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斷篇》:“過年”“除夕”,是古代人民最美的祝願
2020年的正月已經過去一大半了,按照傳統的習俗,年就算是過去了。但每到新年,這除夕的話題,就像一道簡答題,時時刻刻考驗著放假期間被迫營業的小朋友們。“過年”和“除夕”是多少人兒時的回憶。近期持續熱播的中國首檔詩酒美學文化節目《斷篇》中,文化學者趙普用生動的講述方式為觀眾娓娓道來“年”和“夕”的故事。中國首檔詩酒美學文化節目《斷篇》由趙普策劃打造,第一星傳媒、華茅、西瓜視頻聯合出品,以短視頻的形式在西瓜視頻播出,旨在通過趙普獨特的風格,解讀古今,發現美學真諦。
“過年”和“除夕”蘊含很多內容
在中國各地,關於過年和除夕的習俗有很多的表達方式,但是可以統一的是: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臘月三十,春節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夕夜”等,是整個新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過年和除夕的內容也收到地域的影響,除了我們熟知的吃餃子,貼春聯。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過年要吃年糕和湯圓。還有的地方,流行吃糖環,這個比較少見,是一個圓圈樣的東西,裡面類似五角星,寓意生生不息。除了吃的,南方一些地區還有一種“出方”的習俗。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早早地起來燃放爆竹接年。還要全家人穿著新衣服圍坐餐桌吃年糕,寓意為在新的一年裡,生活比蜜甜,尤如芝麻開花步步高。
到了北方,過年要貼窗花,剪出各種的花紋,寓意來年吉祥如意。音同“福祿”,的葫蘆,也絕對是北方人過年的“寵兒”,什麼冰糖葫蘆、西葫蘆水餃、等等。不僅吃,還把葫蘆作為節日的吉祥物擺件,放在桌子上,可以添福氣招好運。到了三十那天,全家老小換上新衣服,等到12點一過,放鞭炮、點煙花。初一早上還要敲鑼打鼓,迎接新的一年。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不同的民俗蘊含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驅災避禍,祈求來年也會風調雨順、庄稼豐收、全家平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現在並不是每家每戶都依靠農業生活,但是這種歡樂美好的習俗卻流傳了傳了下來。成為過年期間尤其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
“過年”和“除夕”除的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在不同地區的版本,是大致相同的。傳說,古代有一個怪獸長得相貌猙獰,身型龐大,總是在年終歲末為害鄉裡,吃掉糧食,吞掉家裡的牲畜。人們把它們叫做年獸或者是夕。后來人們發現這個怪獸害怕火焰和紅色還有特別大的響聲。於是,人們就在每年它即將出現的日子,貼上大紅色的春聯福字,挂上紅燈籠,再燃放煙花爆竹。嚇跑這些怪獸,這樣全家人和庄稼都會平平安安。人們把這些行為稱之為:“過年”和“除夕”。
而對於“年”和“夕”的真實身份,趙普講到:首先,這種怪獸過年的時候依然活躍,肯定不需要冬眠。其次,它對聲音非常敏感。其次,它害怕火焰,又知道年底家家有余糧,那麼應該很聰明。那符合這個特征的就是,山魈。《聊齋志異》中就出現過山魈的記載。聰明的古人又找到了一種外形和特點都很類似的生物,能讓大家一目了然的,就是大馬猴。很多70、80后朋友在兒時聽到長輩經常說的那句話:“再不好好睡覺,大馬猴來抓你了”。這句話的主人公。大馬猴就是山魈,同樣害怕火焰、響聲、紅顏色。於是人們在過年的用火焰和煙花爆竹驅逐它們﹔用紅色的春聯嚇跑他們,不要讓他們打擾了快樂的新年。
一個傳說,也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趙普認為這個關於我們中國最重要節日的傳說,從現實角度來看,是有根據的,因為自古我們國家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包括春節在內的古代眾多節日,都與農耕生產相關。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來年庄稼豐收,全家幸福平安,是歷代中國人民最大的心願。各種民俗習慣,也折射出古人的智慧和對幸福的憧憬。節日的根源就在勞動人民的手中和心裡。
傳統的民俗讓我們的新年變得更有意義,這個美好的故事也不僅是留給我們大家一個過年的習俗,更是古代人民慶賀豐收,祈求幸福的美好祝願。繼承和發揚傳統才能使走向未來的腳步邁的更踏實。這也符合我們當下人民期待國家日益強大希望生活美滿的追求。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好玩好聽的歷史,不妨來西瓜視頻、抖音,關注趙普《斷篇》,這裡會告訴你更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