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历史经验【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

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历史经验【2】

——以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为例

孙宝国

2012年12月28日15:13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三、精品意识

农村题材电视剧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遵循艺术规律,深入农村生活挖掘创作素材,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在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审美结合点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凸显地方特色,努力创作一批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品质优良,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方艺术,一方艺术又哺育了一代人民。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精品意识,主要表现在作品既承载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宏大主题的具体形式,又基本做到了与符合大众文化审美趣味这一现实诉求无缝嫁接。具体表现在努力寻找以下三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

一是从自然环境方面探索最佳结合点。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所选取的拍摄外景地,大都是极富东北区域特色的著名景点和景观,如《圣水湖畔》选的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查干湖旅游度假区、《静静的白桦林》选的是吉林省桦甸市境内的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永远的田野》和《我的土地我的家》选的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内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二是从文化习俗方面探索最佳结合点。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融合了大量的东北民间戏曲、音乐、绝活,如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以及蒙古族歌舞表演、满蒙风格的配乐等,都将东北文化巧妙地与剧情结合起来,让观众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对东北的戏曲文化、音乐文化、饮食文化、礼俗文化等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以期达到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弘扬东北文化的目的。

三是从语言风格方面探索最佳结合点。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表现语言大体上是喜剧风格的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一大特色,东北方言生动,形象,火爆,朴实,俏皮,极具亲和力,这使得东北方言突破了东北区域的限制,成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走向全国的敲门砖。

总之,一定要把树立精品意识、提高作品质量作为提高农村题材电视剧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务,把更多精力和资源聚集到创作上,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潜心创作作品,杜绝粗制滥造,坚持精益求精,实现全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四、市场意识

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要在用好政策资金投入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投融资机制,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本,发掘全国特别是本区域的精神文化资源,实施内联、外拓战略,积极搭建合资、合作平台,实现全国和本区域创作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

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就较早地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出一整套比较有效的多元化创作模式。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市电视台、四平电视台等单位的电视剧创作都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公司化之路。在电视剧创作机制上,吉林省很早就实行了制片人制,把电视剧创作的责权利加以区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成熟的电视剧制片人队伍,在推动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走向全国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电视剧创作主体上,除了电视台发挥骨干作用外,吉林省一些民营文化公司也成为生力军,如《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等“田野三部曲”就得益于吉林省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的成功运作,《圣水湖畔》则是由松原庆魁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的。

在电视剧资源整合上,吉林省在引进资金、联合拍摄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通过个人投资、个人贷款、企业投资、合资合作等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农村题材电视剧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譬如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合资合作,扩大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影响,同时促进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再投入和再生产。在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电视剧亏本的情况下,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多数赢利,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题材电视剧要走向人民群众,服务人群众,必然要通过市场这个桥梁,必须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要高度重视创作与市场的结合,努力统筹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导向要求与利益指标、群众口碑与市场份额的辩证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是农村题材电视剧鉴赏和消费的主体,是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而实践也一再证明,凡是反映人民群众愿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评价标准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总会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实现经济创收的目标。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