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對話人民網武漢戰"疫"人:“我的城就是我的家”

2020年04月13日08:56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第一期:對話人民網戰“疫”人:“戰地情緣”讓我們勇往直前

*第三期:對話人民網戰"疫"人:我們在全國各地戰“疫”守家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湖北(武漢)是主戰場。疫情洶洶,“拋”下五個多月的女兒也要回到一線的郭婷婷,高燒中就醫看病時還不忘採訪任務的周雯,反復溝通、幾經輾轉才能返回武漢的張嬋……人民網湖北頻道的3位戰“疫”女記者,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新聞人的使命與擔當,她們的身影,其實也是人民網湖北頻道所有採編人員投身報道的真實寫照。

近日,我們對話郭婷婷、周雯、張嬋,聽聽她們的抗“疫”故事。

郭婷婷在武昌區隔離點採訪

郭婷婷在採訪為方艙醫院捐贈物資的志願者

湖北頻道郭婷婷:記者要有追求真相的執著,迎難而上的勇氣

疫情暴發前,郭婷婷本已離開武漢。“封城”后,她將五個多月的女兒“丟在老家,與同是媒體人的丈夫一道“逆行”回漢,並採寫《返漢紀行,人民網記者親歷》記錄回武漢的全過程。第二天,她就前往同濟醫院,採訪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專家組組長趙建平。疫情期間,她的足跡遍布醫院、社區、超市、藥店、方艙等地,正如她自己所說“記者就是要有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甘於吃苦的精神,寬容善良的情懷,迎難而上的勇氣。

Q1:哪天開始投入疫情一線的報道?都去了哪些地方?

郭婷婷:武漢疫情暴發前,我剛休完產假回來上班。由於前期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1月22日,按照單位原定計劃,帶著“新春走基層”的採訪任務回到老家襄陽。沒想到從回家那刻起,形勢急轉而下,1月23日,武漢“封城”

“在哪裡都能參加報道。”堅定這一信念后,我開始在后方積極聯系各新聞口線,電話採訪,了解最新信息,並負責對前方疫情報道稿件進行統籌整合。僅1月22日-1月23日就採寫了《實況武漢:武漢“封城”首日 恐慌逐漸平息 阻擊疫情讓謠言走開》《武漢全面“備戰” 公共交通停運 離漢通道關閉 部分超市貨架被搶空》等19篇稿件。1月24日,採寫《武漢大量發熱病人入院難 發熱門診或成感染聚集地》《武漢疫情集中爆發引發輿論反思》兩篇內參。

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看到採訪部的小伙伴們奮戰在一錢,我按捺不住內心想回去的沖動。雖然領導勸說,“你的孩子還小,暫時可以先不回來,留在后方統籌稿件就好。”但我還是決定,要回去到一線,和同事們戰斗在一起。1月28日,沖破封鎖,“逆行”回漢投入一線報道。

在疫情期間,我探訪過隔離點,去過方艙醫院、應急救援倉庫,進過同濟醫院、湖北省中醫院、武漢市三醫院,也進過省婦幼的產科。

Q2:堅持到一線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郭婷婷:我的丈夫劉騫是湖北廣播電視台一名記者,疫情發生后,他也一直在后方忙著工作,我們兩人決定一同“逆行”回漢到一線參加報道。

當時,我的女兒才五個多月,正是嗷嗷待哺的時候。如果我要回武漢,隻能給孩子強行斷奶,但當我們提出要回去時,父母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讓我放心的把孩子交給他們照顧。身為老黨員,他們深刻明白女兒身為記者的使命和責任。

我的父親還給我寫了一首詩:

小女提前返漢赴採訪一線

回眸一顧向東南,義在心頭責在肩。

囡寶怎知分別苦,口銜奶嘴夢酣然。

使命家庭難兩全,思襄挂漢對潸然。

愧兒最是傷心處,斷乳嗷嗷半歲前。

兒行千裡母擔憂,囡托娘家母更愁。

每借視頻通問訊,各憐愛女淚交流。

1月28日,拿著單位出具的一份電子版公函作為“路條”,我和丈夫毅然決然帶著家裡僅剩的兩個N95口罩出發,闖關殺回了武漢。由於黃岡疫情嚴峻,丈夫被派到黃岡一線採訪,一家人分隔三地。每天晚上,我們夫妻兩人都會通過電話交流採訪心得,互報平安,互相鼓勵。

Q3:採訪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郭婷婷:在前期的密集報道中,各大媒體都將主要目光放在了一線醫護人員身上。很多一線志願者和服務人員默默的奉獻,沒有被關注到。這個期間,我不斷採訪報道城管、環衛、社區工作者等在基層頑強“抗疫”的身影,報道他們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家距離漢陽國博方艙非常近,也就一站路的距離。2月6日,國博方艙搶建當天,我跑到方艙去蹲守採訪。剛好遇到漢陽區城管委公廁管理站將緊急採購的42座水沖式移動公廁拉過來安放、調試。1000病患,42座公廁,為了保障使用中不出問題,他們組織了36名志願者,在現場保潔、維修。方艙運行幾天后,就接到他們傳來的消息,“廁所堵了修不好,今天老朱戴手套,直接用手去清掏淤堵了。”

老朱就是公廁管理站的清掏班長朱忠橋,還有三個月就要退休了,他本來可以平穩等待退休,沒想到一場疫情把他推到了最前線。在方艙醫院公廁發生堵塞無法解決時,這位快要退休的清掏員情急之下用手疏撈,解決了患者如廁問題,自己卻因此被隔離觀察。老朱說,“隔離結束,如果需要我,我還是會回到崗位。”

