文化、藝術和娛樂節目﹔在深度上,從一般新聞報道擴展為連續追蹤和現場報道,進而到真人秀電視節目,越來越傾向於現實生活的再現,從家長裡短到情感糾葛,從尋醫問藥到相親婚戀,現實生活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電視成為人們展示自我的舞台。

歸根到底,電視表達的日常化是電視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正如“電影是裡面的人和裡面的人在說話,電視是裡面的人和我們在說話”,電影是在相對封閉黑暗環境裡欣賞的藝術,而電視更像在家庭環境中面向大眾的談話。﹝10﹞可以說,電視的紀實影像就是現實生活流,它所展示的也是我們的現實生活所經歷的,電視裡主持人是生活中真實的人,是在面對我們說話,與觀眾交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