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目创新是其成功的另一原因
一档电视节目要取得成功,最核心的本质就在于创新。《非诚勿扰》就是将节目创新和社会热点问题充分融合,并通过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崭新的交友模式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观众的肯定,在与同类相亲节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节目样式有戏剧性看点
在节目样式上,《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比例是1:24,故意以颠覆男权为出发点。男嘉宾面对女生,要展示他的个人魅力,还要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工作住址、经济状况、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给24位女生,然后接受女生询问和主持人点评。这样,一改传统相亲模式,女性掌握了选择的主动权,男人则一直处于被审视的位置。女生是否保留“亮灯”,其结果都到最后才揭晓。男生的表现是否符合女生的审美标准和口味,是造成相亲是否成功的因素。而这些未知的事件,充满着极大的吸引力。
(二)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兴起
现代社会使个人在成长中充满了困惑,一直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放松自己、发泄不快的渠道。诞生于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相亲节目,无论是节目形态还是传播方式,都显露其平民化、娱乐化的创作和服务理念。《非诚勿扰》没有明星参加,但它的组织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都能使观众得到欢乐、放松。无论是女嘉宾的打扮,还是音乐的选择、乐嘉的点评,似乎都不是简单的相亲,而是一场大众狂欢,台上台下的人,都狠狠地娱乐了一把。
如今电视节目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观众仅是被动收看,到现在以观众为中心、参与性加强,电视成为从“二元世界”向“多元文化”转变的载体。也许正是从相亲节目开始,中国的电视节目开始逐渐回归到电视的本源:草根性、大众参与性[1]。《非诚勿扰》的成功不仅在于策划的大众化,也在于节目主角——嘉宾的大众化来源。从社会背景来看,来自“草根阶层”的嘉宾增加了节目的大众性,观众对他们有极大的认同感,仿佛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三)转型为娱乐真人秀节目
就节目类型来看,如今的相亲节目正从服务类转向娱乐类,成为张扬个性、搏位出名的平台。娱乐元素的加入让节目变得更吸引人,为相亲节目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非诚勿扰》在节目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娱乐性和话题性,也包含一些表演、夸张、演绎的成分。
张志祥在《当代青年价值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在直面如火如荼的改革现实、优胜劣汰的竞争势态、严肃冷峻的人生旅程和光怪陆离的社会怪圈的情况下,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嬗变和冲突[2]。《非诚勿扰》就体现了青年这种自我价值观、择偶观和婚恋观的多元和冲突,集中反映在固守传统和张扬个性、注重心灵契合与追求物质主义、郎才女貌和门当户对的冲突上。节目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大胆直言,气质各异,受到与之年龄相仿的青少年关注。
第二章 电视相亲节目与受众社会认知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电视以其视听兼备的形象特征,为受众提供了较其他媒介都更有现场感的社会认知环境,给受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容易导致受众混淆电视现实与客观现实。
一、从客观现实到电视现实
真人秀相亲节目更是将电视的“仿真”功能发挥到极致。制作组在节目话题的取舍和组接过程中无不体现其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节目经过了电视媒介“把关人”从自身社会认知结构出发对节目的选择和重构,在后期的写作编辑过程中也为以自身的价值观和报道思想为潜在的指导, 因此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真实,其中包含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倡导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
除了在节目内容中透出一定的道德评价和价值取向,主持人寥寥数语的点评也往往将场面初步定性,可能引导或限制受众社会认知的思维方向。
二、从电视现实到心理现实
受众超越自身直接经验,凭借媒介现实来认知社会,建构社会认知结构,形成心理现实。从媒介现实到心理现实,是媒体影响受众的过程,也是受众认知转换的过程。受众从自身的社会认知结构出发,“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信息的内容,并会在解码过程中通过“选择性理解”建构属于自己的心理现实[2]。
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必然会用自己的社会认知结构对其修正或补充,对节目信息进行类比、解释和推理,这样,受众从自身社会认知结构出发,针对节目形成了不同于客观现实又不同于电视现实的心理现实。
受众是具有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生活阅历、文化程度的社会群体,不同的个人属性往往决定了他们具有迥异的社会认知结方式,进而导致对媒介信息的不同的选择取向和关注程度。即使面对节目中的同一现象,受众也会产生不同理解,形成不同判断和评价。
三、电视体验及电视围观
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还原生活”的信息环境,大幅度地扩大了受众的社会认知能力,满足了受众的社会认知需求。电视体验可以让他们悠闲地坐在家里,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头脑观察节目中的真人秀,分析节目话题,评判嘉宾行为。更重要的是,受众能通过别人的事件进行反思和引申,从中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认知结构。这种通过电视体验形成的社会认知,既是对直接经验的补充,也能在直接经验中得到确认,或进一步指导直接体验。
娱乐新闻把热点话题搬上了荧幕,让受众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围观”的欲望,享受看热闹的愉悦。这种公开的、被社会普遍承认的电视窥视,可以使受众更多、更广、更深入地认知社会,电视让窥视别人的观众心怀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长期耳濡目染这类娱乐节目,对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 社会行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