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人民網“70年70問”:踐行“四力”要求 呈現滿意答卷

王燦發
2019年12月09日10:01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記者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深入落實“三貼近”原則,不畏艱辛深入一線,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稿件,通過一次次的修改把宏大與深刻的問題濃縮成5000來字的新聞報道,且報道生動鮮活、清新朴實,充滿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插入不足5分鐘的短視頻濃縮海量信息,最后呈現給全國人民一份滿意的答卷,尤為不易。

蘭新高速鐵路穿越最美油菜花海。 成林攝(人民圖片)(選自《中國為什麼被稱為“流動的中國”?》)

【點擊進入人民網“70年70問”專題】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網制作並推出了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70年70問”,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主題,尋找新中國歷史性成就所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從2019年9月2日的開篇之作《中國為什麼被稱為“流動的中國”?》到11月25日的收官之作《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優秀的HR?》,總共70篇,針對70年做了70個問題的回答。人民網記者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深入落實“三貼近”原則,不畏艱辛深入一線,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稿件,通過一次次的修改把宏大與深刻的問題濃縮成5000來字的新聞報道,且報道生動鮮活、清新朴實,充滿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插入不足5分鐘的短視頻濃縮海量信息,最后呈現給全國人民一份滿意的答卷,尤為不易。

“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的策劃非常成功,選擇的主題重大,歷史視野跨越新中國70年。人民網記者採用故事化的手法把復雜的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解答,大主題、小切口,報道生動形象、淺顯易懂。文章發表后,好評如潮,迅速達到10萬+的閱讀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讀者,通過閱讀這70篇報道,消解了各自內心的疑惑,收獲滿滿。從網友的留言可以看出,此次新聞策劃報道成功地引導了輿論,人民對祖國的熱愛更加堅定,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的期待一定會一一實現。

“70年70問”系列報道的形式極富創造性,靈活運用新的媒介技術開展報道也是此次策劃成功的重要因素。該專題通過微信平台的H5技術傳播,巧妙運用該技術聲音、畫面、視頻相結合的優勢,做出人民感興趣、點進去、樂於閱讀的作品。報道通過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主題的鮮明展現,對五大主題之下各類問題的一一列舉,受眾隻要點擊感興趣的問題,就能直接跳轉到原報道頁面,界面簡潔而不失大氣,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不僅如此,報道還在人民網PC端、手機端、人民網法人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賬號、官方快手賬號、人民視頻、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強國客戶端等多個平台廣泛推送,並在今日頭條、百家號、騰訊新聞、愛奇藝、UC大魚號、華為手機負一屏、騰訊企鵝號等渠道傳播,加上一些媒體平台自發轉載,形成了廣泛傳播態勢。這些平台的不間斷呈現,促進了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有力地提升了“70年70問”話題熱度。

“70年70問”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記者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將採訪中獲得的海量信息用5000字左右的篇幅和時長不足5分鐘的視頻體現出精髓,這時候,文章的巧妙構思和寫作上的運籌帷幄考驗著記者的基本功和思想深度。記者之所以既能夠把“中國為什麼會有‘相親角’?”這一接地氣的社會問題解答得深刻且讓人信服,又能把“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是‘活’的?”這類政治性極強的話題向受眾娓娓道來,讓理論展現出“通俗”的一面,是因為策劃團隊秉持著“宏大敘事”與“接地氣”融為一體的寫作要求,使文章兼具深度和溫度,為受眾所點贊。讀者通過閱讀“70年70問”全媒體系列報道,得到了這70年裡新中國經歷過什麼、中國為什麼這麼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會成功等問題的解答。(王燦發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延伸閱讀

人民網“70年70問”:主流媒體融媒體實踐又一爆款作品

人民網“70年70問”:重大主題報道策採編發運一體化施行的典型范本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