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构建【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构建【3】

朱剑虹 吴世文

2012年11月12日14:3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个案分析与理论思考:《齐鲁晚报》走基层

很多媒体在推行“走转改”活动时,也注重探讨长效机制,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齐鲁晚报》就是一个典型。在《齐鲁晚报》的“走转改”活动中,围绕该报社的老典型“胡同记者”张刚,开展了一系列报道和活动,真正做到了深入社区,服务读者,并形成了相应的制度。

(一)内容创新

齐鲁晚报是市民报,开展“走转改”活动抓住了这个特点,突出民生新闻,打造特色栏目,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和选题策划中,让基层和群众成为新闻的主体。齐鲁晚报相继开设了《凡人歌》、《我新闻》、《夜新闻》等系列栏目。每个栏目定位不同,但关注的都是基层群体,反映他们生活中的苦与乐,讴歌平凡人的不平凡。《凡人歌》开篇以“向您传递那些平凡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谱写、倾听凡人歌”为主题,并推出第一篇报道《两环卫工捡到3.7万还失主》,之后陆续报道基层很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道德引领作用。《我新闻》以“你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为开篇语,该栏目稿件全部出自读者之手,编辑每期由一名读者与报社的编辑共同担任。另外,齐鲁晚报还开设《剪子巷》、《尉伟道来》、《帮办》等栏目。《剪子巷》就某一话题把市民百姓的话摘录到报纸上,直接反映群众声音。《尉伟道来》则以记者过硬的现场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报道文风,受到群众的喜欢。

(二)团队建设

让年轻记者深入基层,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张刚是齐鲁新闻界的老典型,从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坚持社区新闻报道,在2003年就当选为济南市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早在 2001年,齐鲁晚报就开通了山东省首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张刚在您身边”,2004年年初,《齐鲁晚报》成立“张刚工作室”,从一个张刚发展到一群“张刚”。2010年3月,《齐鲁晚报》正式启动新闻服务社区项目——“张刚大篷车”,张刚服务社区的平台再次升级。“张刚大篷车”在一年半时间里,走街串巷,深入基层、融入百姓,成功走过了100站。

在“走转改”活动中,齐鲁晚报特别注重发挥张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张刚工作室和“张刚大篷车”为抓手,让记者全面深入工矿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百姓,要通过走基层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解决困难。国庆期间,齐鲁晚报启动“听民声,探民情,本报记者走基层之假日行动”和“蹲点观潮”活动,记者分赴学校、医院、廉租房社区、养老院、工厂等基层,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鲜活新闻。既有人物报道,也有事件报道,既有现象调查,也有动态新闻。现在的张刚工作室团队,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从选题的先期调研、策划组织,再到具体实施、后期写稿,全由社区记者这个团队来承担,一些大的活动报社编委会都要靠前指挥。

走基层是齐鲁晚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新记者的入职培训到记者的业务锻炼,从中层干部的挂职交流到编委会领导考核,走基层必不可少。每年,齐鲁晚报入职的新记者分配到各记者站驻站工作,时间为 3 个月。今年 9 月份,齐鲁晚报组织 2011 届 17名新记者深入济南、青岛、临沂、泰安等地,对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收费站、日照港等一线基层深入采访,撰写了一批反映基层一线工人工作状态的稿件,同时也提高了新记者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齐鲁晚报总部记者定期分批到各记者站锻炼。每月,总部都有记者下站工作,时间都在 3 个月以上,有的长达一年。目前,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机动新闻中心、济南新闻中心等部门共有 55 名记者下站锻炼。

(三)社区服务

齐鲁晚报的编委会认为,新闻工作者仅有深入是不够的,我们办报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深入到融入,达到报纸和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里居民的需求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这些变化。齐鲁晚报作为一张晚报都市类报纸,要做可读有用的新闻,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张刚大篷车”就是为居民服务的一个良好载体。“张刚大篷车”百期活动,凝结着齐鲁晚报人对社区百姓的深情厚谊,也凝结着齐鲁晚报人的理想和追求。“张刚大篷车”每期活动,都结合当时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展开,也结合百姓的呼声需求去展开,把热点新闻和为民服务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除此之外,报社还创建了大篷车社区网络,在每一个小区设置联络点,方便居民反映问题和困难,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又在济南市各区县设立“张刚大篷车记者流动站”,在100个社区成立“张刚大篷车社区共建联系点”。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张刚大篷车团队要联合职能部门,无一遗漏地走进济南市458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完善百个社区共建联系点,推行记者进社区轮岗值班制度,社区记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时间在社区值班倾听民情民意。同时,还要将“张刚大篷车”这种新闻服务经验,向全省十七个地市推广。

(四)考评制度

齐鲁晚报还在新闻考核评价体系上向调查周期长、采访比较艰苦的报道倾斜。每个部门主任可以就记者在“走转改”活动所写的较好的新闻稿件,报分管领导,经总编辑认定给予较高奖励。为鼓励记者多去基层采访,多写现场稿件,多写反映基层群众工作生活的稿件,齐鲁晚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新闻大赛,鼓励记者转作风、改文风。齐鲁晚报“每月短消息大赛”要求的标准,就是“导语鲜活,叙事直截了当,文字简洁明快,体裁新颖有特色,800字以内”,评奖标准中对基层采访和记者作风、文风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大大鼓舞了记者去基层采访、去现场采访的热情,在一线中发掘了不少好新闻。

当前,“走转改”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它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使其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让基层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成为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和思想动力。为使这项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各新闻单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同时要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成为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作者朱剑虹系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吴世文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 北京:清华大学2003年版,第8页。

2 谢静.《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4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6页。

4 陈力丹.《深度报道的钥匙——记者的新思维》[A].见《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182页。

5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71):20。

6 Liu, Alan P. L. (1971).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页。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