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學認知“超傳播”概念
在分析認知傳播學“六功能力說”時曾使用了“超傳播”這個概念,這是什麼意思呢?“超”的本意是越過、跳過、勝過、高出等,這裡用“超傳播”這個概念包括五層涵義:其一,它表明認知傳播學是傳播學門類體系內的一門理論傳播學,但是它不是大眾傳播學,而是一門新型的理論傳播學——精英傳播學﹔其二,它表明認知傳播學研究的對象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信息的高度升華——知識文化﹔其三,它表明認知傳播學不僅具有經典傳播學的共性傳播功能力,而且具有認知傳播學特有的傳播知識文化的功能力﹔其四,它表明認知傳播學的科學是一門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傳播行為實施科學管理的科學學﹔其五,它表明認知傳播學結構體系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庫,它既擁有多學科、多門類的歷史文化知識,又擁有當代人創造的新型文化知識,並由這些厚重的文化知識相融合構成了完整的超傳播的認知傳播學理論體系。
認知傳播學“6+1功能力說”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功能力作用的真正發揮必須同提高傳播者的素質結合起來。“六功能力”是認知傳播學的基礎功能力,傳播者素質是實現認知傳播學“六功能力”的核心功能力。所以,要充分發揮認知傳播學基礎功能力的作用,提高傳播者素質是關鍵。
三、認知傳播功能力案例分析——“一帶一路”傳播功能力
“一帶一路”是我國政府借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開啟的與沿線各國合作共贏、和平發展、共同打造經濟振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倡議,是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國實施的一種推進“21世紀新型大國關系、國際命運共同體”的國家級的頂層戰略。對於這樣的國家級的宏觀理念、倡議和戰略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傳播戰略呢?從總體上或理論上分析,實施認知傳播戰略是21世紀社會各業行為的最佳選擇。
認知傳播戰略是關於知識文化傳播全局的籌劃或謀劃。具體到“一帶一路”傳播功能力來說,認知傳播戰略功能力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強化“一帶一路”戰略核心內容傳播。“一帶一路”戰略內容體系包含的內容相當多、相當復雜,但是,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全局來看,強化“一帶一路”戰略核心內容傳播,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思想上、理論上的服務是完整的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關鍵,它既代表著國家間合作的方向,又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抓手,同時對於保証區域安全、推進國家間的和平共處和經濟繁榮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推促“一帶一路”戰略的超媒介傳播。在習慣上,人們把傳播都理解為是媒介傳播,這種理解在一般意義上講也是對的。但是,對於“一帶一路”這種國家級頂層戰略來說,僅僅依靠常態化的媒介傳播功能力是不能完成“一帶一路”戰略傳播任務的,它必須在充分發揮媒介傳播功能力的同時科學的實施傳媒組合,即採用“傳媒組合拳”模式推促“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實施。那麼,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傳播的“傳媒組合拳”模式結構是怎樣的呢?根據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傳播實踐提供的信息,這種“傳媒組合拳”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的傳播媒介構成,即由傳統的單體型傳播媒介、組織傳播媒介和新興互聯網傳播媒介構成,其中組織傳播媒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另外,“一帶一路”戰略的超媒介傳播還包括諸多非傳媒性質的、對“一帶一路”戰略傳播的實施具有核心引領作用的非傳媒的傳播模式。這種傳播模式主要由五種非傳媒性的傳播類型構成:(1)借用大型的、重要的國際會議傳播“一帶一路”戰略﹔(2)借用國事訪問的機會,結合出訪國的基本國情傳播“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理念和思路﹔(3)借用我國倡導的“21世紀新型大國關系、國際命運共同體”這一新型國際關系體系的影響力來傳播“一帶一路”戰略,既顯示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新型國際關系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彰顯了中國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和智慧力﹔(4)借用聯合國號召相關國家參與“一帶一路”決議的推促力傳播“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實踐,不斷提升“一帶一路”的影響力﹔(5)借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傳播“一帶一路”戰略。
現在,“一帶一路”已是世界人民“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台”,據統計,今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有2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50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100多位部長級官員以及12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代表出席本屆高峰論壇。可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中國人的一種理念和倡議,它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的共同行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合作發展、共同發展、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
