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困顿之境:电视民生新闻路在何方?--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困顿之境:电视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2011年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

吴盈  

2012年12月05日16:5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十年,十年里业界和学界就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选取2011年国内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的相关论文做内容分析,发现2011年国内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内容大部分是是来自于业界的反思和建议,论文数量乐观,但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空间仍留有很大余地。

关键字:电视民生新闻 研究综述

引言

2002年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崛起的拐点,自《南京零距离》之后,民生新闻节目在国内电视台遍地开花。众多电视台选择用“民生”来定位自己,却因为对民生的理解过于偏狭或者错位,导致节目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鸡零狗碎”的民生新闻甚至面临着“被边缘”的危险。由此,民生新闻该往何处去?学界业界的探讨一直在继续,本文作者翻阅了近几年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论文,选取2011年的研究论文为样本,试图通过梳理前辈们的研究从而找出一些突围之道。

本文以2011年为研究年限,在中国期刊网上以题名搜索的方式,搜得电视民生新闻相关论文10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0篇,优秀硕士论文2篇。这些论文有来自学者专家的理性分析、定量讨论,也有业界从业者的经验总结分析,据笔者统计,102篇文章里,73篇来自业界,占总数71.6%。文章里有针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进行的个案分析(比如太原电视台、辽宁台都市频道《新北方》栏目、厦门电视台《特区新闻广场》栏目等等),但绝大部分是从宏观层次就民生新闻的缘起、概念、出路进行的思索,数量约占82.4%。文章中有从新闻学、传播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有从语言学、叙事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所进行的探讨。

在笔者搜集的102篇论文中,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背景分析、业务研究、问题和前景分析以及电视民生新闻的作用四个方面。笔者整理发现,四个方面的研究比重存在较大的差距,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和前景分析的论文数量最多,比重过半。如下图所示:图1:

一、 电视民生新闻的背景分析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1993年《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而让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大红大紫的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开播的《南京零距离》。再到2011年,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繁荣消退。前后两个十年,电视民生新闻由衰而盛又由盛而衰,期间背景原因错综复杂。

2011年,学界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兴起背景的研究或简单提及或成文论述,但总体上观点一致,即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使然。在所得的5篇论文中,湖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涵宇引入经济学里的“PEST模型”【 P(political)、E(economic)、S(social)、T(technological)】,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背景做了详细论述。

他提出,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PEST模型”变量一之“Political”首先是来自相关方针政策的护航,比如“三贴近”思想、“以人为本”以及“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等思想方针的提出实施。其次是国内日渐形成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宏观环境。最后是电视民生新闻本身,由于其关注点很少涉及到重大政治性话题,所以为其披上了规避政治风险的外衣。“PEST模型”变量二之“Economic”首先提及城市化进程给电视民生新闻提供巨大受众群的同时也为新闻素材供给提供保障。另外,经济体制改革,电视对广告的依赖与日俱增,生存使得媒体坚定地把电视民生新闻做到底。“PEST模型”变量三之“Social”焦点在于电视民生新闻“亲民”的形象使得大众找到一个情愫共鸣的出口。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关注时下热点,“给予老百姓充分的表达权和信息知晓权,毫不掩饰社会各种矛盾,人们感觉到了屏幕中出现的很多“我”,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与体会,语言生动幽默、形式活泼多样”,[1]自然对电视民生新闻倍加关注。“PEST模型”变量四之“Technological”主要提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给电视民生新闻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发展上的可能性。

王涵宇专门论述了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这足以让我们厘清电视民生新闻过去十年繁盛至极的原因,但是十年足以沧海桑田,现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又是在怎样的背景里存活?关于王涵宇提及的“PEST模型”之四要素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电视民生新闻当前境况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如此类疑问重重。笔者认为,在民生新闻繁华消退,诸弊缠身的当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一步是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现实背景做分析,找出今昔的变化点,对症下药。然而,在2011年的研究论文中,笔者尚未发现此类文章,仅有的几篇还只是遥谈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为此,深为遗憾。

二、 电视民生新闻业务探究

新世纪伊始,电视民生新闻凭借平民视角、故事化叙事、“说新闻”等创作手法在国内电视界所向披靡,赢得一次又一次收视神话。时至今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仍是多数地面电视频道经营收入的主力军,也是频道进行地面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电视民生新闻的分量对电视台之重可见一斑,但纵观其十年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的业务手段并没有多少变化,有不进反退之感。

笔者查阅2011年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论文,其中有关业务研究的占31篇,占总数1/3。内容涵盖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从业人员(主笔、记者、编辑、爆料人等)、节目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编排方式、情感运用、选题选材、策划执行等)等方面的研究。

(一)对从业人员的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的赵红勋在文章中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出镜记者都逐一进行了业务规范,他指出文字记者练“笔”,摄像记者练“技术”,出镜记者练“口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姜彩杰、熊玉娟道出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十年中,记者的角色衍生出变化:一是“报道型”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报道者”,其次是“帮忙类”中的“参与者”,再是“调解类”中的“参与者”。三种记者角色彰显三种不同的节目定位,但问题同一而是。一则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形,一要有记者采访,二少不了编辑的助力。吉林电视台的顾芳在文章中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素质做了几条总结:一注重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三做好编排工作;四提高后期编辑技术能力;五要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字能力。奉华广播电视台的邢良军、邢燕君则引入心理学的“移情”观念,认为电视民生新闻需要“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移情’,去体会采访对象的真实情感,也让采访对象体会到记者对自己的关心和理解是双方情感得到交流”。[2]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