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公益组织利用社群媒体进行公益传播策略研究【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公益组织利用社群媒体进行公益传播策略研究【2】

——基于13家全国公益基金会新浪微博主页的内容分析

周乾宪

2012年12月05日17:0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公益组织运用社群媒体互动沟通方式分析

互动沟通策略观察的是组织运用微博与公众互动,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方式。公众若对于组织所张贴的信息感到认同,会使用转发的方式,将个人喜欢或认为有用的信息分享给自己在微博上的亲朋好友,此分享行为使得组织欲传递的信息能见度增大。另外,公众亦可透过主动对组织发文的回应或留言,来与组织进行互动,使组织能了解公众的意见与想法,并实时做出回应。

在13家组织微博中,仅有15.4%的组织提供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公众无法与管理者、成员直接联系。在所选取的观察期间内,公益组织的原创微博发文总量以100-200条数为最多,占53.8%;其次则为200-800条(38.5%)以及800-1500条(15.4%)。另外,仅有15.4%的组织有举办网络或实体的活动号召,公告栏显示活动日期、时间等相关信息不足,不便公众查询与参与。

在组织留言回复方面,可发现大部分的公益组织微博皆有设置留言板功能,占69.2%,但仅有30.8%的组织有管理员长期对公众留言进行回复。在开设留言板的组织中,有66.6%的组织留言板形同虚设,留言数和回复数皆小于50条,甚至只有数条,与上万的粉丝量不符,凸显了公益组织忽视与公众通过留言板沟通的问题。另外,在转发条数方面,共有92.3%的组织(12家)的原创微博平均被转发量小于10条,8%(1家)平均大于10条。

(四)公益组织运用社群媒体呈现议题方式分析

关于公益组织微博议题的呈现,在全部微博中(包含组织转发的微博),显示文字与图片为议题探讨信息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影音方式较少。链接呈现的部分,多以新闻链接的方式来增加议题相关信息的深度,或链接到组织官方网站、博客中,针对议题专门探讨。另一方面,也会附加影音链接来吸引公众对于议题的注意。公益组织在转发微博时一般会用文字叙述转发理由,对议题的观点陈述比较清楚,有倾向性。随机抽取组织转发的300条微博进行分析,发现,议题主要集中在各自领域的公益项目、动员活动、公益现象、公益政策等,倡导向弱势群体捐助捐款的微博被公益组织转发的频率也很高。

但在13家公益组织原创微博中,几乎没有组织主动发起议题与公众进行讨论。而根据Waters 等人(2009)的研究发现,美国的公益组织最常使用讨论区发起议题探讨,少提供多媒体档案、新闻稿或是活动的摘要简述。微博现已成为国内承载网络舆论的平台,诸多影响重大的网络公共事件的讨论在微博愈演愈烈,但在公益组织的微博中,却没有利用这样的平台发起公益议题探讨,提升公众对公益的重视程度。

三、研究发现与建议

(一) 公益组织多能呈现组织基本信息,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辨识与了解

公益组织借由微博个人资料详细说明组织成立背景、目标与任务、联络方式、其他官方平台的链接等,让公众轻易的从微博平台上了解组织的运作背景,让组织达到公开与透明化,培养公众关系。能提供越完整的组织相关信息给公众、组织透明度越高。

13家粉丝规模上万的全国性基金会组织在形象建立策略上无显著的差异,大部分的公益组织在其微博主页面皆能呈现基本的信息,即便有不足的信息,组织亦多提供官网、博客链接,供公众快速链接到组织其他官方平台进行了解。另外,无论是透过组织 logo图片或是照片、影音介绍等方式,公益组织使公众能在第一时间透过专页所呈现的组织识别来辨认组织。

(二) 原创微博类型以信息分享为主,呈现方式以文字和图片为主

公益组织采用发原创微博帖、转发相关公益信息微博文等方法来向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粉丝亦可主动转发、收藏、评论感兴趣的信息,留言板则能让组织和公众进行交流讨论。另外,公益组织微博主页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视觉呈现方式,影音的视觉呈现较少。

信息内容的呈现越丰富,越方便公众快速取得欲进一步了解的组织信息。微博是属于比较轻松、生活化的媒体平台,因此发布的信息如以较口语化的方式来与公众分享,或是提出日常生活的问候、小趣闻,更加能与粉丝拉近距离,建立如朋友般的关系。同时,多利用影音功能,让公众对组织有具象、感官的认识,也可以拉近组织与公众的距离。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