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创作者将“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与当代的吃货情结作为创作源泉。导演陈晓卿深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对于食材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加工创造,成为一方人独具特色的饮食享受。然而,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对吃的浓厚情结愈发在当下的语境中失去本有的纯正,面对食品危机愈发严重的势态,中国人在吃的情节中又多了一份隐忧,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纠结”或许更能表达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一边是美食情结难以抚慰的心,一边是种种食品问题带来的担忧。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毒血旺”事件、染色馒头等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当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也冲击着人们对食品怀揣的美好回忆。编导在纠结自己吃什么的同时,更在纠结以什么样的方式带给观众以温暖的心灵慰藉,于是在这种集体语境和当代语境结合的社会背景中,以传统美食采集和制作过程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应运而生,给予观众和社会以温暖的抚慰。“才下尖头,又上心头”,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电视机前观众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说正在悄悄地唤起每一位观众心中的文化热忱和思乡之情。在浙江宁波顾家的年夜饭中,饺子成为联系家庭的一道主食,已成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象征“他们传给我的,我也会传给我的孩子”;在北京摄影师白波的聚餐桌上,妈妈做的焖面让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好吃”“其实很简单,做法也很简单,是因为我妈妈做的,所以说我觉得他好吃”;而同样,对于金顺姬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因此,《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成为了现代中国人所追逐的“永无乡”。
然而观众的参与式建构不仅仅在于纪录片创作对其心理、情感的精准把握,更潜在于观众融于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集体化语境中生成的意义。正如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所说: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斯图亚特?霍尔更是直言不讳:意义不是传递的,是由解码者生产出来的。于是,我们在集体漂泊他乡而生发的思想之情中使徽州毛豆腐寄托起“家乡的味道”和对家乡的思念,并愈发浓郁和深沉;于是,在远离故里和传统的尘世中,即便是对于口味各不相同的游子他人,浙江宁波顾家的年夜饭也飘起了家庭和妈妈的味道;在迷失童年与记忆的繁杂年代里,纯正的泡菜、豆腐、饺子、和黄馍馍都集体与青春、情感、记忆连在了一起;就连红火的辣椒酱和甜腻的糖葱薄饼都在复杂的心理情境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于是,观众与纪录片相遇,在此关系式中,观众不是将片中之纪录之事视为远离自己的无足轻重的文化消费品,而是借助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情感关系,建立起自身与影片故事的关系式,激发自身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灵慰藉,感受到纪录片之真实与魅力,也赋予其更多的真实与魅力。于是,在“我—你”的互动中,收获的不仅仅纪录片的收视率和经济价值,还潜藏着一份人文关怀。
三.魅力与价值的呈现:关系本体“之间”的超越
于是,当自然环境失真于无序的人类开发中,当传统文化迷失于转型期的经济快马加鞭中,当人类社会剥离于传统记忆的集体焦虑之中,当纪录影像裹足于精英文化和自我意识停止不前之时,《舌尖上的中国》如一剂万能药,以关系本体论的视角,在美食中挖掘出食材与智慧的故事,在温情里诉说心灵交流的神话,在关系本体“之间”找寻纪录片新的出路与未来,展现出纪录片新的魅力,创造出新的收视奇迹和社会价值。于是,我们又看到另一幅景象:人们于“舌尖体”中感受“舌尖上的母校”和“舌尖上的家乡”之传统,对美食、母校和家乡的敬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人们在“舌尖”上体会人间百态和世事变迁,无处安放的恋旧情结与青春故事获得重生;人们于传统美食和辛劳百姓中感受自然之魄力和人民之智慧,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族的自豪自然而然……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关系本体“之间”实现了深层次的文化超越,实现了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内涵的四重阐释:知识层面的美食制作共享了传统饮食文化并衍生出新的饮食诉求,精神层面的集体式故乡感怀和怀集情结起到了社会减压阀和疗伤式的平复作用,生活方式视角中的人与自然同生同在、相互融合启发了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与对和谐的向往之心,而艺术层面的物美、景美、人美、生活美的刻画则进一步升华了美的意境和观众的感知享受。(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
注释:
[1] 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三联书店,1986年:第32页;
[2] 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 “私人经验的集体通约”与“私人经验的公共展览”来自于耿波在2011年第10期《现代传播》上发表的《电视剧与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失落》一文,主要是指中国电视剧以《渴望》为界线,内容逐渐由“国家-民族宏大主题的私人经验编码”而产生的“私人经验的公共通约”到出现缺乏现实对应性的“编故事”而产生的“私人经验的公共展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