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民日报图书馆参考阅览室一角,静静地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红木书桌——邓拓用过的书桌。在图书馆,还有一张相似的书桌,则是老总编辑吴冷西用过的书桌。关于前者,刘振祥老前辈曾撰文介绍,我今为文略作补充,将吴冷西的书桌也介绍一下。
邓拓书桌的制作者和制作年代有待考证。此桌长190厘米,宽100厘米,高82厘米,对面两边各有4个抽屉,可两面使用。桌子的木质属红木之列,看起来像是花梨木。桌子台面下抽屉的内衬是樟木的,进入21世纪了,拉开抽屉,一股樟木的清香会扑面而来。
桌面上镶着一大四小的五块大理石,每块上面均有天然山水图画,四角的4块大理石均为36×37.7厘米,天然山形石纹。正中的大理石桌面长宽均为82厘米,底色为白色,也有山形天然石纹,是一块好石板。石板上端有4个篆书字:“钟庐蔚秀”,左旁是一首隶书七绝:“庐岳亭亭皎万重,悬泉百尺挂飞龙。石钟山下江如镜,照得青天绿水中。”此诗大概是仿明代诗人张治的诗:“庐岳亭亭翠万重,悬泉千尺挂飞龙。石钟山下江如镜,映出青山五老峰。”诗左有“汪昱题并刻“字样。查清朝有画家名汪昱,又名汪曼,系江南人士。
如果这桌面字迹确为这位汪昱所题,则可判断为这张桌子为清代家具。而且可能是江南匠人所制。只是刻在桌面的诗有明显的仿作之意,未见高出原诗。不管怎么说,这张桌子的用料和做工都很考究,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下一步,不妨请家具专家来鉴定一下桌子的木质。
推溯起来,邓拓并不是这张书桌的第一位主人。以现在所知,最初使用这张桌子的,是原《华北日报》社社长张明炜(1903—1981)。张是湖北武汉人,早年入上海青年会中学,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北伐战争。1938年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社长,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10月1日复刊的国民党党报《华北日报》社社长,还兼任国民党中宣部平津区特派员。张明炜在北平解放前夕从东单的临时机场乘飞机南逃,后来去了台湾。
《华北日报》旧址在王府井大街西侧,编辑部办公室是一个大四合院,北面是一长排平房,门前有一个很大的藤萝架,平房西侧有一个约有5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间,作为编辑部。其东侧有一间约20多平方米的房间,即是张明炜办公室。人民日报接管后,张明炜办公室被用作《人民日报·北平版》总编辑范长江的办公室,这张桌子就由范长江用来使用。老前辈刘振祥回忆,范长江夫人沈谱当年也住在同一个大院,曾到办公室来找范长江,这张桌子就引起了她的注意。
1949年3月下旬,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从河北平山来到北平,与范长江交接后,范长江前往上海,担任上海文管会副主任兼《解放日报》社社长。于是张磐石使用了总编辑办公室,用上了这张红木桌子。
张磐石于1949年底调离人民日报,到华北局工作,此时又是范长江从上海调回北京,接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于是他回到了原来的办公室,又和原先用过的办公桌相伴了。
1952年6月,范长江调离人民日报。这时,报社正在兴建的南楼快要落成,办公室即将搬家,这张办公桌在原房间空置了几个月。1953年上半年,编辑部从平房搬往大楼,搬迁时把这张办公桌交给了邓拓。当时邓拓办公室是水泥地面,为了美观在水泥地上抹了一层漆,这下子就把地面弄得很滑。为了防止滑倒,总务科买来一块大地毯,把这张桌子放在地毯上。
邓拓走进办公室,看到这样的摆设,连声说:“富丽堂皇,富丽堂皇!”他对古色古香的书桌子十分欣赏,从1953年到1958年底,他一直使用着这张桌子。他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在这张桌子上撰写社论、文章,修改稿件,审定报纸大样,笔走龙蛇,辛勤工作。
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
1957年夏天,吴冷西来接任总编辑。他喜欢古典式书桌,于是总务科就为他到市场上买来了一张硬木古典式书桌。当时市场上这类家具比较多,价格并不贵。
吴冷西书桌也是用优质木材制作的,长200厘米,宽98.5厘米,高81厘米。桌子对边有抽屉,可以两面对坐使用。桌面上有一大两小总共3块大理石桌面,两边两块小桌面为79.3厘米×40.2厘米规格,月白色。中间的大理石面为79.3厘米×80厘米,青灰色。3块石面上有天然纹路。
对这张桌子,吴冷西总编辑很喜爱。邓拓调走后,他并没有将邓拓用的桌子调来,而是继续使用自己的桌子,直到1966年5月31日,整整用了9年。
在此期间,邓拓书桌不知置于何处?
1966年夏天,“文革”爆发,很快掀起了“破四旧”狂潮,沙发、高档办公桌被当作“修正主义的东西”,被纷纷扔到走廊上。这些东西,很快就被房产科的同志收走了。当时主持这件事的是杨旺,他是1949年3月起从原《华北日报》转入人民日报工作的。他认为这些家具都花费很多钱购买,乱扔一气非常可惜,因此及时收集。邓拓和吴冷西用过的书桌,就是在这段时间由杨旺在报社办公大楼走廊里收来,放在地下室库房里的。
当时,报社图书馆的负责人是王德增,和杨旺一样出生于1928年。王德增1951年到报社,1958年后到图书馆工作。“文革”爆发后编辑部大楼很乱,他得知有许多沙发扔到了地下室,1967年的一天,他到那里去看看,打算拉一些可用的到参考室改善条件。
地下室里果然放着不少沙发,王德增挑选了一些。他出身京郊贫农家庭,没有出身负担,没有用上沙发就“变修”的顾虑。在选沙发的时候,他发现有两张桌子桌面朝下放置,上面堆放了旧书一类的杂物。一问,原来是两位总编辑的书桌。他当即向管理员杨旺提出,将这两个书桌拉走,他说:“我可不怕别人说什么。这个地下室很潮,把两张好桌子弄坏了多可惜。”
杨旺支持了王德增,于是邓拓和吴冷西使用的两张书桌就装备了参考阅览室。别人没有注意此事,两张桌子从此就在图书馆安身立命,一直到今天。
邓拓和吴冷西,都是人民日报历史上重要领导人,他们长期使用过的书桌,记录了那个年代的风云和特殊的经历。这两张制作精致的古典式书桌保存到今天颇为不易。如果有一天建立报史陈列,人们不要忘记这两张宝贵的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