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G等新技術和數字經濟為重點
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國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主題,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新聞媒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記錄者和推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構成,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構成。在數字經濟時代,必須加快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才能更好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態和傳播方式,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相互交織,特別是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內體制外等界限愈益模糊,構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更具有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面對互聯網的挑戰和機遇,更需加快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引導主流輿論、弘揚主流價值,積極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媒體承擔的輿論引導和意識形態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件
改善國家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應對新時代面臨的更加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而各類信息與傳播技術正在全面嵌入這些矛盾和問題之中,這就需要在佔領輿論場和提高治理能力兩個方面形成融合,媒體承擔的輿論引導和意識形態工作正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件。特別是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最前沿,意識形態爭鋒日益激烈,網絡空間成為各種勢力爭奪的重要陣地。正能量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放大,同時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許多錯誤思潮也都以網絡為溫床生成發酵。在這個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
(二)新聞媒體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媒體作為社會結構有機連接和能量交換平台,發揮著社會參與、社會溝通、社會疏導、社會監督作用,推動了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是增強政府公信力、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信息技術時代,通過信息雙向互動,民眾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對社會治理和政務服務進行及時高效反饋,政府也可以通過媒體及時了解民眾對社會治理和政務服務的意見建議,媒體在引領社會共識預期、推動社會依法治理、形成社會治理機制等方面作用越來越大,為政府有效化解輿情、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平台和支撐。
(三)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建立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均位居世界第一,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已達到99.1%。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變革,輿論陣地發生重大轉移,要求我們必須創新傳播方式、增強傳播能力,建立自主可控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借助互聯網傳播、移動傳播,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為打造中國特色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對主流媒體內容驅動、技術研發以及模式治理都提出了全新要求,是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陣地的基礎,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保障,也是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有助於實現治理觀念現代化和治理技術現代化的統一。
全媒體傳播體系具有先進技術支撐,能夠有效提升政府數字化建設和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智慧政務、政務新媒體在推動政務公開和信息公開、創新社會治理、加強政民互動、引導社會輿論等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網創建的《領導留言板》平台,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媒體集團利用新媒體技術,廣泛參與推動的智慧政務、智庫服務等,都是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探索。
二、以5G等新技術為重點,深入推動媒體融合,構建現代全媒體傳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隨著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移動媒體將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建設好自己的移動傳播平台”。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就必須以新媒體,特別是移動媒體生產和傳播為核心,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當前要建立強大的5G等新興技術研發應用能力,以新技術賦能新媒體,建立自主可控、傳播力強的新型傳播平台。
(一)加強5G等新技術開發應用,從“跟跑”轉向“並跑”乃至“領跑”
一些傳統媒體雖起步較早,但因受到理念、資金、體制機制、人才等方面制約,市場和技術基本被今日頭條、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聯網巨頭壟斷,依托傳統媒體發展起來的新媒體一直處在“跟跑”階段。這些年來,傳統媒體也在大力發展新媒體、積極探索媒體融合,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多。5G時代,隻有瞄准技術發展新趨勢進行前瞻性布局,研究開發5G技術的新媒體和媒體融合,才有可能在激烈競爭中重新贏回主動權。
1、以新技術為支撐,構建媒體底層業務架構
