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符号互动分析中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符号互动分析中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2】

——以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

王文雨

2012年11月12日15:2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心灵”的选择

这里的“心灵”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自己进行互动的过程。这种思考的能力是与自我共同发展起来的,人们因此能够使用有意义的符号来对自我做出响应,对所处情境进行解读,仔细考虑现状,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预测(史安斌,2009,183),进而扮演某种角色并对自己的行动展开反思。

1.李阳

记者:我很难想象,你比如说你给那150个母亲讲课的时候,实际上你?

李阳:我是流汗的,其实是这样的。

与母亲这一受众群体的互动让李阳进行反思,他承认家暴行为是绝对错误的、有悖社会规则的。

李阳:我觉得这个事件没有那么严重,就算拖三天也无所谓,不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可以以后再处理。我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小事,停止我的培训。

记者:是不是你权衡一个家庭的标准也是成功和能力?

李阳:成功,一定是唯一的标准。

记者:不是爱吗?

李阳:真正的爱是带来巨大的成功。

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之一就是人的信仰、价值观、感觉以及对自我的评价会影响其行为。自我会迫使人们去建构他们的行动和反应,而不仅仅是表达他们。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自我预期导致个人按照该预期已经实现为前提采取行动(Richard & Lynn/刘海龙译,2007,页94)。李阳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就明确要成为成功的商人,并认为家庭“只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一个”,故而在家暴事件被报导之后,他依然选择忽略自己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忽视家庭暴力的严重性,将事业上的成功摆在第一位。

记者:所以你们俩这次冲突究竟实质是什么?

李阳:是我没有像她那样去感受她的压力。

记者:那么我想听到你非常真诚地说,你到底认为这个事情是一件小事,无所谓的事,还是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大事?

李阳:按照我们国家的文化,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从人的角度出发,这肯定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记者:所以我今天跟你谈话,感觉你时刻在两种观念当中摇摆。一部分是好像你觉得现在我们社会文化是允许这种暴力现象存在的,没什么大事,另一方面你想去给它一个界定,想去尝试一个好的办法。

李阳:这样的,是在摇摆。

从柴静和李阳的几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由于自我意识的矛盾,李阳在应对教育事业和家庭道德责任两方面也出现了矛盾。

2.Kim

记者:坦率地说,我采访过那么多人,中国像李阳这样的男人是很多的,不是说他们动手对女人,而是说头脑当中的想法。

Kim:我对他的帮助就是,让他跟随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记者:你的担心实际上是他还没有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只是一个模式,是这样吗?

Kim:是。

个人在思维中与“被类化的他者”进行互动,根据互动结果采取行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行为的抉择机制和意义的生成机制(Little John/史安斌译,2009,页183)。个人通过执行这两个功能来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在家暴事件十天后,李阳承认对妻子实施了家庭暴力,公开表达了歉意,但是却依然保持他疯狂的面孔,说“我不在乎这些,我要做反家暴的代言人,我周末依然开课,因为工作最重要。”

虽然对自身行为进行了反思,李阳选择继续追求事业的成功而忽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有着美国文化背景的Kim虽然对中国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但仍然选择保持自己作为妻子和女性的身份,同意接受采访并说出自己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李阳,帮助中国社会中同样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

(三)社会的“共享的意义”

米德认为,互动是在变动的社会结构(文化、社会等)中进行的。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既有的社会环境之中。米德将社会定义为人类制造的社会关系网。个人通过自己主动选择的行为参与社会。因为,在社会的影响下,个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些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行为系统。社会先于个人存在,但是个人也会通过与他人相互协调的行为创造和影响社会(Richard & Lynn/刘海龙译,2007,页94)。

通过这个论断可以看出,米德主张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符号互动理论是连接关注个人的理论和关注社会力量的理论的桥梁。

解说词:Kim在微博曝光李阳家暴事件后,她收到了许许多多有同样经历的女性的来信。她惊讶于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

Kim:有一个说,Kim老师,好多年,我爸打我妈,我在旁边。我妈妈很软弱,但她希望惩罚我爸爸,就割了腕。她说Kim老师,谢谢你(把家暴说出来),因为我妈妈什么也做不了。

柴静在节目中介绍,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我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而这仅是公开调查的资料,在男尊女卑和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下,许多受虐妇女只能沉默忍耐。

沉默往往爆发。多年来,由于家庭暴力而引发的极端案例屡见不鲜,很多女性被殴打致死。2005年,同样由柴静主持的《新闻调查》栏目曾经采访过河北石家庄女子监狱,十几位女犯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家庭暴力而将丈夫杀死,重刑入狱。专家认为,这是暴力得不到干预和控制的典型加过,在国际上被称为“受虐妇女综合征”。但即使恶性事件频发,社会舆论对家庭内部暴力的态度依然暧昧。

记者:关键是我们是不是要去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看法?

李阳:应该不是最有利的看法,应该选择正确的看法,是非观还是要有的。

记者:真理就真理,不是因为做到没有做到,我们其实这么说,只希望你能够带着内心真挚的情感去做。

李阳:我会把你的话,当成正面的能量,在我丑恶或者魔鬼出来的时候,作为一种正面的价值力量。

记者:因为我们在看着你。

Kim:我觉得作为中国人、美国人,所有人,我们的相似之处远多过不同,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我们都需要快乐的家庭,我们都希望更好的生活。如果他的梦想真的是让中国更好,更国际化,我希望他能从自己做起。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一方面,一个人对他和她的物理现实或客观现实的理解和关系是由符号环境,即我们已经内化的心灵、自我和社会作为中介的;另一方面,我们给予符号的意义定义了我们和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上一致的意义控制着我们与环境的互动(Little John/史安斌译,2009,页239)。

在柴静与李阳、Kim的谈话中,我们可以逐渐得到一种共识,即“共享的意义”:正是“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导致了女性的沉默,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将女性和男性均至于危险之中,进而引发恶性行为。但如果这种问题能够得到正视和及时的处理,可以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前进。

社会在塑造人的自我和思维的同时,也凭借自我和思维得以建构和延续。米德认为,社会制度是可塑的、不断进步的,并且是有益于个人发展的(周晓红,2004)。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