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分析【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分析【2】

——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例

周乾宪

2012年12月05日17:0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网络舆情生成机制

“武汉水污染事件”网络舆情生成大致经历了微博爆料、新闻报道跟进、微博大规模讨论、意见领袖发言、问责风暴,相关部门回应、再到环保议题的讨论及网络动员几个步骤。分析事件网络舆情推动因素及相互关系后得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如图1:

首先,该图体现了新闻报道与网民讨论呈现交互影响的特点。将新闻报道比作蘑菇伞盖部分,微博信息比作蘑菇在地下的部分。新闻报道萃取微博所发表的意见,作为新闻素材。同时,新闻报道在微博上被网民大量评论、转发,使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最终累积成为能量庞大的整体网络舆论。

图1中,竖状椭圆代表传播内容的聚合力演变,由快速分散到逐步聚合,即公众讨论武汉水污染事件信息内容涉及多维度的传播内容,包括事实本身对市民的影响、网民对多个责任方的问责等,最后聚合于共同倡导环境保护议题。横状椭圆代表传播致效的影响力,即公众对武汉水污染事件认知程度和达成一致舆论的可能性。总体上经历了事实争鸣、问责争鸣、议题争鸣的三个阶段:

事实争鸣主要指2月29日舆情发酵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武汉水污染相关新闻报道、论坛帖子、原创微博开始出现,其传播效果的影响力较小,处于横状椭圆最小处。舆论尚处于生成阶段,舆情焦点仍主要停留在事实的普及,较为单一,处于竖状椭圆的最小处。内容多来源于微博爆料,图中椭圆下部分的触角代表微博信息。

问责争鸣主要指3月1日至3月2日的舆情高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基础事件信息的传播让公众和意见领袖有了“谈资”,纷纷加入微博讨论,新闻报道出现井喷式增长,从地方报纸到央媒均有覆盖,网络社区、论坛、SNS社交网站相关话题快速升温。横向椭圆扩大,传播效果影响力大幅增加。同时,竖向椭圆到达中心半径最大处,涉及对多个相关部门的问责,传播内容呈现分散化、大规模的特征。同时,政府部门利用媒体新闻报道、官方网站和政务微博发布对事件的处理、问责。如3月1日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官方网站首次回应,称白沙洲水厂供水异味已消除,水质符合国家标准。3月2日,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表示歉意并承担赔偿。

这一阶段中,意见领袖微博的内容多为原创,在各自专业领域对事件进行了较为专业的解读,引领问责风暴。环境、水利等方面的专业型意见领袖发声,如@蓝伟光博士:“为了掩盖一个错误,会制造一个更大的错误,比如一旦发现原水污染物增加,马上加大氯投放,却没考虑会产生致癌的消毒副产物。”除此之外,综合型意见领袖对事件进行梳理,长微博和附链接开始流行,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的形态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蛮子文摘#热点聚焦#武汉水污染事件汇编,获得上千次转发。

议题争鸣主要指3月3日以后的舆情持续阶段。此阶段的报道及微博发言多从环保问题来重新审视事件,已经不仅仅限于对事件的讨论。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关键词,运用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CM6软件搜索,发现事件与如下议题紧密相联:自来水、水质、镇江、柳州、末日、净水、安全、检测、部门、两会等。此阶段网络评论内容趋同,竖向椭圆由大变小,传播内容由分散变聚合,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网络动员多发生在此阶段。比如,3月22日新浪微博网友:“今天是第20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2012年龙江镉污染、镇江苯污染、广州巴河镍污染、武汉自来水异味等等问题频发,中国饮水安全屡次面临水污染的严峻挑战。关心水污染问题,转微博,你我共同参与!”由于环保议题的普遍性,参与讨论的微博用户已经不仅仅限于武汉地区,横向椭圆继续扩大,传播影响力达到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争鸣、问责争鸣、议题争鸣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有着明确的时间分界点,在从前一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时,会呈现两阶段特征并存的传播现象。如2月29日,事实争鸣阶段的微博文已经涉及第二阶段的问责部分,代表了今后事件的舆论走向。如“我们都不敢喝水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检查出问题,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获得691次转发,76次评论。3月3日以后的博文中,网民对相关部门的问责风暴仍然持续,反复激荡,与议题争鸣共同存在。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