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传媒 >> 传媒视线专题版 >> 传媒视线第314期:荧屏"秀"来"秀"去 勿要娱乐至死!
【现象】一哄而上
【观点】细分是趋势
    • ■尹鸿:综艺节目同质化、跟风严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催生节目评委比谁大牌的怪现象,是因为综艺节目同质化倾向,一个节目成功,千万个节目跟风,不出奇招就不能成功。

    • ■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选手最重要
          对选秀节目时下纷纷聚焦拼评审大牌程度怎么看,他直言这样做不长久:“评审再强也还是表演的选手最重要。一个评审能讲多少话?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到什么程度?任何节目都是选手最大。评审都是绿叶,都没那么伟大的。”【详细】

    • ■电视人李曦:细分成必然趋势
          “从节目本身来说,细分也势在必行。”李曦透露,“蛋糕就这么大,如果都与别人选择一样的定位和模式,肯定很难在这轮比拼中胜出。所以大家都在寻求新的形式、新的定位。这样对观众来说,才具有吸引力。【详细】
【反思】娱乐有底线
    • ■引进中提升原创能力
          学习和引进只是道路之一,若不在学习中发展自己,不在引进中提升本土化的创造能力,永远只会拾人牙慧,甚至在泛滥成灾的照葫芦画瓢中将市场做死。更何况,电视台自身也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秀场”里,真正有独到的看家本领,才能笑到最后。

    • ■不能“娱乐至死”
          毫无疑问的是,选秀节目刺激与满足观众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或许,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娱乐会成为政治的最后一剂强心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这一切有所卜测:“人们感受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调查
对于各种选秀节目,您怎么看?
丰富电视荧屏,增加电视台收入
让群众工作之余可以放松心情
选秀越来越不纯粹,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除了娱乐之外,毫无价值可言
一夜成名的“造星”容易误导青少年
选秀有利有弊,不能笼统地以偏概全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还有什么不可以娱乐
    娱乐节目的特点就是速朽,所以,花样翻新,奇招迭出,不断制造新的娱乐看点,直至引进外国版权,在许多人的眼中,正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详细】
【人民日报:“秀”战荧屏,谁是赢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选秀”娱乐之外的价值发现
    电视选秀的价值在于娱乐和选星,因为有了“超女”、“快男”,荧光屏前人们笑声连连。当然,选秀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娱乐和造星,还有许多“闪光点”。但凡喜爱选秀节目的人不难发现:选秀不光好看,而且孕含着不少积极向上的东西。【详细】
■新华网:选秀节目,是好才艺还是好感动?
    不知从何时开始,各卫视的选秀节目几乎都走上了“感动”路线,除了展示选手才艺,挖掘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赚眼泪”成了一个必有的环节,关注度甚至盖过了选秀本身。【详细】
■羊城晚报:观众和选秀节目:谁消费谁?
    作为观众,我们在消费娱乐选秀节目的同时也正在被节目消费着。这是一种双向的利用。而选秀节目的全部意义在我看来就是对观众消费的消费。【详细】
■北京晨报:选秀不必矫枉过正
    这些事实既不必以博眼球为出发点让选秀刻意大吐苦水,也不能单纯就为了不煽情的条条框框而烂在肚子里,情之所至自然就好。如果开唱前三令五申让选手们hold住喉咙、让观众管住眼泪,岂不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矫情。【详细】
网友留言(点击查看)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