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
人民網深圳8月22日電(記者 燕帥) 由人民日報社、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6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今天在深圳開幕。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做主旨演講,以下是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朋友們,上午好!很高興應邀參加“2016媒體融合發展論壇”,與大家交流探討“媒體融合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告訴我們,不同媒體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必須防止“趨同化、同質化”,強化自身特色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
那麼,在當前媒體技術和傳播渠道日益趨同的情況下,媒體融合如何才能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呢?我認為,隻有強化三個意識,傳統主流媒體才能突出和彰顯自身特色,實現分眾化傳播。
第一,強化品牌意識,提升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傳統主流媒體歷經幾十年發展形成的文化積澱和品牌屬性,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傳統主流媒體與其他媒體競爭的突出優勢。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應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將傳統主流媒體的品牌價值進一步向新媒體延伸,彰顯在新媒體領域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不斷強化廣大受眾“關鍵時刻看黨媒”的媒體認知和接受預期。
第二,強化內容意識,提升內容生產力和輿論引導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互聯網時代,用戶生產內容雖然已經大行其道,但真正優質的內容、專業的信息依然是稀缺資源。隻要社會分工仍然存在,專業的內容生產能力就是傳統主流媒體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隻有強化內容意識,增強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在重大問題、關鍵節點上勇於發聲、善於發聲,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在互聯網輿論斗爭中發揮“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的關鍵作用。
第三,強化用戶意識,提升傳播精准度和服務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意識。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變“讀者”為“用戶”,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
在傳播上,注意研究用戶特點,實行精准推送﹔在服務上,注意研究用戶需求,積極提供用戶需要、喜愛的功能和服務,努力成為可讀、可信、可用的新型媒體。
《光明日報》1949年6月創刊以來,一直堅持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讀者定位,始終與廣大知識分子同行共進。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過:“我一直把《光明日報》看成是我們自己的報紙。”今天,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光明日報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必須緊扣傳統優勢、凸顯特色定位,打造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分子網上精神家園”。因為,不僅與光明日報的傳統優勢、資源稟賦相貼近,更與知識分子群體在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中的重要作用、在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場上的特殊角色相契合。相對於其他社會群體而言,知識分子群體的最大特點,是有思想、有主見、有情懷,樂於並善於對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雖然在日益壯大的網民群體中,知識分子只是相對少數,但由於他們有思想、有觀點,富於動員力影響力,已成為網絡議題的重要設置者、引領者,成為網絡輿論場上的“關鍵少數”。因此,一直以打造“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為己任的光明日報,隻有積極打造“知識分子網上精神家園”,依托互聯網來團結、服務和引導網絡輿論場上的“關鍵少數”,才能走出一條具有光明日報特色的媒體融合發展路徑,才能進一步發揮光明日報作為黨聯系和團結廣大知識分子橋梁和紐帶的職能作用。
近年來,圍繞打造“知識分子網上精神家園”這一目標,我們不斷提升內容生產能力,突出思想理論文化特色,努力夯實網上精神家園的深厚根基﹔不斷提升技術研發和運用能力,降低使用門檻,努力為網上精神家園提供堅實支撐﹔不斷提升渠道整合能力,凝聚用戶資源,努力拓寬“網上精神家園”的到達路徑﹔不斷提升橫向聯合能力,打通線上線下,努力豐富網上精神家園的文化色彩,在媒體融合的多領域多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但與中央要求和兄弟媒體的發展實踐相比,我們的媒體融合還處在“相加”階段,更多地體現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要切實實現“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相融”目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積極借鑒兄弟媒體的先進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推動深度融合:
第一,加強議題設置,通過聚焦思想理論文化熱點促進內容生產的深度融合。“議題設置能力”是媒體輿論引導力的重要體現。作為以思想理論文化內容為特色的中央黨報,光明日報將緊緊圍繞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加強互聯網上的議題設置,將關注點進一步聚焦到思想理論文化熱點問題上,促進全媒體形態內容生產的深度融合。
第二,整合媒體資源,通過做大做強新媒體矩陣促進傳播渠道的深度融合。我們將充分整合光明日報社的各種媒體資源,以傳播思想理論文化內容為中心,重新規劃布局內容生產分工,分類聚合目標用戶,化“重復累贅劣勢”為“分眾化傳播”覆蓋優勢,共同構建起既外具新聞視野、文化視角,又內含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的權威思想理論文化傳播平台。
第三,堅持開辦新媒體,通過充分借用外腦促進智力資源的深度融合。“智庫化”辦新媒體是光明日報開門辦報傳統的自然延伸,更是光明日報媒體融合發展實現彎道超車的內在要求。我們將打造網絡文藝創作平台,組建思想理論專家庫,建設思想理論數據庫,通過聯系和團結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立場堅定的文藝理論家、造詣深厚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宣傳他們的作品和成果,展示他們的風採和精神,讓他們成為光明日報社新媒體矩陣的強大外腦,成為“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擁有眾多粉絲”的超級網紅。
第四,改革體制機制,通過拆除壁壘、再造流程促進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體制機制變革”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深水區”,也是目前變“相加”為“相融”、實現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礙。我們將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傳統體制機制的改革,按照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打通增量與存量,再造內容生產流程,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完善考核體系和分配機制,調動所有採編人員參與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和資金支持。
我們希望,通過推進以“構建嶄新內容體系、傳播體系、智力支持體系和要素配置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深度融合”,將光明日報社新媒體矩陣打造成為真正的“知識分子網上精神家園”,成為網絡時代知識分子最可信賴的思想信息來源,成為網絡輿論場上舉足輕重的主流權威聲音,成為新時期黨團結和凝聚知識分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橋梁和紐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