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3年·第1期

浅谈《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

李楠

2013年01月10日16:4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诸多的人物,人物的行动必然会受到其心理变化的影响,而人物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金陵十三钗》中不同人物或人物群的心理变化的分析,阐述《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

关键词:精神分析;叙事动力;《金陵十三钗》

精神分析流派起源于弗洛伊德对于梦境的各种分析。他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我与潜意识相连接,呈现出对各种本能的诉求,比如生存、性欲等。自我与意识相连,其是个体受到所在环境中各种伦理道德和秩序的支配。而超我是本能的一种反向映射,也就是说,当本能不能被压抑或者抵抗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向呈现。同时,这三者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动态转化性。本我也就是潜意识往往是被压抑的,但是经过一定媒介的触发,会变为自我中的一部分,或者形成超我的一种理想境界[1]。而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在故事叙事中往往能够形成一种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可以使故事峰回路转,从一个死胡同走出来,最终达到一种人性的升华。这一点我将以《金陵十三钗》中两个不同的群体或个人的心理转化为例具体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影片,筹备时间长达4年之久,于2011年底上映的,投资超过6亿人民币,是迄今为止国产电影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其中邀请了好莱坞的战争特效团队为影片制作精彩的战争场面,同时还邀请了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在1937年南京的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十四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一、从假到“真”的神父

影片所描述的1937年的南京,是一个没有伦理,没有秩序的地方,生存在这里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自我已经没有标准可以依照,原本在自我中存在的对于本我的抵抗力量逐渐减弱,本我的力量开始崛起,人们都是为了最本能的诉求存活。在影片一开始的战争场景中,贝尔饰演的美国入殓师约翰,就显示出了短暂的心理变化。在战争中,人们都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不去过多的考虑平时应该考虑的一些伦理道德,约翰在这里也是一样,他也要活下来,也就是生存的本能占据了支配位置。这可以从他在日本兵的威胁下用尽各种伎俩可以明显看出。

但是当他发现有两名女学生躲在一个废弃的锅炉中的时候,他并没有为了自己活下去揭发她们,因此挽救了两名女学生的生命,这种明显的超我控制自我从而做出高尚举动的事情本不应该发生在本来以本我占主导地位的约翰身上。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种情况,超我形成于童年时期,其能量能长期存在于个体中,在一定情况下能支配个体的活动[2]。而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改变促成了两位女学生与约翰的相识,并将他带到他本想去的南京城中的威尔逊天主教堂,使后来的故事得以发展。

在进入教堂后,环境较之大的城区相对安定,但是因为其中的神父已经不幸遇难,秩序的守护者消失,使得约翰在进入教堂后成为这里年龄最长者,也就成为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这就使得他的本我开始展露,本我对个体的控制占到了主要位置。在进入教堂之后约翰本我中的对于金钱的欲望开始显现。当得知英格曼神父的尸首被日本人的炸弹炸飞之后,不仅没有减免入殓的费用,更是因其冒死前来而要提高收费。同时在乔治提出请他免费修理卡车并带乔治跟女学生离开南京的时候,他断然拒绝。约翰进入教堂之后到处翻找财物,如同土匪一般,他的匪性在此刻显露无遗。而约翰本我中对于性欲追求的体现开始于秦淮河妓女们强行进入教堂之后。当他看到妓女们进入教堂时不仅没有出面制止,还坐在窗台上与妓女们调情。妓女们住进教堂的地窖之后,出于性本能,他开始主动与玉墨接触,并且在当天晚上要求与玉墨发生性关系。

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约翰的心理没有发生变化,始终是本我在主导他的行动,那么事件就会停滞在他与妓女之间的纠葛之上,就不可能发生后面的各种情节。而使他心理上发生转变,产生叙事动力的触发事件主要有两件事。首先,当日本兵入侵教堂的时候,他首先的本能,也就是潜意识驱使他要生存,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要躲进一个很狭小的衣柜中,在这里他的动作就像小丑一般。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于潜意识转化为知觉——意识系统的主要触媒是知觉感受,在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当约翰在房间中躲藏之时,耳中听到女学生声嘶力竭的哭喊、杂乱的脚步声、日本兵的淫笑声和身体碰撞物体的声音,这种外界知觉感受给予精神上的过于强大的能量灌注,使得超我以一种良心的形式,对自我进行支配,从而就有了后来约翰挺身而出假装成教堂神父,救女学生于水火的一幕。但是这种良心的发现在初期对于自我的控制力度不足,也就使得当日本兵用武器威胁到他的生命时,他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悍不畏死。但当他眼睁睁的看着一名女学生在他面前摔死的时候,那种血腥的场景结合现场的声音,再一次将知觉能量注入他的心理,使得他的超我能量进一步加强,使得他敢于直接面对日本军官撒谎承认自己是教堂的神父。其次,当玉墨请求约翰去寻找豆蔻与香兰时,在路上他碰到了自己的好友,从他们的对话中还是可以发现,他的超我对自我还没有全面的控制,本我还有残存。而当他找到豆蔻、香兰时,看到日本兵对她们二人的各种惨绝人寰的凌辱,使得他的超我能量最大化,最终完全控制了自我的行动。也正是通过这两次事件对于约翰心灵上逐渐加强的冲击,使得他从一个“二流子”转变成为一个虽然不是真神父,但胜过真神父的人。也正是这种心理上的转变使得故事的主线得以发展,最后成就了一篇可歌可泣的彰显人性的凄美乐章。

