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的美学特质【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论新闻的美学特质【3】

王 慧

2012年12月06日14:44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二是表现在内在形式的意蕴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感人肺腑,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例如: [6]

劝君莫打三春鸟 子在巢上盼母归

鞍山放飞被偷猎的小鸟

新闻记者采用古诗词式的押韵写作手法来拟新闻标题,诗情画意,借古诗词的意蕴之美以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导语:提炼之美。导语是消息中有一定独立性和统领性的开头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核心要点),充分揭示新闻价值,同时唤起读者的注意。它被称为“记者杰作的橱窗”。简言之,就是简洁、定基调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因此它首要的审美特征就是提炼之美,用最简洁的语言包含最丰富的审美信息量传递给受众,达到一种“言简意丰”的美学效果。

主体:丰实之美。新闻主体是新闻作品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导语起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即对新闻事实的细节部分和背景部分做进一步的解释与扩充,使受众对新闻事实和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因此,新闻主体在美学上则具有丰实之美,让受众获得一种具体形象的审美感受。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样,美就“对于我们变成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7]

背景:陪衬之美。背景,原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指“画面所描写的主体以外余留下的空间部分。它是画面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处理得好,能使主体更为突出,主题更为明晰。”[8]而新闻写作中的背景,就是陪衬新闻主体的材料。还有人把新闻背景与主体事实的关系称作“绿叶与红花”的关系。“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新闻背景材料既然是“绿叶”,那么它始终处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从属地位,永远不能充当主角,一旦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引用新闻背景的效用。因此,背景在美学表现上,有一种陪衬之美。

新闻的内在美学特质

新闻的美学特质既包括了形式美学,更包含内在的美学。一切形式美其实都是为内容美所服务的。而新闻的内在美学特质表现在新闻传播中的真善美统一体当中。

真:坚持真实性原则——美之基石。新闻的“真”是客观真实,事实之真。陆定一曾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9]而在美学当中,真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指作为美的基础的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人作为从大自然中升华出来的骄子,他“靠自然界生活”[10]。也就是说,客观真实是美学的基本,是基石。其次,真理和情感是美的灵魂之真。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与美学中的真都是以客观真实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新闻传播整个过程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审美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本价值、理由和意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新闻失去了真实,新闻将不成为新闻,失去了传播的意义,更失去了新闻美学的品性,失去了美之根本,从而也失去了人民对媒介的信任,失去了媒介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善:遵守社会伦理道德与新闻职业操守——美之准则。“美”包括“真”,还包括“善”;“善”体现了“美”的社会性。“善”是一种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 [11]。从本质而言,美的“善”性品质是一种无功利的超功利,一种精神性的功利性而非实体性、实际的功利性。前者是无用,后者为有用。但前者是大用,后者却是小用。美正是生成于这种无用与有用、大用与小用的辩证关联和张力之中。所以一旦被用于实处,比如服务于资本或权力,美的伦理品格就会受到伤害,其自律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乃至其合法性根基遭到质疑和颠覆[12]。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