媒體融合平台承載的多方面需求,都要以強大的技術能力和龐大的底層數據作為支持。幾乎所有新媒體公司都宣稱自己是技術公司,這說明新媒體運營,技術是業務底層架構,是所有產品運營的基礎和載體。技術平台是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底層架構,技術部門為媒體融合提供以技術為依托的綜合系統支持。過去,技術部門主要負責運行維護、設備檢修,全媒體時代技術平台則集技術研發、傳播渠道、數據挖掘等運行服務為一體,以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新聞生產和媒體融合,形成形態多樣、內容豐富的5G新應用,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搭載在技術系統之上。
2、建立技術人才隊伍,掌控媒體技術主導權
回顧新媒體和媒體融合發展歷程,從PC端的門戶網站到移動端新媒體的崛起,技術創新是媒體形態不斷迭代的推動力。在媒體融合上半場,由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傳統媒體在行業發展生死攸關的重大挑戰面前顯得被動和不適應,更多是通過外包技術團隊,直接將內容移植於新技術之上,從實踐上看,融合效果欠佳並且伴有風險。
要贏得媒體融合下半場,建成全媒體傳播體系,打破商業媒體平台對新媒體傳播渠道的霸權壟斷,就必須建立一支既懂技術、又懂媒體的復合型、互補型媒體技術人才隊伍,緊盯技術前沿、瞄准發展趨勢,圍繞信息傳播應用新技術新業務加強攻關,自主掌控新媒體技術,特別是5G等新技術在媒體領域的研發應用,著力解決媒體融合發展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
3、實現5G等新技術賦能,構筑起面向未來的數字內容新業態
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使手機幾乎可以展現出所有生活場景,而5G將在這一方向上走得更遠,人們將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信息交換,真正實現“全程媒體”場景化傳播。在5G賦能下,人們將運用各種表現手段,調動所有感官體驗,真正營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媒體形態將出現解構、重構,AR、VR、數字視覺藝術等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的傳播形態將進一步普及,數字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將大幅提升。
加快以5G等新技術構建新體系、新模式,研究建立5G環境下移動空間的信息消費新場景,創造滿足用戶多元需求的新型數字化內容,也成為5G時代媒體是否具有存在價值的關鍵。比如,新華網著力打造5G富媒體實驗室,開發5G技術傳媒應用,就是讓5G技術充分賦能媒體傳播的積極探索。
(二)以新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
當前,網絡往往成為負面輿情發酵、錯誤思想傳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輿論引導和內容管理難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主流媒體守土有責,更要守土盡責,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新的輿論格局下,如何牢牢掌握輿論陣地、抓牢意識形態主導權已經成為傳統主流媒體的責任和使命,同時也對當下媒體深度融合、重構主流輿論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在新聞採編分發等環節引入人工智能
自美聯社2013年首次使用AI生產新聞內容至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對新聞採編工作產生了全面性滲透和根本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人工智能推動技術建設與內容建設深度融合,“媒體+人工智能”融合將引領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人工智能自動寫作系統改變了新聞生產模式,可以直接生成金融、體育、政治等新聞,將大幅提高主流媒體新聞生產傳播效率,有效提升輿論引導能力。今年2月19日,新華社聯合搜狗公司發布全新升級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並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是人工智能與新聞採編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為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2、利用新技術生產創作更多“流量”產品
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是掌握互聯網戰場主動權的重中之重。要贏得互聯網空間上的輿論斗爭,就必須注重利用新技術、發展新應用新業態、提升技術研發水平,生產創作更多“流量”“爆款”產品,親近目標受眾,用互動增加黏性,吸引、凝聚和引導受眾特別是新興階層和青年群體。比如,人民日報客戶端借助人臉識別等新技術,推出的“軍裝照”PV破10億,廣泛激發了普通民眾濃烈的愛國熱情和向心力、凝聚力。
3、以新技術創新新聞輿論工作方式
當前,新媒體發展迅猛,開展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的環境、氛圍、對象、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想成為定音鼓,主導社會輿論,必須在新媒體和媒體融合上佔據技術的制高點,成為新媒體平台的建設者、內容需求的創造者、熱點話題的策劃者、引領趨勢的先行者,將輿論陣地向新媒體領域拓展。近年來,主流媒體大量採用動漫、VR、短視頻等全媒體傳播方式,其新穎生動、可知可感的視覺畫面,訴諸於情感的表現形式,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表達力和親近感,也充分彰顯了主流媒體凝聚社會共識的責任擔當。
未來,5G技術將成為引領信息傳播的新引擎,將推動現有新聞場、輿論場、心理場、社會場等場域格局發生更加深刻變革,充分運用5G等新技術新應用創新新聞輿論工作方式,構建新技術環境下的新聞輿論引導體系,才能牢牢佔領信息傳播和新聞輿論引導制高點。
(三)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建立新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
1、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了我國已進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並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對傳媒行業來說,要解決的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新聞信息和表達的需求,與媒體的供給和服務難以滿足需求的問題。滿足人民對新聞信息和表達的時代需求,就要求我們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什麼是新型主流媒體?《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就是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具體來講,新型主流媒體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媒體形態多樣。