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信息时代下的舆论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信息时代下的舆论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2】

黄昭华

2012年12月05日16:5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大众媒介与舆论的互动关系愈见紧密

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大众媒介能够对舆论影响到什么程度,一是舆论能够对大众媒介制约到什么程度。

就大众媒介与舆论的影响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大众媒介的发展使舆论形成成为可能。在大众媒介还没有发展起来且形式比较单一的时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只会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造成的影响很有局限。当大众媒介迅速地发展,报纸、电视、网络的出现大大加速了打破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得远在天边的重大新闻或者个人无法经历的变动似乎就近在眼前。人们不停地接受着外界传来的信息,不断认同着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言论。

二是大众媒介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会主观制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大众媒介的这一功能就为一些利用大众传媒来引导大众舆论的利益团体提供了便利。例如党政机关利用大众媒介来向公众反复“灌输”自己的政策方针,这样形成的全民一片“学习某某精神”的舆论热潮,多少带有一些虚伪的成分。

在舆论对大众媒介的制约这一问题上,舆论和大众媒介之间有一个“过滤器”。“在媒介的影响力到达现实舆论(或者公众)的途中,存在着一个缓冲体,阻挡、分散、曲解、消融着媒介发出的信息,或减缓着信息的传播速度。”[1]的确,当信息到达大众的时候,他们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行动的权利,并在“选择”的过程中对事实进行加工和编译。

大众媒介是舆论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因而舆论也有通过大众媒介来影响更高层决策的可能。一直争论不休的“媒介审判”问题,即大众媒介的意见表达与司法独立性发生冲突的问题。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时代下,媒介更多地被服务于大众的舆论表达,那么,“舆论审判”的情况会不会成为“媒介审判”之后的另一道难题呢?

在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中,媒体与舆论的互动配合足以把总统逼迫辞职。在尼克松“水门事件”的紧要关头,《华盛顿邮报》展开对尼克松减税问题的调查报道,紧接着是《华尔街日报》对尼克松的副总统阿格钮受贿以及偷漏收入税进行了报道。媒体的调查立刻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响。“政府的丑闻一旦被曝光,往往会激起全国的强烈反响,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陷入困境,重则身败名裂。正因为如此,媒体往往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或‘民主的看门狗’。”[2]

在这一典型事件中,媒体与舆论的双向互动构成了对政府职员的双重监督。当然,这与美国民众个人对民主公开和个人利益的追求有关。“美国民众所关注的,是一个健康的政府运作机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与他们的基本利益息息相关的利益所在。任何一个政府官员,如果违背了与公众的契约,大家会尽一切努力使他离任,以维持这个政府运作机构的正常状态。”[3]正因为有这样具有“保护欲”的民众,才形成了民间舆论力量对总统以及政府机构的又一层监督。

大众媒介与舆论的互动关系在当下渐现紧密:大众媒介是舆论的传播途径,而舆论能通过大众媒介“发声”甚至进行议程设置。

四、总结:理智对待和分析舆论

信息时代下,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产生了新的特点。在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与舆论打交道。需要注意的是,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舆论,舆论的真实性有多大。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传播扩散——造成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链条形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考虑的。因而在对待舆论时,要正确地估量各个具体的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专业学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