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傳播功能力研究

——超經典傳播學現象探析

周鴻鐸

2017年07月06日12:32  來源:今傳媒
 

信息經濟時代即自20世紀末開始的一個新時代,更准確的說應該是21世紀初開始的一個新時代。在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的獲取與傳播已成為經濟社會生活的核心﹔信息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生活管理的主要手段﹔知識經濟已成為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活動。與信息經濟時代的這些特點相適應,一個新的概念——實踐時代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並得到了普遍使用。實踐時代概念的普遍使用,意味著一個充滿激情、具有創意、思維創新的社會浪潮已經到來,意味著改革、變遷、奮進已成為社會的主流。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單極化世界政治體系的瓦解、多極化世界政治體系的形成﹔標志著一元化世界文化體制的崩潰、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體制的形成。現在,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理念、倡議和戰略,全面系統地詮釋了世界經濟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特點﹔“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則”已成為21世紀“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公認的行為准則﹔“一帶一路”理念、倡議和戰略的傳播實踐已成為認知傳播學科學性的“檢驗器”,“一帶一路”傳播的功能力已從實踐的角度驗証了認知傳播戰略功能力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經典傳播學產生於技術經濟時代,認知傳播學產生於信息經濟時代。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個經濟時代,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需要原始生態的信息傳播,更需要原始生態信息的升華——認知傳播或知識傳播。人類對傳播內容需求的升華,表明人類傳播已進入到一個新時代——知識傳播時代,同時呼喚著一個新的學科——認知傳播學的誕生。

二、認知傳播“6+1”超功能力說

(一)認知傳播學的主要特點

理論和實踐已經把認知傳播學視為一門超信息傳播學,即以認知文化傳播(或稱知識文化傳播)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傳播學,並把傳統傳播學視為一門以信息傳播為研究對象的經典傳播學。這兩種類型的傳播學學科在總體上都屬於理論傳播學,但是在其本質上還存在著重要的差別。這兩種類型傳播學學科的差別凸顯出來的就是認知傳播學的主要特點。

概括起來說,認知傳播學的主要特點是:

其一,在研究的核心內容上,經典傳播學研究的是信息傳播﹔認知傳播學研究的是認知文化傳播或稱知識文化傳播。

其二,在服務目標受眾上,經典傳播學服務的目標受眾是大眾﹔認知傳播學服務的目標受眾是大眾人群中的精英人群。

其三,在傳播業務上,經典傳播學強調的是對信息的採集或採編﹔認知傳播學強調的是對信息的感悟、加工、判斷、提煉等,即信息的升華——對知識文化的創造。

其四,在傳播功能力的衡量標准上,經典傳播學對於傳播功能力的衡量標准是傳播實體的自身力量和受眾對其傳播信息的收視率、閱讀率、點擊率,並不關心受眾對其傳播信息的接受率、採納率、運用率﹔認知傳播學對於傳播功能力的衡量標准是受眾對其傳播知識的接受、理解度以及受眾接受知識后的應用率和創新率。

其五,在對傳播實體的要求上,經典傳播學對傳播實體強調的是高技術及其規模﹔認知傳播學對傳播實體強調的是知識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將知識文化轉化成為傳播功能力的速度和有效使用度。

其六,在對待傳播理論革命的態度上,經典傳播學雖然也有一定的理論革命思維,但是在本質上過多強調傳播理論體系的穩固性和“繼承性”﹔認知傳播學在理論上強調傳播理論的應用和創新等。

通過對認知傳播學特點的簡單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知傳播學是人類傳播規律作用於經濟社會的一種必然結果。

但是,應該明白:認知傳播學的誕生不是要代替或取消經典傳播學,而是填補傳播學體系中的空白,把大眾信息傳播和精英知識文化傳播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便更充分地、全方位地為發揮傳播功能力提供深厚的理論支撐。

(二)認知傳播“6+1”超功能力說

功能理論家們認為:功能理論是受啟於生物有機理論,產生於客觀事物整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對其肢體的需求規律。這是一切整體事物的發展規律。