傳統媒體形態單一,已經不適應新的媒體傳播環境,必須走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創新多種媒體形態和傳播形式,並將其“融為一體”,實現媒體形態上的融合,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二是技術先進。移動互聯時代,媒體傳播技術日新月異,隻有緊跟技術開發趨勢,不斷開發應用最新技術,夯實媒體融合技術支撐,才能成為新型主流媒體。三是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強。媒體融合,不是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為了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傳統主流媒體在各類新媒體沖擊下,受眾大量流失,傳播力大幅下降,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就是要在移動互聯時代重塑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2、堅持“內容為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論述,把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放在首位。無論傳播方式怎樣變化,內容生產始終是媒體生存發展的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都不能偏離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個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當前輿論環境、媒體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網絡新媒體成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網上”“掌上”,手機等移動端成為人們的一個“器官”,“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成為信息傳播新態勢。生產年輕人喜愛的新聞產品,爭取更多讀者、更多受眾,才能更好發揮引導輿論的主體作用,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在5G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必須將技術創新與內容呈現深度結合,真正形成依托於互聯網的內容生產能力,打破內容形態界限,創新內容表現形式,以內容優勢贏得競爭優勢。
3、堅守主流媒體專業優勢。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潮席卷全球,深刻改變了傳播格局,過去由專業媒體人主導的大眾傳播,已經轉變為全民參與的傳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內容提供者、傳播者﹔海量信息、眾聲喧嘩,也稀釋著各類平台內容的專業性。對信息的篩選、判斷與解讀,更需要專業眼光,更考驗主流媒體的專業能力。當網絡媒體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的時候,主流媒體要告訴人們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應該怎麼看,要揭示新聞事實發生發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引導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主流媒體的這種專業能力、專業優勢,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三、以發展數字經濟為轉型方向,做優做強做大媒體產業,保障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在給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以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突破口,做優做強做大傳媒產業,不僅能夠為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一)發展數字經濟,是傳統媒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呈現快速增長、規模龐大、潛力巨大的發展趨勢,已成為全球第二數字經濟大國。據統計,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增長21%,佔GDP的比重為34.8%,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媒體發展數字經濟是順勢而為,既是媒體融合的需要,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優勢的彰顯。
1、緊跟數字時代發展潮流,轉變媒體產業發展理念
當前,數字經濟正開啟一個構筑轉型發展新格局、重塑未來發展新動力的嶄新時代。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要轉型方向,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在數字經濟新時代,傳統媒體需因時而動、乘勢而上,緊緊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深入實施“互聯網+”“文化+”,打造新產業新業態,建立起可持續的數字化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以高質量數字產業推動傳統媒體高質量發展。
2、擁抱數字技術,推動合作共贏
對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中央出台《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提高技術研發水平,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觀念,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吸收借鑒、善加利用先進傳播技術和渠道,為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和堅實保障。不論是推動媒體融合,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還是發展數字經濟,壯大媒體產業實力,僅僅依靠傳統媒體自身力量都難以實現,必須以開放、連接、共贏的理念,以媒體資源為優勢,以自有技術能力為支撐,與更強大的互聯網公司開展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做大做強數字產業。近年來,各主流媒體紛紛加強與互聯網巨頭戰略合作,共同探索數字經濟創新模式,實現了共贏發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三大運營商、華為等建設“5G媒體應用實驗室”,打造國家級5G新媒體平台﹔封面傳媒與華為開展戰略合作,利用5G技術共同發展智能終端、智慧城市業務﹔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先后與華為、中國鐵塔、螞蟻金服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借助先進技術、理念和強大渠道,共同打造高質量數字產業項目,為合作發展數字經濟進行了有益探索。
3、制訂發展戰略規劃,及早布局數字經濟產業
