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认知价值【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认知价值【3】

——以《非诚勿扰》为例

颜 欢   征 鹏

2012年11月12日15:5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第三章 电视相亲节目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是指使自己融入到某个社会规范之中,认知这个社会并且被它的规范所接受。社会化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讲,在其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移情宣泄

移情是指不仅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方式表现,而且将自己置身于外界特定环境形成的情绪氛围中,设身处地感受这种气氛[2]。电视媒介提供各种形式的节目,为受众营造不同媒介环境,随着节目深入,观众跟随节目人物身临其境地感受。

相亲节目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因为把普通人搬上了荧幕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通过表达、宣泄、抒发情感或寄托,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青年把喜怒哀乐的情感寄托在关注的嘉宾身上,以娱乐的心态观看表演,随节目释放情绪,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

二、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观看节目的时候,青年通过传媒满足其社会化需求:一是获得判断的标准;二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消息、知识及娱乐;三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

青年重要的学习来源之一就是大众媒介,它及时、迅捷地向受众传递社会事件的信息展示社会角色模式和流行的价值观,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观察的参照物,加速了青年的社会化进程。作为大众媒介的主要代表,电视已成为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电视参与了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塑造,电视内容的表现,为青年提供了现实生活的图画,为其提供了各种生活方式、语言、道德标准等等。青年在电视构建的世界里,通过观察喜爱的电视节目,学习社会规范、角色行为模式等,了解自我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关于现实的概念,为今后的行为提供导向。

三、青年学习示范的行为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青年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对感兴趣的对象,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获得其行为概念进而模仿实施。

注意过程: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注意过程决定了青年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通常那些能普遍引起兴趣的方面例如外貌出众、具有个人魅力、性格张扬的嘉宾,更容易受到效仿。

保持过程:对某个时刻模仿的活动的维持,强调的是在大脑里的信息持续过程。很多青年虽然自身缺乏条件去参加相亲节目,但他们持续的关注节目里的嘉宾,在脑海里重复回忆示范行为,把示范经验转换成符号保持在记忆中,以后将指导行为。

再现过程:将符号的表象转换成合适的行动,是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动的过程,把原有的行为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

动机过程: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部动力。人们大多接受示范行为产生的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大接受没有奖赏的行为 [1]。青年观看相亲节目,节目的娱乐性带给他们感官刺激,放松心情,让他们更倾向收看这类节目。

四、青年参与相亲节目,并推动节目发展

青少年推动相亲节目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青少年广泛观看节目,推动节目收视率高涨,作为观看的主力军,青少年的收看行为无形中推动了相亲节目的生存发展。其次,青少年踊跃参与到节目中来,使节目保持新鲜的活力,更加精彩。电视相亲这类选秀节目为受众主导,观众对节目的收看程度决定了节目的命运,青少年在观看、受其影响的过程中,客观上也推动了相亲节目的发展。

结 论

大众传播是社会认知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大大拓宽了受众社会认知的渠道。电视相亲节目展示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多元与冲突的社会现实,为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提供了一个平台。《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以现实的生活话题、新颖的节目定位、精心的制作策划和坚持反映大众文化的倾向等因素取得了观众认可,并经久不衰,它的火爆正代表着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议论的交集,也是电视媒介对民意反馈的汇合。

但是这些以收视率为第一追求的相亲节目,也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可能对节目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诚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传媒市场,媒体不可能不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但在一个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时代,我们仍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观,帮助观众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媒体要找到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点,发挥它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通过它来调整触碰道德底线的社会价值取向,推动社会认知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大众传媒承担着维护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对青年价值观的构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亲类电视节目需要重塑正确的传播价值取向,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电视节目的监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青年自身也要学会利用媒介,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作者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晓雷,贾举.略论大众传媒提升舆论引导力的三个维度.东南传播[J],2009(11).

[2]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玉全.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对社会之影响.剧作家[J],2011(6):147-148.

[4] 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5] S.T.菲斯克,S.E.泰勒.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M].张庆林,陈兴强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6] 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7] 张联.电视节目策划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 卢立凯.当代青年价值观冲突及教育对策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08:3-5

[9] 许天颖.从(非诚勿扰>看电视交友节目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0,(11):180-18

[10] 李艺.后情感时代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突围[J].当代传播,2010,(6):65—66

[11]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

[12] 赵洁.相亲类电视节目传播取向的失位与重塑[J].今传媒,2010(10):81.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