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从《鲁豫有约》到《咏乐汇》看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鲁豫有约》到《咏乐汇》看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3】

王佳

2012年12月05日15:1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1、娱乐化和人文关怀

一定意义上,《鲁豫有约》的节目形态符合大众有关谈话节目的想象,在安静的环境中,主持人和嘉宾坐在沙发上,回忆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一定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有些时候能够激起观众的斗志,有时能够煽动观众的情绪,能够让观众抿而一笑、回味无穷、感慨万千。然而,以《咏乐汇》为代表的谈话节目却一改以往谈话节目的形态,它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谈话节目的特点,在节目中融合了表演、竞技、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杂糅性质的“访谈秀”。

在对《鲁豫有约》以及《咏乐汇》两期节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平时对我国谈话节目的关注,笔者认为近年来,谈话节目在内容上的的显著发展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娱乐化和人文关怀。

当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书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以及社会遗产继承功能。随后,赖特补充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尼尔?波兹曼同样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指出人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无疑,当下娱乐泛滥的时代是对前人学者最好的论证。

无论是《咏乐汇》还是《康熙来了》、《超级访问》等,这些节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观众对谈话节目的理解。在节目中,主持人所提的问题也不再是为了满足观众获取信息的目的,而是刻意选择一些能够制造话题,带来娱乐效应的话题。在节目中,通常还会贯穿着表演、PK、主持人逗趣以及场外观众的互动。在整个娱乐氛围中,主持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主持人是整个现场节奏的把握者,主持人通过引起话题营造节目的娱乐氛围。此外,节目中的背景音乐、现场环境、现场观众都可以为节目的娱乐效果起到辅助的作用。

随着当下娱乐化时代的来临,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电视谈话节目的模式与结构要素正发生着不可忽视的转变,而娱乐化元素的添加正是此种转变的体现之一。

我国谈话节目的另一个转变在于谈话类节目的内容更加彰显人文关怀。在《咏乐汇》中加入了大量的互动环节,有嘉宾与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主持人与现场观众、嘉宾与电视观众互动(通过电话连线);《鲁豫有约》也同样结合微博使嘉宾与观众互动。重视观众的参与性是近年来谈话节目的新变化,谈话节目注重调动观众的积极参与,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局限于主持人和嘉宾的双方参与,普通的观众也能够在节目中发声,这是一种回归话语权的体现。另一方面,纵观《鲁豫有约》节目的变化,可以看到在2005年改版之后,《鲁豫有约》在话题选择方面更加的广泛,不再仅仅围绕明星的故事,而是更加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彰显了该节目人文关怀的一面,拓宽了节目的资源。以往的谈话节目嘉宾大多邀请的是明星、艺术家等,而市场上众多的谈话节目又会使很多明星上不同的访谈节目所讲述的内容基本上差不多,导致谈话节目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资源缺乏成为很多谈话节目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鲁豫有约》题材的放宽一方面解放了自身,同时体现出对当下百姓的观照。

民本思想、人文关怀思想是当下所弘扬的,在电视节目中如何回归公众的话语权,如何使普通人能够在媒体中发声,这是当下媒体发展的趋势。不仅仅是像《鲁豫有约》这样的谈话类节目,电视新闻类的民生新闻的发展,公民新闻的提法等都是媒体人文关怀的体现,谈话节目中人文关怀的彰显是顺应了当下的社会背景环境。

2、娱乐与人文关怀二者之间的博弈

探讨我国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本文只从内容上指出了两个方面显著的变化。当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以往的谈话节目相比,当下的谈话节目在播出形式和制作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谈话节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深度类访谈节目,如《面对面》、《对话》等;情感类访谈节目,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娱乐类访谈节目,如《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电视节目的诞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电视的娱乐功能在当下被扩大化,不仅仅是谈话节目,即使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娱乐也成为重要的手段,更不用说真人秀节目了。在笔者看来,娱乐是电视媒介的功能,在谈话节目中很好地嫁接娱乐和其他元素能够使节目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过度的娱乐只会降低节目的品质。

笔者认为,当下娱乐类的谈话节目的发展势头迅猛向上,但是长久的以这种样态主导中国电视节目只会培养一群不懂得思考,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大众。在新时期,谈话类节目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以高品质的节目来影响受众。当然,电视观众需要类似于《咏乐汇》这样的谈话节目,同时也需要《鲁豫有约》和《面对面》这样的节目,它们满足于观众不同的需求。但是电视谈话节目不能一味的迎合观众而丢失自身的风格,更多些人文关怀,多观照当下现实。

四、小结

本文仅从两篇个案分析比较中探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是欠缺的,笔者也只能说出其中变化的一二,只是略微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在笔者看来,谈话节目作为一种节目形态,它的发展是适应时代的产物,它能够体现时代的烙印。但是,电视媒体同样扮演了舆论导向的角色,既然媒体有强大的功能,那么,谈话节目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娱乐效果,必须要兼顾品质,更多些人文关怀,更能够体现当下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注释:

1.吕老师上课有关谈话节目的讲义

2.郑亚鹏.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研究[J].新闻世界,2012,01

3.朱羽君 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二[J].现代传播,2001,02

4.(http://ent.cntv.cn/enttv/yonglehui/videopage/index.shtml)

参考文献:

1.杨子云.从脱口秀到访谈秀——浅议访谈节目发展新趋向[J].当代电视,2011,02

2.寇晓洁.从《咏乐汇》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娱乐化元素[J].大众文艺,2012,01

3.梁杰.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2007,09

4.陈扬.浅析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脉络[J].新闻爱好者,2010,02

5.郑亚鹏.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研究[J].新闻世界,2012,01

6.杨卫华.电视谈话节目的安身立命之策——以《鲁豫有约》为例[J].青年记者,2007,05

7.后数字化时代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形态拓展研究——以《鲁豫有约》为例[J].视听界,2008,05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