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语言传播行为研究【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语言传播行为研究【2】

王楠 

2012年11月12日16:3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

1、新闻叙事

听,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具象性声音使人们感受到世界万物的真切的存在;抽象性声音则以历时的逻辑排列,超越时空制约,自由地表述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系统叙述能力。 出镜记者报道的语言传播就是以抽象性语言的形式,通过与画面胶着、互补,形成视听不可分割的新闻空间,向受众进行新闻事件的叙述。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传播在电视这种双通道的传播中仍然显示其优势,而这种优势就呈现在它承载着新闻叙事的主要任务。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总是用简明、通俗、完整的语言符号的表述保证新闻内容的传播,因为语言符号的逻辑表述力,可以使无序的画面物象形成一个有序的佐证系统。任何一段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都是由语言传播作为主要叙事途径的,试想当你关掉声音看新闻时,就等于屏蔽了新闻的大部分信息,从而也搞不清楚新闻事件的真实指向了。

2、向非语言符号提供准确所指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的语言符号传播,不仅担当了一般的新闻叙事功能,并且它还向非语言符号提供准确的所指。虽然非语言符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系统向我们传播大量的信息,但是它的缺陷在于不容易编码成为准确的语言系统,单纯的非语言符号有时会产生模糊的意义或带来歧义和误解。这时,语言符号就在电视这个由多种通道承载的多元符号体系中承担了核心的所指功能,是它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明确的意义对象。尤其是在体验式报道中,记者将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看、所听、所触等等各种感官系统的感受用非语言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仍然需要用语言符号明确阐述出来,达到信息的指向性准确传播。

三、过程分析:“准确恰当”——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语言传播承载着出镜报道的主要叙事功能,那么准确、恰当的语言传播表达方式能够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1、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义传达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时,要时刻明确是否能与受众语义共享。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遣词造句

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遣词造句要遵循口语化、通俗化的原则。首先,少用书面语言中常用的单音字,多用易于受众听觉上理解的双音词,避免产生误解。其次,少用书面语中的关联词,多用语气表达转折、递进等语句关系。再次,避免倒装句。在口语传播中,语流呈顺时状态,书面语中的倒装句不适合用于出镜记者的语言传播。最后,避免谐音和歧义。书面语是“看”的语言,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谐音而产生的歧义,然而,受众是靠听觉系统接受出镜记者的语言传播的,就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2)及时解释受众的信息盲点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涉及内容广泛,经常会出现一些生僻的、专业性强的报道。在类似的报道中,出镜记者不能假定受众是内行人员,可以无障碍的接受报道中涉及的专业词汇。要让人际传播通畅无阻,有一条要遵循的规定就是:尽量少使用行话,除非你的听众就是干这一行的。出镜记者在报道时,如果遇到类似信息点,要及时向观众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加以解释;如果这种生僻的信息点是由被采访者提出,要继续发问,让被采访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从而利于受众接受。

(3)适时使用具体语言和抽象语言

高度抽象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概括语义,令我们的交流变得愈加容易和快捷,运用抽象语言能够满足出镜记者简洁、快速报道新闻的要求;但是,过度依赖高度抽象的语言会让语义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在火灾事件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用“据统计在这次火灾中无死亡人员,3人重度烧伤,16人轻度烧伤,还有多数人员是因为吸入了燃烧中的有毒气体而住院治疗”来报道人员受伤情况,要比“烧伤人员众多”一句更为清晰和准确。所以,出镜记者要把握好抽象的程度,从而降低受众对语义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2、高质量的新闻叙事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手持话筒,面对镜头,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以语言传播为主要载体完成新闻的叙事。在语言传播中,新闻事实清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叙事顺序符合视听习惯是出镜记者利用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叙事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有条理地叙述新闻,就要掌握以下几种叙事方式: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