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多元化时代主流媒体的把握【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话语权多元化时代主流媒体的把握【2】

刘鹏飞 邱海理

2012年12月06日14:3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主流媒体要在新闻功能上达成职业共识

在中国,主流媒体既是 “社会公器”,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这个大前提下,以人性的温度、专业性的角度、建设性的尺度和负责性的态度,去涵养公众理性、化解社会矛盾、激发公民责任、引领社会文化、推动文明进步。

做好社会情绪的“稳压器”。构建和谐社会除了经济、政治、军事的要件以外,总是以文化思想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为前提的。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影响力量,主流媒体必须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引领并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批判性,更要显示建设性;既要直面利益纠葛和阶层分化,更要引导理性化的对话、化解情绪化的对抗;既要大张旗鼓地维权,更要有意识地维稳,自觉做社会情绪的“稳压器”,而不是社会伤痕的“撕裂者”。

奠定“建设性”的新闻总基调。“稳中求进”是中国当前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新闻工作也应该有自己的总基调,那就是树立“建设性”的新闻思维。所谓建设性新闻思维,就是媒体在新闻素材、报道角度、社会立场、感情倾向乃至于语言色彩的选择上,要以是否有助于正本清源、统一思想、解决问题、推动实践为行为标尺。

建设性的前提是理性,就是要求媒体在心态上保持积极,在整体上把握细节,在趋势上把控方向。对待舆情关切而有所保留,开展批评尖锐而有所克制。既要从执政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又要真实反映老百姓的利益诉求,以理性平和的主流声音,打通两个场域的话语沟通渠道。

关切民生重大问题。在协调社会各方利益的同时,严重关切公众的核心诉求,是主流媒体责之攸归,也是生存法则。

有矛盾才有关注,有关注才有影响,有影响才有话语权。2011年《人民日报》的评论以人性的温度、观点的深度、时评的速度,关注冲突中的公民权利,关切变革中的个体命运,捍卫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诸如《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打破房价“屡调屡涨”怪圈》、《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责任》等一系列文章,理性剖析社会思潮,正视国计民生的难点痛点,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要有大国思维和手段。面对复杂的全球舆论环境,中国主流媒体要有大国思维,在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形象的问题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2012年初,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王牌节目《美国生活》播出了某大陆台资企业所谓“血汗工厂”内幕,不实内容有工人中毒、童工关节变形等。《纽约时报》、美联社、MSNBC、HBO等知名媒体也跟进报道推波助澜,并波及到了国内。遗憾的是,国内主流媒体既缺乏新闻论战意识,又缺乏主动作为。

正视网络舆论的积极力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3.62亿,使用率74.7%。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指出:在中国13年来210起重大舆论事件处理中,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2011年尤为明显。可以说,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虽然其中有不少消极因素。如何借助网络实现更有效的舆论引导是主流媒体的当务之急。

首先,不能简单的意识形态化处理。网络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维视角和海量资讯,使我们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把握社会脉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是自欺欺人;唯我独尊、固步自封那是自我放逐;自说自话、堵塞言路那是“伪主流化”。只有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打造出有中国特色、有时代气魄的当代中国的主流媒体。

其次,主流媒体要发挥好内容优势,大力推出网络(包括移动网络)新媒体业务,比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报、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以及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当好网络等新媒体的内容提供者,引导网络等新媒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