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3年第12期

網絡實名評論的趨勢與對策

史安斌 劉瀅穎

2013年12月30日10:56    來源:網絡傳播    手機看新聞

在世界范圍內,網絡實名評論(即“注冊才能發聲”)是一個發展趨勢,它不僅有助於建立安全、有序的網絡環境,同時有利於政府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然而,目前我國推行網絡實名評論還有較大的難度,不宜操之過急,應順勢而為、循序漸進。

網絡實名評論是大勢所趨

從全球新聞信息傳播的發展潮流來看,網絡實名評論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知名媒體的推崇,匿名評論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

世界知名媒體紛紛推行網絡實名評論。從全球來看,不管是傳統新聞媒體的網絡版還是新聞博客網站都在探索實行網絡實名評論的有效途徑。《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傳統媒體的網絡版一直堅持“注冊方可評論”的原則,並且對發表評論制定了嚴格的規定,如提供真實個人信息,禁止散布種族仇恨的言論等。在這些傳統新聞媒體的網絡版上,網絡評論跟帖與原有的新聞報道或評論文章是一個整體,數量有限,也是經過后台編輯處理有選擇地發表的,並且注重觀點的理性和多樣性。

相比之下,政治新聞類博客網站跟帖評論採取的是更為開放的原則,但近期也在考慮對匿名評論的政策進行修改。2013 年8 月,《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Post)創始人阿麗亞娜• 赫芬頓表示,該報將停止提供匿名評論功能,以使其網站的評論氣氛變得更有建設性。讓赫芬頓做出這一舉措的直接原因是在Twitter 發生的針對英國女權主義活動家的網絡辱罵事件。《赫芬頓郵報》當前的系統使用算法去審核評論,此外有40 名監督人員會進行人工干預,不過赫芬頓認為這些舉措對海量的匿名評論而言隻能起到象征性的規制作用,成效並不明顯。這說明世界知名媒體的管理者已經認識到了網絡實名評論的必要性,“注冊方可評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網絡匿名評論可能造成破壞性的社會影響和后果。隨著網絡傳播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網絡輿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網絡匿名評論造成破壞性的社會后果已經有過先例。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媒體2013 年8 月的報道,14 歲的英國北愛爾蘭東部郡女孩漢娜• 史密斯在社交網站Ask.fm 注冊了個人主頁並上傳了照片,沒想到竟無辜遭到網絡暴徒連續數周的謾罵。據報道,漢娜最初登錄這一社交網站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濕疹和抑郁的答案。但網絡暴力卻讓她真正陷入抑郁,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家中上吊身亡。這一案例啟示我們,匿名的網絡評論有可能引起“網絡欺凌”或“網絡暴力”,對無辜的個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當前推行網絡實名評論的難點

盡管網絡實名評論有利於健康網絡環境的構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然而,真正在我國推行起來有以下難點:

民意基礎。網絡是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而網絡實名評論將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公民表達形式的自由,增大侵犯網民隱私的風險,往往會遭到網民的反對。目前,在我國尚不具備網絡實名評論的民意基礎,況且微博已經有后台實名,再重復設置網絡評論實名有畫蛇添足之嫌。其實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實名評論無從推行,因為廣大網民已經習慣了網絡匿名,微博后台實名也並沒有真正得到實行,特別是對已經注冊的用戶來說,難度非常大。

在網民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對於個體網民來說,IP 地址其實目前已經算是實名制了,鎖定的一般是家庭地址和辦公地址,去網吧上網要出示身份証,並有視頻監控,手機上網更可以准確定位,實名評論大可不必。也有人認為,實行實名評論對我國的弱勢群體不利,如果網絡這一重要的意見表達渠道被限制了,弱勢群體的聲音將更難被政府聽到。互聯網已經成為疏導社會矛盾的比較有效的“排氣閥”,網絡實名評論將削弱其社會監督功能,不利於反腐等順應民意的舉措推向基層。

技術條件。就當前世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網絡實名評論在身份識別方面依然存在技術對接難題。在英、美等發達國家,這一難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赫芬頓郵報》推行實名評論的計劃就遭到《衛報》等媒體的質疑,認為實現實名評論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因此截至目前,《赫芬頓郵報》還未正式實施“實名評論”的舉措。

此外,網絡實名評論還有可能造成用戶個人信息泄漏,從而出現利用這些個人信息的電話詐騙、發送垃圾郵件等非法行為。2007-2012 年實行網絡實名制的韓國就發生過類似事件。2011 年,韓國國內某著名門戶網站遭到黑客攻擊,造成3500 萬名用戶信息泄漏,被泄漏的信息包括未經加密的用戶名、用戶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和經加密的密碼、身份証號碼等等。由此可見,目前支持網絡實名評論的技術尚不成熟。

法律保障。網絡實名評論在表達自由權、隱私權等方面的法理困境尚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我國,針對網絡實名制的立法目前僅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和《關於網絡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等少數法律條例,且只是對網絡實名做了原則性的規定,目的在於加強對網吧的管理,從而保護未成年人,並非維護網絡秩序。

韓國網絡實名制的失敗,究其根本原因,也是法律保障體系沒有建構好。在韓國推行網絡實名制五年后,被韓國憲法裁判庭宣布侵犯個人言論自由,違反憲法,最終被廢除。韓國網絡實名制的反對者認為,實行網絡實名制,每個人的網上活動都有記錄,會在韓國形成一個“恐怖的監視社會”。此外,近幾年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網絡進入韓國市場,它們並不接受網絡實名制,網民紛紛選擇使用外國網站,對本土網站的發展十分不利。

推行網絡實名評論應當遵循的原則

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和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在我國推行網絡實名評論應當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順勢而為。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很好的例証說明網絡匿名評論嚴重的社會破壞性,類似網絡評論導致英國女孩自殺這樣的案例在我國還沒有發現。如果突然推行實名評論,恐怕會遭致負面效果。

比如,2012 年薄熙來案曝光期間,清明節期間微博的評論功能關了三天。但這一舉措隻能是臨時性的應急措施,網民對此頗多微詞,評論功能也在網民的呼吁下重新開放。

因此,推行網絡實名評論要建立在政府信息公開和透明的基礎上,不可操之過急,要順勢而為。如果確實有因為網絡匿名評論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的案例出來,而且主流民意有這樣的意願,再根據這樣的情況進行網絡實名的推進也不遲。

從另一方面看,網絡實名評論在減少網絡暴力方面能夠起到的作用尚待評估與考量。在韓國,推行網絡實名制並未達到大幅度減少網絡暴力的效果。數字顯示,五年裡韓國網上誹謗跟帖數量僅減少了不到兩個百分點。這一數字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也值得我們認真分析。

有序推進。當前的形勢下,推行網絡實名評論應該採取尊重新聞傳播的規律、有序推進的方法,建議按照下面幾個步驟:第一,專家倡導。首先請專家、學者們把國外網絡實名評論的慣例做法介紹進來,先造一些聲勢,在網民中做一些宣傳和輿論引導,為推進網絡評論實名制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第二,立法保障。積極推動立法,從法律上保障進行實名評論的網民的權利。第三,網評員帶頭。政府部門建立的專職和兼職的網評員隊伍可以起帶頭作用,讓他們率先實行實名評論,將信息公開。第四,網民跟進。可動員一些網絡意見領袖或資深網民先實名,其他網民自然會效仿。這樣層層遞進、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網絡實名評論,將更有助於我國互聯網環境的健康、有序發展。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