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认知价值--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认知价值

——以《非诚勿扰》为例

颜 欢   征 鹏

2012年11月12日15:5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内容提要】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价值是其价值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社会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社会认知价值。电视相亲节目能够多方面反映群体生活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引起社会的共鸣。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论述电视相亲节目对受众社会认知的影响、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背后的社会原因,并选取《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影响较大的案例,分析其社会认知价值,希望电视相亲节目制作组能重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潜藏的社会效应,从而更好地策划创作,充分发挥此类娱乐节目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社会认知;话题;创新;娱乐化

绪 论

公众常常会在物质目标和精神目标、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际利益和道德义务的冲突中无所适从。而图式理论提出,大众习惯以固有的经验和图式来引导自身的行为模式。这启示我们:当我们的生活充满刺激,并变得越发复杂的时候,我们会越发需要树立一个“参照系”来帮助公众重构正确的认知结构,并且影响或改变公众头脑中固有而刻板的认知图式,而大众媒介,就在这类“参照系”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受众趋向于从媒介信息中寻求社会认知的参照系,以实现与社会上多数人认知一致的愿望,使自己拥有精神的安全感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感,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概念界定

“认知”这一概念来自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一般性的认知不同的是,社会认知将认知对象主要定位于人及其行为,“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过程。”[2]相对而言,社会认知的信息来源总体分为两大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现代社会,间接经验是人们社会认知的主要途径。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各种社会传播活动,一种途径是人际传播,即通过个人与他人的符号互动认知社会;另一种途径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认知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3]。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个人能直接感知的范围,现实社会已经变成一个“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世界。但人们毕竟还要面对它、认知它,因此,就需要大众媒介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感受、体验的间接环境。大众传媒好比一面竖在现实社会和人们之间的镜子,通过它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认知。

二、转型期电视受众社会认知的需求特征

新世纪以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电视受众的心理需求成为学界的关注点。2000年,喻国明教授对北京居民电视收视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影视剧、娱乐综艺、新闻三类节目居总体收视份额的前三位,分别占总份额的23.4%、14.5%和12.0%。北京人收看娱乐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其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仅次于影视剧74.8分钟[1]。

江苏卫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不久即引发了收视狂潮。2010年5月16日播出的第27期《非诚勿扰》以4.23%的收视率再次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记录,也是近五年来中国省级卫视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峰值[2]。与此同时,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浙江卫视《爱拼才会赢》等收视率也是直线上升。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现象,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思考。

第一章 电视相亲节目兴起的社会原因

时下,剩男剩女时代引发新时期的社会话题。一份由全国妇联发布的《2011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8亿单身人士。适婚的单身男女在社会快节奏的步伐中,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数量逐渐增多。他们的焦虑与困扰若没有恰当的宣泄渠道,日积月累就会在精神世界中成为障碍性存在。相亲交友节目的出现为疏导他们的精神焦虑提供了一处很好的宣泄出口,他们自由的言说获得了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共鸣和认同,及时反映了当下这一社会情绪。

调查报告还指出,在现有的单身者中,23.8%的父母正在帮他们四处寻找对象。因此《非诚勿扰》很大一部分受众就是适婚男女的父母,相亲节目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一个方便的途径,他们通过节目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为子女做相亲参考,也了解时下青年人的价值观。节目参与者也以20岁到30岁为核心,这个核心年龄层男女,带动了所有亲朋好友,只要家有适龄青年,全家都喜欢看这个节目,这样无疑把相当数量的观众都锁定成目标观众群,节目收视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节目话题是收视一大法宝

相亲节目的话题是节目的灵魂,它把关注点聚焦在当今社会热点的“剩男剩女”问题上,不仅为参与者扩大了交际圈,更通过对婚恋观话题的探讨,向观众表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分歧,倡导了一种多元价值观,因而迎合了不断变化的受众心理,为拥有广泛受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看点之一:争议性话题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争议性的话题是其制胜的法宝,尖锐的话语与大胆的讨论从未停歇。有婚后财产,有婆媳关系,有拜金无罪,也有青年创业,住房、收入、生育观、价值观、对待农民态度、富二代炫富等,或琐碎或宏大的社会热点都囊括在节目话题中。 《非诚勿扰》选择现实问题在荧屏上公开讨论,提供了婚恋、家庭观念的交流平台,让处于现实社会面对种种生存和道德问题的人们分外关注。《南方都市报》评论说:“能把经济、民生、时尚、欲望、隐私、亲情等等元素一锅端,……一个相亲节目之所以得到了大于一个相亲节目的关注效应,全因为后面有整个时代在衬底。”[1]江苏教育台的电视人周云龙也指出:“《非诚勿扰》不满足于温情斯文的相亲交友,它要的是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家庭关系,它是撕破脸的、夸张的社会漫画。”

这样一个娱乐节目还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讨论的话题非常流行又切合实际,再加上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自然而然会掀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看点之二:不同价值观激烈碰撞

争议性话题不仅引发在场嘉宾热烈讨论,不同观点的交锋也成了吸引观众的看头。《非诚勿扰》栏目制片人王刚表示:“与传统的征婚节目只看结果不同,这档效仿西方‘真人秀’的栏目,希望打造一个展示社会价值观的舞台。”节目中,各种价值观得以全方位的表达,几乎每期都会有个道德方面的极端。既有“宝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场,也有追求真爱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有公然宣称理想的男朋友年薪要20万的女嘉宾朱真芳,有以一句“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而语惊四座引起观众不满的“拜金女”马诺,也有因为心动女生面对巨款没有他“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而选择放弃的,拥有世界顶级名校学历背景的安田。

台上的针锋相对很快延续到台下,观众们积极投入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有人批判欲望主义、物质主义横行,也有人称赞嘉宾们坦率大胆。同样,跨地区婚恋问题也引发热议。如今的相亲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不少嘉宾都有配对成功后异地恋的顾虑,面对缘分不得不考虑现实。有的嘉宾坚决否定异地恋,也有嘉宾坦然接受。例如《非诚勿扰》194期男嘉宾陆伟,虽讨人喜欢,却因坦言不接受异地恋而失败离场。

因择偶观念及人生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激辩,让相亲节目变得弥漫着火药味。正是相亲节目展现了这个特定人群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失望心态,让即使没有这种心态的社会观众,也被火药味所吸引。

(三)看点之三:满足嘉宾的虚荣心及观众的个人私欲

相亲节目之所以火爆,还源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人对人的一种窥觎心理。节目先让男嘉宾在24位女嘉宾和观众的注目之下接受评判,在宣扬女权主义的当下,让她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获得审判别人的“高姿态”。而且,很多相亲节目还通过找各种性格奇怪的男嘉宾来满足观众的胃口,有些节目甚至不惜降低品味,以恶俗来吸引眼球。很多嘉宾靠语言“搏出位”,上电视不是为了交友,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东方国家,相亲交友从来都是个人隐私,现在节目把这些隐私搬到了屏幕上,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偷窥欲。美女们一个个嘴上毫不留情,内心高傲冷酷,常常因为千奇百怪的理由就把灯全灭了。富二代嚣张、拜金女爱钱,人物在场上戏剧化的语言、表现,也迎合了普通观众求知欲、猎奇心、八卦他人隐私的心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