如果把社會科學作為一個整體,經典傳播學和認知傳播學都是肢體,它們都具有特殊的獨立功能和功能力。

具體到傳播學來說,它是社會科學的子學科,具有社會公認的功能主要有:傳播功能、服務功能、引領功能、調控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等。這些功能也是經典傳播學和認知傳播學都必須具有的功能。

那麼,認知傳播的功能力有那些呢?根據當前對認知傳播功能力的研究,可概括為“6+1”超傳播功能力:

第一,超傳播理論功能力,即跳過信息傳播直接實施知識傳播的理論功能力。這種超傳播理論功能力主要包括三個層面:(1)按知識傳播效果層面定義的超傳播理論功能力﹔(2)按知識傳播作用深度的層面定義的超傳播理論功能力﹔(3)按知識傳播普及率層面定義的超傳播理論功能力。

第二,超傳播感悟功能力,即相對於信息傳播影響力所形成的高層次感悟力,進而提高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種超傳播感悟功能力,一是自我對認知傳播功能力的提高、價值觀的修煉以及對社會實踐的深度認知﹔二是受眾對傳播知識文化的感悟力及其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第三,超傳播智慧功能力,即建立在豐厚的知識文化傳播基礎上的高層次的、理性的認知世界的能力。智慧與聰明是兩個相關聯的概念,但是,它們在本質上又是兩個不能相互替代的概念。人類的智慧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類具有的一種高水平的感悟力、理解力、聯想力、判斷力、抽象力等功能力的綜合,而這種智慧功能力是在特定的環境狀態和規范的影響下對人類智力的一種提煉。智慧是一個動態性概念,是區分層次的,不同的人其智慧是不相同的。聰明即耳聰目明的簡稱,它是人類的一種先天生理現象,它具有思維靈活、速度快的特點,但是思維分散,形不成體系。所以,沒有智慧的聰明,思維無論如何靈活、快速,也只是小聰明,成不了大氣。隻有聰明與智慧實現科學結合,才是有意義的聰明。可見,超傳播智慧功能力既不是聰明人的天賦,也不是虛無智慧的創造,而是聰明與實踐智慧有效結合的結果。

第四,超傳播知識功能力,即認知推進信息升華為知識的能力和知識傳播對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力的總和。超傳播知識功能力的主要表現是:知識即能力﹔知識即技術﹔知識即資源﹔知識即資本﹔知識即工具﹔知識即科學﹔知識即文化﹔知識即動力﹔知識即智慧﹔知識即孵化器等等諸多方面。

第五,超傳播創意功能力,即新型思維方式所產生的效力。當前,人們對於知識文化的思維方式有兩種,即靜態性思維方式和動態性思維方式。在常態化的社會環境條件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多是靜態型思維﹔在變革化的社會環境條件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多是動態型思維。當代的認知傳播學研究的是動態型思維。動態型思維是認知傳播學學科發展的主體思維方式,即創意。可見,創意是當代認知傳播學的一種重要的功能力。

第六,超傳播科學功能力,即選擇或確定接近真理的最高層次學問的功能力。科學就是解讀真理的學問,距離真理越近的學問,就是科學元素含量最多的學問,就是最科學的學問。任何門類的科學都屬於相對真理范疇的學問,這表明,現代被人們認知的科學都還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都是可以發展的。這也就是說,科學是區分層次的,根據人們對科學的認知度,凡是科學都必然朝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這是科學學的發展規律。認知傳播學是一門研究傳播知識文化的新興科學,選擇或確定接近真理的知識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是認知傳播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認知傳播學科學功能力的表現。認知傳播學的這種科學功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選擇或確定傳播接近真理的新型知識文化成果﹔(2)選擇或確定傳播接近真理的傳統知識文化資源再開發的知識文化成果﹔(3)選擇或確定傳播接近真理的歷史知識文化的常識性知識。

認知傳播學的超傳播科學功能力的凸顯是避免或減少偽科學傳播的關鍵。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獲。
【詳細】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獲。 【詳細】

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詳細】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