第三,突出“一帶一路”戰略的特色傳播。“一帶一路”戰略的特點是什麼?這好像是一個常識問題,但是,也許是很多人尚未弄明白的問題。絲綢之路是一個歷史概念,“一帶一路”戰略是在繼承歷史絲綢之路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的一個時代性的新概念。從基礎性知識體系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既包括厚重的歷史知識文化內容,也含有高度創新性的現代人類智慧和思維方式。具體到“一帶一路”戰略的特色傳播,應重點強化三大領域的傳播:一是要強化21世紀我國目標市場傳播。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間,由於我國經濟還欠發達,極需要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因此,我國的市場目標是西方市場。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市場目標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其重心已有西方市場轉向我國的國內市場和未發達的國家市場。我國市場目標轉移的傳播是凸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核心性特點的傳播﹔二是要強化21世紀我國主要優勢的傳播。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間,我國的主要優勢是廉價的勞動力,現在我國的主要優勢是資本和基本建設技術能力。我國主要優勢變化的傳播是凸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性特點的傳播﹔三是要強化規則、“游戲”制定者和主導者的傳播。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間,我國既不是規則的制定者,也不是“游戲”的主導者,只是參與者,沒有任何話語權,隻能遵循別人訂立的不公平規則。“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們根據和平發展、平等互利、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原則制定的21世紀的規則,它是我國地位的象征。“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凸顯規則、“游戲”制定者和主導者的傳播,其實質也就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掌控能力和國家地位的傳播。
第四,認知“一帶一路”戰略的知識文化傳播。知識文化不等於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是指人們對於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其核心多指對某一文化符號的認識,比如毛筆,這是一種文化符合,其功能是可以用來寫字、繪畫等﹔知識文化指人們對於某一文化體系的認知,它包括一定的文化符號。比如“一帶一路”就是一種知識文化,它是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其宏觀體系主要有五部分構成,即“一帶一路”歷史文化、“一帶一路”現代文化、“一帶一路”創新文化、“一帶一路”應用文化、“一帶一路”相關文化。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全面認知“一帶一路”文化,這既是深化傳播“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也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備的知識文化。
第五,注意“一帶一路”戰略的差異化傳播。“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戰略,也是世界戰略。所謂中國戰略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考量:(1)“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率先提出的符合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整合和發展的大戰略﹔(2)“一帶一路”戰略是以中國歷史上絲綢之路平台為基礎的現代經濟整合創新的大戰略﹔(3)“一帶一路”戰略是符合中國國內絲綢之路經濟帶圈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圈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整合和發展的大戰略。所謂世界戰略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量:(1)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符合歐亞非大陸經濟整合和發展的大戰略﹔(2)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的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的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這就是說,“一帶一路”這條紅線,一方面將當今世界的兩極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推進或帶動腹地國家經濟的大發展,為實現世界各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這一宏偉的“一帶一路”戰略目標創造了良好的合作共贏的社會發展環境和經濟條件。
“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性、世界性決定了其實施的復查性。這種復查性集中表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治的差異性、經濟的差異性、文化的差異性、區域環境的差異性、國家結構的差異性等。面對這種“差異性”的現實,認知傳播戰略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實施差異化傳播,這是保証“一帶一路”戰略目標全面實現的關鍵。
通過對“一帶一路”傳播功能力個案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帶一路”傳播的實質是一種新型國際關系傳播、是一種知識文化傳播、是一種國際商務貿易傳播。總之一句話,它是一種超信息傳播,即認知傳播。現代人類傳播有兩類:一類是一種常態化的信息傳播,比如央視《遠方的家》的“一帶一路”傳播就是這種常態化的信息傳播,它可以通過採訪,傳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讓受眾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理位置、擁有的資源、民族風俗、社會文化等,但是它不能夠讓受眾了解“一帶一路”理念、倡議、戰略傳播的實質。一類是認知傳播,比如“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傳播、超媒介傳播、特色傳播、知識文化傳播、差異化傳播等就是認知傳播的范疇,它可以讓受眾從認知的角度把握“一帶一路”傳播的實質,進而提高受眾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度,有效地發揮“一帶一路”理念、倡議、戰略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2014年8月18日在第四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R].
[2]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R].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3] 李克強.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R].
[4] 劉奇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N].人民日報,2017-01-11.
[5] 周鴻鐸.傳媒經濟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6] 周鴻鐸.認知傳播”研究的切入點分析[J].今傳媒,2014(8).
[7] 周鴻鐸.“知識就是力量”與知識資本研究(收入《經濟與管理戰略研究》一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8] 周鴻鐸.認知傳播學研究對象探析[J].今傳媒,2015(4).
[9] 周鴻鐸.認知文化及其分類探析[J].南方電視學刊,2015(2).
[10] 周鴻鐸.認知傳播學核心理論的支點理論[J].編輯之友,2016(9).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