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困顿之境:电视民生新闻路在何方?【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困顿之境:电视民生新闻路在何方?【2】

——2011年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

吴盈  

2012年12月05日16:5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对创作手法的研究

佳木斯大学的刘晶瑜通过对大量文本的分析,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文本特点给予了几点总结:一是平民的视角,说说老百姓身边的事。二是独特的新闻构架,电视民生新闻与资讯相结合,新闻资讯化、资讯新闻化;新闻与情节相结合,“故事情节的比例被大大增加,同时在情节的描述中也会突出故事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等因素,用小说家的思维来对新闻文本进行构思”;[3]新闻与民俗相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市井人物、历史遗迹、方言俚语等共时性地萦绕在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之中”。[4]三是亲切的说话方式,以日常“说”的方式取代“播”的方式。另外,山西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的电视人都在文章中指出故事化叙事的优与弊。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策划,有业界人士指出,“民生新闻应逐步打造为一个公共平台,不仅可以让普通市民为策划提供大量的新闻素材,还可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更近一步了解到老百姓生活的困难和遭遇,并与有关部门一起,解决他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把民生新闻打造成‘人民卫士’”。[5]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千姿百态,业务执行手段数不胜数。在对2011年的论文整理中,我们能发现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的弊病,有不少学者或业内人士撰笔提出规避问题之路,但总感觉力道不够,隔靴搔痒,千篇一律。此外,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经营策略研究,笔者只是零星见到一些“传播策略”的提及,鲜见文章专门研究,此为一缺失。

三、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和前景分析

2006年,2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组成了全国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协作体(以下简称协作体)。据了解,在“一省一台”的原则下,协作体28家成员台拥有民生新闻节目约80个。如此,国内各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节目总数量可想而知,然而其节目的质量却良莠不齐。电视民生新闻走过十年,繁华之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探究

笔者搜集电视民生新闻问题及前景相关论文61篇,查阅发现,2011年学界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问题的研究大体一致,即碎片化、迷失化、平庸化、低俗化、包办化、冷漠化、娱乐化、同质化、城市化和功利化。

山东菏泽电视台的张桂林在文章中直言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泛滥,导致记者和观众对此类新闻的兴趣和新鲜感逐渐消失甚至更甚。他总结了几点电视民生新闻的误区:一是题材琐碎拉杂,局限事件表面,难以深入,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报道手段平庸乏术,低俗化倾向日益显现。三是报道身边琐事有余,新闻导向不足。《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上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也稍作分析,“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提高收视率,使得民生新闻节目更偏重于娱乐化的倾向。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戏说”的成分、滥用娱乐元素的意味”。[6]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前景探析

山东菏泽电视台的张桂林指出要解决电视民生新闻的难题,首当其中是厘清概念,重新准确理解民生和民生新闻。吉林师范大学的陈莹给读者提供了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深刻认识,“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从表面上代表了一类新闻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受众为本”。[7]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新闻宣传中心的孙啸武则这样理解电视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点,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8]“它以一种独立且具有特色的选取新闻的角度,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态度,表现了一种新闻的立场”。[9]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下一步该向何处发展,大体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大民生”方向。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总监张建红提出电视民生定位的突破与升华在于践行“大民生”,“大民生主张以更广阔的视域、更人文的视角、更宏观的高度、更多样的形态,关注并展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10]“大民生”不仅包括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以及提供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的“小民生”,更包括对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等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解读和诠释。

一种是“公共新闻”方向。兰州大学的熊晓艳认为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的本质相通,“民生新闻平民化的思考方式是关注、回归新闻公共性的一种体现,关注民生、了解百姓所重视的话题和欲求,能为公告新闻寻找合适的选题”。[11]湘潭大学的李明则从公共理论的渗入、公共题材的选取、新闻策划及深度挖掘和媒体教化引导四个方面试着提出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融合之道,“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融合,就是希望通过社会、媒介、受众三方合力作用,增长新闻的公共性、降低民生色彩,从而既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跨越式发展,又为公共新闻扎根中国获取土壤,从而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创造出较大的发展空间”。[12]

无论是“大民生”方向还是“公共新闻”方向,学界和业界就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发展的具体举措探究大体一致,主要是:一坚持“内容为王”,提升民生新闻本质。沈阳广播电视台的王丽娜还提出民生新闻内容向时政、财经、社会等领域延伸。二是以民为本,拓展民生新闻内涵。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的唐春雷在文章中强调,要“正确认识‘以民为本’中‘民’的含义,中国有8亿农民,关注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拓展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报道”。[13]三是时效为先,坚持直播常态化。针对直播,湖南电视台的谢卫提醒要适当控制新闻直播。当前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大量使用SNG,连一些毫无意义的时间也频繁使用,使得直播过于泛滥。他指出“直播必须比录像更具冲击力或更值得期待的新闻事件才能使用”。[14]四是加强互动,扩大节目影响力。这不仅是指与观众的互动,同时还包括与新媒体的互动,以期形成民生新闻整合传播效果。五是本土为根,获取观众认同感。浙江象山广播电视台的金旭东对这一点做了延伸,他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地域视角要适时放开,有时候可以尝试“全国化”,“在开放式的思维中,所有本土之外的新闻元素仍然与本土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保持紧密的链接,本地域之外的信息、观点、事件与本土的内容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两者之间互为呼应”。 [15]

蛹化成蝶的路程是艰辛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遭遇瓶颈,学界业界都在急切地寻找出路,然路在何方?2011年交出的答案似乎是人云亦云。研究论文大同小异,鲜有让人豁然开朗的佳作出现。研究命题是电视民生新闻,然绝大多数研究者似乎抛开了“电视”这个媒体而空谈民生新闻,假若偷梁换柱,把电视换成广播抑或报纸,论文似乎内容照样适合。电视是实践的媒体,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若研究者能多些最新最快最真的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个案研究,效果或许会大不一样。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