老朱只是無數一線工作人員中的一個。要知道,僅在武漢就有1371名環衛工人,進入139家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和隔離點,承擔保潔、消殺和服務工作。正是有無數個“老朱”默默奉獻,才保障了醫院,甚至城市的正常運行。

武漢早期醫療物資匱乏,我曾前往省慈善總會應急救援倉庫採訪。當我趕到這個倉庫時,發現偏僻到連公路都沒有了,隻有泥巴地上壓出的一條通道。但是在這裡,我看到了175名奮戰的志願者,一天工作16個小時,有時候能干20個小時,累了就攤張紙殼子睡在地上。因為沒有熱水,很多人十來天沒有換過衣服洗過澡了。但他們做到了將數十萬件的貨物及時運轉和發放,最快兩小時送達戰“疫”一線。

就在我採訪十多天后,其中一名志願者許鵬,在從山東押送防疫物資前往武漢時,在梁山縣境內遭遇車禍去世。一個為武漢防疫爭分奪秒的漢子,就這樣匆匆走了,留給家人和隊友的是無盡的傷痛。

硚口區分局利濟派出所吳涌因公殉職用使命書寫擔當,當採訪他的家人妻子和同事時,兩人最后的聊天記錄讓我淚奔。后來,採寫的《“我們多一分辛苦,群眾就多一分安寧”》在人民日報上署名刊發。吳涌也被評為首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犧牲的烈士。

“他們帶給我的震撼是觸及心靈的。和他們相比太少,我做的真的不算什麼。”希望通過自己的筆,能夠更多得報道出這些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人們。

Q4:身處疫情中心,會害怕嗎?有沒有哪一刻覺得特別擔心呢?

郭婷婷:在武漢一線投參加報道的第二天,我就前往同濟醫院採訪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專家組組長趙建平。當時武漢防護物資極度缺乏,總網支援的物資也還沒有寄到。隻有一個普通N95口罩,還是帶呼吸閥的。看到現場有的媒體同行身著防護服、護目鏡、口罩,全副武裝,這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病毒的可怕。

武漢集中隔離點運行首日,我去親探了武昌、漢陽兩家隔離點。那裡還是相當危險的,其中一家隔離點,35名集中觀察者中,有29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症狀,被轉診到醫院。第一次穿上了全套隔離服,被消了三次毒才來到了樓上隔離房。當時內心還是有點恐懼的,但我克服了恐懼,對隔離點的運行進行了全面探訪。

還有一次,媒體宣傳組一位負責接送記者的司機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有不少記者坐過他的車,為此,前方報道組對記者進行了緊急排查,安排全體記者都進行了核酸檢測。

Q5:經過此次疫情,您對武漢這座城市和武漢人民,有什麼新的認識嗎?

郭婷婷: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讓我看到了武漢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識大體顧大局、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

51歲的武漢民警吳涌犧牲前幾天對同事說:“我們多一分辛苦,群眾就多一分安寧。”漢陽區隔離點的醫生易海濤回復患者:“你不用記得我的名字,我們都是醫務人員,這是醫務工作者該做的。” 搶建方艙的城管隊員趙飛說,“我們不頂上,誰頂上。”應急倉庫的志願者李群說:“疫情不退,我們不回。”網紅咖啡店Wakanda的伊朗咖啡師西納說,“武漢人民曾給予我很多幫助,現在是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他們。”

我想起來,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武漢這場人民戰“疫”,也一定會依靠群眾而最終獲勝。

這些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日復一日的默默付出,是這個社會的光和溫暖。這世上可能確實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螢火匯聚成星河。

Q6:這次一線報道,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獲與成長?

郭婷婷:深入一線全力投身抗擊疫情的宣傳報道工作,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偉大斗爭中,我親眼看到很多媒體同仁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他們的事跡深深地感染著我,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記者,我們應當做好信息傳播的把關者,發揮自己的潛能,為國家、為集體、為人民做出更多的奉獻。

Q7:疫情平復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郭婷婷:疫情平復后,我最想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新鮮空氣。帶著孩子愉快地去東湖綠道、漢口江灘玩耍。還想品嘗武漢的各種美味,體驗武漢久違的煙火氣。

Q8:經過此次戰疫報道,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郭婷婷:SARS暴發時,我正在北京上學,經歷過非典全過程。汶川地震時,我已經是一名記者,參加了地震的全程報道。這次遇到新冠肺炎,從心態上,我已經比較成熟,對這種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和應對也比較有經驗。這對我的採訪工作非常有意義。讓我面對重大疫情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幫助我戰勝恐懼,全情投入採訪。

記者就是要有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甘於吃苦的精神,寬容善良的情懷,迎難而上的勇氣。

作為記者,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卻感覺對不起家人。離開年幼的女兒兩個多月,每天隻能通過視頻來看看孩子。但是義在心頭責在肩,使命家庭難兩全,特殊時期隻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在這次報道中也有遺憾。對於新聞手段的創新應該投入更多精力。在編輯手段和新媒體融合作品上,應有所創新,增加可視化編輯等手段,以使新聞得到更好的傳播。

今后,如果再遇到重大採訪,我也一定在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崗位上帶頭沖鋒,與大家一起做出更好的報道。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未來這些措施讓網絡空間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