在數字經濟時代,主流媒體集團應從頂層設計上將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方向,制訂適應新的媒體傳播格局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戰略規劃,真正從數字化轉型、科技賦能、構筑生態等方面規劃傳統媒體的戰略發展方向。比如,人民網發布《深度融合發展三年規劃》,構建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生產體系、傳播體系、商業體系,重構互聯網內容生態,強化開發數字經濟產業能力。
(二)發展數字經濟,傳統媒體具有較好產業基礎和堅實人才支撐
1、積極實施媒體平台經濟戰略
近年來,傳統主流媒體以培育、並購等方式,相繼進入網絡游戲、數字娛樂、網絡影視、輿情服務等業務領域,逐步建立了數字經濟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積極向數字化轉型,先后建立了數字娛樂、大數據等數字化產業平台,為媒體融合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通過實施媒體平台經濟戰略,積極推動媒體與數字產業融合,2018年數字經濟產業實現收入近1億元。
2、開發媒體獨有的受眾資源
當前,大數據已經成為重要資產,一切靠數據分析、用數據說話,收集、處理數據的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媒體觸角延伸至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廣泛的受眾資源、信息資源,這些都是媒體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和資源。開發好這些數據資源,挖掘數據潛在價值,根據受眾需求開發各類商品、信息、培訓、服務等市場,將催生形成媒體數字經濟。
3、媒體擁有復合型跨界人才
近些年,隨著媒體融合深入推進,主流媒體逐步培養了一批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既懂媒體傳播規律,又熟悉數字經濟產業。在技術上,由完全依靠外部技術力量,逐步過渡到有意識培養自有技術團隊,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比如,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已擁有包括邊鋒團隊在內的千余名互聯網專業技術人員,其他一些媒體集團也都有相當規模的技術團隊,擁有一定技術能力,並以此為基礎培育出智慧政務、智庫服務等數字經濟項目。
(三)發展數字經濟,有助建成強大競爭力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發展數字經濟,能夠補齊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要求的堅實技術支撐和產業保障。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也能夠打開數字經濟發展空間,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平台建設、技術投入、人才培養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必須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發展數字產業則能夠夯實傳統媒體經濟基礎,為建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物質支撐。
1、數字經濟推動媒體融合向數字化、產業化發展
媒體融合和數字經濟都以技術為支撐,都要建立商業模式,兩者既有共同點、也有互補性,相互之間的融合既擴大了數字經濟容量,也創新了媒體融合營利模式。媒體集團通過發展數字經濟,既增強了技術支撐,也增強了產業實力,有助於加快媒體融合、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諸如廣東等省份,還將支持黨報集團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納入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積極推動黨報集團向具有較強實力的數字文化創新企業轉型。
2、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媒體融合建立營利模式
實現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靠的是自身“造血”而不是“輸血”。傳統主流媒體通過融合發展提升了影響力,但如何變影響力為盈利能力,成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繞不過去的問題。融合發展需要大投入和持續投資,當前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還處於國家和地方財政“輸血”階段,處於媒體集團利用多年積累的自有資金投入階段,但如果僅靠“輸血”來投入和發展,而不具備自我“造血”能力,隻有投入而得不到回報,融合發展就不可持續,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經過多年實踐,傳統主流媒體在推動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同時,積極探索發展數字經濟新路徑,形成了有效營利模式,壯大了媒體產業實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並增強了自身“造血”功能。
3、發展數字經濟有力支撐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媒體發展數字經濟,往往依靠先進技術能力和廣泛的傳播優勢、媒體資源等開發數字產業項目,比如智慧政務、智慧旅游、智慧教育、大數據、電子競技平台等,這些項目和平台本身就具有較強信息傳播屬性,是媒體宣傳輿論陣地的延伸,也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發展壯大數字經濟產業,將有力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4、區塊鏈技術推動完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正不斷改變著傳統的媒體業態。
“區塊鏈+媒體”的應用創新,將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媒體的新聞作品、文學作品、攝影作品、創意設計作品,乃至用戶瀏覽數據、互動評論內容,都可作為數字經濟的內容承載,均是價值巨大的數字資產,並可通過資本化運作獲得融資回報。開發運作媒體數字資產,既發展壯大了媒體數字經濟產業,也夯實了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內容基礎。區塊鏈還有助於加強數字版權保護,區塊鏈會記錄新媒體採用傳統媒體資源的痕跡,有助於傳統媒體內容版權保護。還可以通過股權眾籌等模式,推動媒體產品進入文化金融市場,實現媒體產品有形化、資產化、資本化。
當前,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形態,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平台,構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數字經濟時代,堅持以5G技術和數字經濟為重點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能夠推動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助力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真正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深厚支撐。
作者:張光輝(執筆) 李詠梅、宋麗雲、黃衛來、管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