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印度电影的定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3年·第1期

新世纪印度电影的定位

逄 蕊 孙学虎

2013年01月10日16:5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宝莱坞出产的影片中,有印度本土明星打造的属于印度民族的爱情梦、英雄梦;还有古朴的建筑、金光闪闪的道具、印度传统民俗里不可或缺的印度歌舞,这些是其它民族电影中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宝莱坞电影取胜的关键。本文拟从印度电影的文化底蕴、受众基础等方面来探讨新世纪印度电影的定位。

关键词:新世纪;印度电影;定位;受众基础;低成本

1913年,影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拉开了印度电影的序幕,至今印度电影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印度电影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后,印度电影屡创佳绩,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季风婚宴》、《印度往事》、《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名字叫可汗》以及2009年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一批优秀的影片在世界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印度电影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印度电影的民族性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样的民族性造成了许多邦州的官方语都是不同的,印度电影的语种分类也是很多的,而最有影响力的语种有三种,即泰米尔语影片、坎纳达语影片和马拉雅拉姆语影片。印度电影有着很强的民族性,作为印度人共同的文化,电影渗透着他们相同的民族风俗,共有的习俗思维。整观印度的电影产业,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展现他们国民各种梦想的舞台,电影就成为各阶层的印度人娱乐的不二选择,尤其是对底层人们和青年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在电影里面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渴望,表现的是他们的生活。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讲述了从小便成为孤儿的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未来。善良贫穷的弟弟,凭借着执着与运气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爱情金钱双丰收;而无恶不作的哥哥,最终死于金钱与暴力之中。电影以生活在印度底层社会的青年为依托,描绘了印度“小人物”艰难的成长历程,深入刻画了底层人民的心理,满足了印度社会底层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在其它印度电影中也常常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如在电影《未知死亡》、《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中,电影的主创人员都将目光锁定在小人物身上,这些影片在印度乃至于世界影坛上都得到了好评。

另外,印度电影中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在印度民族的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电影的发展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道理。也正是因为印度电影的这种强烈的民族性,使得印度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一大批忠实的影迷。

(二)印度电影的喜剧特色

电影中的喜剧性元素,可以愉悦观众的身心,调节影片的叙事节奏,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印度有一位模仿秀表演者叫儒瑟?皮特(Russell Peters),他是美国的印度二代移民,擅长讲各种种族笑话,又能惟妙惟肖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哪国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并加以模仿。印度本土拥有一大批类似儒瑟?皮特的优秀演员,如在印度家喻户晓的沙鲁克汗、阿米尔汗,他们夸张又不失细腻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成功的塑造了一位优秀乐观,敢于突破世俗眼光寻求生命真谛的大学生,他的表演时而夸张幽默时而又深沉含蓄,将一个出身卑微又聪明好学的大学生演绎的十分传神。印度电影讲求用喜剧化的元素去再现生活的坎坷,这使印度电影有了艺术的张力。

(三)印度电影的歌舞文化

印度电影中的音乐是印度电影文化的血脉,它给印度电影注入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几乎每一部宝莱坞出产的影片都会融入歌舞的表现形式,歌舞片段是印度电影区别于其它国家电影最显著的标志,它也成为印度电影最耀眼的部分。例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片头曲《哦,萨亚》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到一种充满印度气息的情景中去,这段音乐中融合了原始与神秘,自由与奔放,古典与现代等多重因素,表达了印度人民强烈的宗教情绪,是音乐文化和印度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哦,萨亚》代表了典型的印度歌舞,就是注重音乐的节奏节拍的运用。它是以民间歌舞音乐结合印度古典音乐再结合现代音乐中的嘻哈、摇滚等诸多音乐元素制作而成的。影片一方面显得非常富有现代的流行化时尚化,另一方面使得观众内心仍然觉查到印度歌舞气息,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歌舞音乐。这曲片头曲是第一首入围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提名的歌曲。

在《宝莱坞生死恋》、《阿育王》、《未知死亡》、《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一批优秀的印度电影中,精彩的歌舞片段也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电影中出现的精彩的歌舞片段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其中《祖碧杜比》的歌舞片段,画面在黑白与彩色间转换,宴会、雨中、客厅、月色下,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情境中劲歌热舞,歌颂了青年人之间活力且美好的爱情。印度电影的传统歌舞音乐十分注重旋律、节奏和持续音,这种注重节拍的音乐本质源于印度人乐观的天性,是印度人民对快乐的理解和表达。

