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只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电视剧市场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牢固树立了五种意识。下面以创造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现象的吉林省为例,试加阐释:
一、主旋律意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创作出更好更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已成为全国电视剧创作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譬如加大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力度等。由于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是依托政策导向进而占领市场份额的,这就决定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与生俱来的主旋律特色。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即使是采用市场运作的个人或者企业投资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应在内容上高扬主旋律,从而获得在中央电视台和其他主流电视媒体播出的优先权。
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与吉林省在组织引导方面多年来一直坚持高位引领,采取有力措施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密不可分的: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新世纪以来,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纲要》《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2009年9月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又进一步制定了《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对包括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在注册登记、财政税收、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加大奖励力度。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实施意见》,组织起草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吉林省连续举办了十届全省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评奖活动,都对优秀电视剧给予表彰奖励。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电视剧人才,给奖励、给荣誉。如吉林省著名编剧冯延飞获得了从国家到省里所能给予文化工作者的诸多荣誉,吉林省有关部门还颁发给他“技术革新能手”的光荣称号。
二、“三贴近”意识
农村题材电视剧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以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基点,着力表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现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新型人际关系。要从农村中发生的家长里短等一件件平凡而典型的小事入手,经过编剧、导演的巧妙编织和演员的生动诠释,从而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全国特别是本区域广大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政策,艰苦奋斗,发展农村经济,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时代主题。
吉林省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能根植东北黑土地,特别注意突出东北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以更好地贴近东北农村实际、贴近东北农村生活、贴近东北农村群众。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取向的“三贴近”。譬如,为了写好主人公徐大地,《希望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几个月扎在吉林市的乡镇村屯,与数位乡镇长喝酒聊天拉家常,因此,徐大地的原型虽然是吉林省吉林市搜登站镇党委书记刘保忠,实际上却是乡镇党委书记形象之集大成者。这种选题取向,使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这朵荧屏之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题材选择的“三贴近”。譬如,《希望的田野》反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圣水湖畔》把科技兴农的新观念形象生动地诠释给观众,《美丽的田野》讲述一个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都市外乡人》描写了农村知识分子进城打工创业的历程,《静静的白桦林》关注的是农村的大病统筹和医疗改革,等等。
三是人物塑造的“三贴近”。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很多农民的形象与过去文艺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都是新型农民,他们追求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是一批鲜活生动的新形象。徐大地、田野、马莲、杨叶青、乔楠……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从里到外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