二、从贱到烈的妓女

自古对于妓女的描写多以负面为主,使得她们这个群体给人的感觉都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但是在《金陵十三钗》中的十四名妓女却展现出了绚丽的人性之美。她们心理上的这些转变并不是偶然的,是通过几次事件之后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1937年的南京,人已经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们更是为了满足生存本能用尽各种手段。当这十四名妓女初到教堂门口时,听闻与其中一名妓女相好的厨师已自己逃命,使得她们无法进入教堂避难后,她们本我中的那种泼妇特质就显现出来。而这种为了生存的本能,自我几乎被全部控制的情况在进入教堂后也能看到。在14名妓女中,玉墨因其小时候受过比较正规的教育,可以说是这些人的领头人。在进入教堂的初期玉墨的本我依然是占有主要的控制权,对她的行为具有支配力。她为了自己和其他的姐妹能够逃离南京,与约翰主动接触,并不惜出卖色相勾引他。在她与约翰相约到神父房间的时候,她还给约翰一个具有浓烈暧昧气息的暗示:“如果你帮我,我报答你的方式,是无与伦比的。”可谓是为了生存不惜以自己以及姐妹的身体作为报酬。同样在玉墨姐妹的身上,也能看到那种从本我中散发出来的一种劣根性。当妓女们住进教堂之后的第二天,几名妓女竟然为了上厕所对女学生大打出手。这些从本我中透出的本能的诉求一直持续到两件事情之后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对这些妓女们产生良心震动的事情是发生在日本兵进入教堂的时候。日本兵进入教堂后发现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学生,他们的兽性彻底被激发,对女学生开始围堵。这时候躲在酒窖中的妓女们也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准备打开暗门逃出去。正当她们把暗门打开一条缝隙的时候,几个四处躲逃的女学生恰恰停在了这扇暗门的上面。女学生停下了脚步,日本兵与她们在不远处相望。这时候女学生本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贞操出卖躲在地窖中的妓女,但是她们没有这么做,而是重又继续躲逃。这一幕都被躲在暗门后的妓女们看到了。在她们的认识当中,女学生出卖她们是必然的,但是没有想到女生会将日本兵引走。这种从知觉系统带来的能量冲击太大了,使得本我被压制了一部分,超我中的那种罪疚感开始发挥作用,这就为她们后来的彻底转变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第二件事情对妓女们的刺激是豆蔻为了小伤兵弹奏一曲“秦淮景”而惨死在日本兵的屠刀下。人之初,性本善。而这种向善的力量就是超我,超我的形成在童年时代,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往往是被压抑或者抵抗而不能通过自我来实现,但是这并不代表超我会消失,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重新唤醒[3]。在豆蔻这个片段中,豆蔻本人就是这种情况。妓女们收留的小伤兵已经危在旦夕,并且长得与豆蔻的弟弟十分的相似,这就唤起了她心中的那部分超我,本我中的那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力量减弱,超我开始慢慢对自我起到支配作用。她为了给小伤兵弹一曲琵琶而冒死跑回妓院取琴弦,但是最后不幸遇难。在这个事件中,心理变化不只为豆蔻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动力,同时大的事件因此得到推动。妓女们都因为豆蔻的这份对亲人纯洁无私的亲情所感动,也同时对日本人恨之入骨。这两者共同作用,对妓女们的心理冲击进一步加大,加深了最后十四名妓女为了保护女学生主动献身在心理上的可行性。最后当她们看到这群女学生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不惜跳楼时,她们的超我彻底被唤醒,本我被彻底压制,最终做出了为保护女学生英勇献身的壮举。从被人唾弃的妓女变为了流芳千史的忠节烈女。

三、结 语

叙事动力的产生来自于许多不同的因素,但是人物心理的变化却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变化正是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部分。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将是文化传播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作者简介:李楠,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与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 郭伟平,邱艳艳.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约翰“神父”的救赎与自我救赎[J].电影文学,2012(13).

[3] 汤颖.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本我”与“超我”的内在张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