二、印度电影良好的受众基础

(一)国内观众的喜闻乐见

印度电影是印度人民最喜闻乐见、最重要的交流媒介和娱乐方式。印度拥有着全世界最成熟的观众和电影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度电影在过去的三十年内有了飞跃的发展,渐渐的从俗套的故事,类型化的人物中摆脱出来,电影中不只具有梦幻般的情感元素同时也拥有现实的社会内涵,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受。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除了对男女间美好爱情的刻画外,影片的主题中还蕴含着对印度教育体制的反思及人生价值的思考等多层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内涵。印度电影不再是粗制滥造,缺乏内涵的机械化生产,而是朝着精品化的道路前行。此外,印度有着世界上最好最庞大的电影消费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起,印度电影就在许多方面傲居全球第一。据《印度斯坦时报》的统计,仅“宝莱坞”(设在孟买的商业电影基地)每年平均摄制1000部影片(比好莱坞年产量多1倍);每年售票数为31亿张。每天的观众数量为2000万人次,仅“宝莱坞”的从影人员达600万。另外,每年摄制的影片以20种语言发行,以印地语为主;全国影院逾2万家、大型制片厂82家、大型洗印厂51家、电影实验所33家、电影杂志500多种等等。一系类的数字表明,印度本土蕴含着巨大的电影市场潜力,这也成为印度电影迅猛发展的基础。

(二)国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认同

印度电影的对外传播基本不需要投入宣传经费,印度电影文化具有多元性、丰富性的特点,使得任何国家的观众群体都能在印度电影中找到文化认同的内容。印度电影对南亚东南亚印度周边国家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虽然印度电影绝大部分立足本土,但在思想性、民族性和宗教性上与周边国家高度契合,在如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国内电影市场份额都占有半壁江山。南亚国家观众传统观念较强,使得坚持以融柔情歌舞于一体,喜剧结尾的特色,着重突出歌颂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的印度电影在这些国家大行其道,印度电影在南亚文化圈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欧美电影。

大多数巴基斯坦人都观看宝莱坞电影,因为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以及他们的文化都很相近。宝莱坞电影在当地的音像店也有极大市场。巴基斯坦的国教是伊斯兰教,且印、巴两国的教徒交流甚为广泛,因此,在巴勒斯坦,印度伊斯兰教电影很受欢迎,但对印度教的电影却始终处于被广电局封杀的状态无法引进。 印度电影在阿富汗也是蓬勃发展,在地理上阿富汗靠近印度次大陆,此外,印度电影中的文化语言也与阿富汗的文化语言十分相近。相当一部分的宝莱坞明星祖籍是阿富汗人,如可汗·米勒础思,雅克·杜文。许多涉及到阿富汗的宝莱坞电影是在阿富汗境内拍摄的。因此,印度电影便能够顺利的进军阿富汗电影市场。

在阿拉伯国家,印度电影也有着较好的业绩。2009年以色列,有线电视已经有了专门的印度电影频道。近几年来,海湾国家以以色列为译制中心译制发行了不少宝莱坞的电影,这些国家通常以阿拉伯语配音发行印度电影。

此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如摩洛哥、尼日利亚、南非,每年也都有很大一批印度电影在其国内公映。国外影迷对其的热爱不亚于印度国内的影迷。而由于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在输往欧美方向上其历史地位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西欧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印裔精英分子,他们虽然对本国的现实环境有着很多成见,却始终热爱印度电影,构成了异域的消费基础,使印度电影打开欧洲市场不再像原来那么艰难。

(三)国际电影节的认可

印度本土电影节也很多,著名的有第三眼睛亚洲电影节、孟买国际电影节。这为印度电影创作主流审美视角提供了国际化的样板和模式,使得印度电影在国际上越来越得到大师们的认可。

在国际电影节上,印度电影已经成功的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印度电影带来的狂欢的歌舞,浓艳的色彩,曲折的故事给世界电影带来了新的潮流。早在1981年,由印、英合拍的电影《甘地》便获得了奥斯卡奖,印度著名导演萨蒂吉特?拉伊在1992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此后印度电影在世界电影节上也屡创佳绩。1985年第五十七届奥斯卡上《印度之行》获得提名;2001年,在第五十八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季风婚宴》获得金狮奖;2008年印度短片《纠缠》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短片最高荣誉评审团银熊奖等。近期,在第八十一届奥斯卡电影节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大奖。屡屡获奖的记录为印度电影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树立了印度电影在世界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结 语

新世纪印度电影的繁荣,离不开印度电影人的探索与创新。从对好莱坞的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吸收到印度电影民族性的定位;从占有国内受众市场到扩大海外的受众市场;从宏大的制作到小成本制作的转型,新世纪的印度电影已开拓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印度电影受到世界的关注与认可的背后,印度电影中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其广泛的受众群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逄蕊,女,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研究;孙学虎,男,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研究。)

参考文献:

[1] 尚会鹏.印度文化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延熊,李晓丹.印度歌舞片的市场特征分析[J].现代传播,2010(6)

[4] 鲍玉珩,钟大丰.亚洲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J].电影评介,2008(1).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