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另类毕业照的狂欢式解读--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3年·第1期

大学另类毕业照的狂欢式解读

王 蕾

2013年01月11日13:4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毕业季期间,大学校园频频出现另类毕业照,使沉重的毕业增添了不少轻松愉快的气氛。本文试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角度入手,将狂欢理论和另类毕业照行为结合,从文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狂欢行为,透析在web2.0网络媒介的时代下狂欢行为的实质,让更多的人理解大学生的内心和行为。

关键词:毕业照;狂欢理论;网络媒介

一、引 言

每到六七月的毕业季,大学校园里都会出现同样一番风景,毕业生身穿学士服,头戴学士帽,手捧毕业证合影留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同一番风景又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大学生的毕业照也不像以前正襟危坐那样呆板了,大家开始变得疯狂起来:一身清宫装束,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学校园留下毕业照;身着海魂衫朝气蓬勃的学生摆出六七十年代复古向前进的造型,为革命“现身”,更有出格者拍全裸毕业照来祭奠自己的青春。往昔再普通不过的毕业照,如今变成每年的热门话题。对毕业照的狂欢式解读,将其推衍到如今web2.0时代背景下另类毕业照风靡的研究中,不仅将文学理论和传播现象很好的嫁接,还能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社会问题,做到用理论解决问题。

二、狂欢的理论内涵

狂欢理论(Carnival Theory)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于20世纪60年代所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在巴赫金的众多理论中可谓是热度、关注度最高的理论之一。此理论更是被运用到很多文章中证明自己的观点。狂欢理论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文化。首次提出是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而后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他将狂欢现象论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建立普天同庆、自由而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该理论包括以下要点:狂欢历史及其演变;狂欢的本质及其特征;狂欢的参与者;狂欢的广场形式;狂欢语言[1]。巴赫金认为,狂欢节创造了人类的“第二生活”,使得平日里受日常生活和等级制度约束的人们获得人性上的释放、实现内心情感的宣泄。毕业照在互联网这个“第二世界”广泛传播,是大学生群体宣泄情感的狂欢表现。

三、另类毕业照的狂欢特质

另类,也就是怪、是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另类的出现使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这恰恰与狂欢化的概念不谋而合,大学生拍摄另类毕业照的心理动机,与巴赫金笔下的民众的狂欢行为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狂欢的内心世界——内在动因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80、90少年,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在这几十年间,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令整个世界震惊。稳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超前的上层建筑。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精神原则的支配下内心情感更加丰富,是一个个有鲜活个性、观点鲜明的个体。对于每人仅有一次的大学毕业,大学生们不甘于平庸地结束大学四年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各种疯狂的方式来祭奠自己的青春,扮成清宫格格或身着海魂衫而非学士帽,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发泄,他们将内心的狂欢外化为行为的狂欢。在这个倡导独立自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自我生命的发展状态与前景。与此同时,也以一种更为自信、开放和不同寻常的态度将自己展示在这个世界。拍摄另类毕业照并在网络上传播,能充分展现大学生的张扬个性、追求创新的内在需求,让自己在虚拟空间里小火上一把,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满足[2]。

(二)狂欢的第二世界——网络平台

另类毕业照的传播平台是互联网,互联网这个平台创造了“第二世界”。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前提是对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对应着现实世界,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而第二世界也就是网络世界,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这种生活打破了阶级、财产、职位、等级、年龄、身份的区分与界限, 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3]。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世界较为典型地体现了狂欢节的全民性特征。网络不仅消除了阶级和等级,而且拉近了时空的距离,真正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在这个平等的平台中,大学生的存在感和归属感空前膨胀,他们可以自由的抒发所感,展现生活。如图中身着海魂衫的大学生们,毕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他们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海魂衫毕业照放在网络这个新新媒介中,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网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不同寻常,看到他们的狂化毕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设想他们依靠传统电视媒体,依托新闻节目,恐怕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但网络没有了传统媒体对刊登新闻照片的层层把关,海魂衫照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空间、博客中传播,所谓“防不胜防”,既然存在了抒发自我的“沃土”,必定会有另类、出格的照片出现。

(三)狂欢的全民参与——草根精神

在巴赫金笔下,狂欢节是众生等的狂欢广场,在狂欢节上的每个狂欢者都过着一种狂欢式的生活。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不分演员和观众。没有狂欢的筹备者彩排者或是领舞者,大家不是消极地看狂欢,而是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过活。转而在网络传播中,由少数职业精英为大众“立法”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受众再也不是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所谓的无知无识的“乌合之众”,而是有着自身判断、理解和批评能力的主体,并且能够在具体的传播实践中建立自己的话语权[4]。平民大众渴望拥有与权力阶层、精英分子一样的话语权、影响力、受关注度,他们也渴望得到尊重、受到优待,渴望像精英一样站在社会金字塔的上端。

现如今,草根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上演种种的“狂欢”行为来平衡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精神落差,在此找到自由民主的感觉。这样的狂欢行为也是对现实社会中意见领袖、权贵精英的奋力抗争。对个体“本我”的解放和草根阶层心理需求的满足是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的潜在心理动机。

四、善待狂欢 理性狂欢

实际上,这些另类的毕业照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彰显,是对大学四年生活的纪念。四年同窗,身着海魂衫,一起在国旗下见证自己学生时代的结束,是戏谑不假,但更多的是这美丽四年的最好印记。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意味着踏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这是最后的学生时代,最后的青春时光,要抓住毕业季的尾巴,以一种自己从来没有过的方式留下大学、青春的记忆。这种方式当然也在挑战着我们的创意,我想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毕业生,都会为他们的创意而拍手称赞,多年以后回想起毕业季的时候,他们也定会记起这几张引起轰动的照片。他们的出发点是单纯的,社会大众应该抱着理解大于批判的态度看待这件事。都说中国是缺乏狂欢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是缺乏狂欢的群体,而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的80、90这一代勇于接受创新的思想,我们何不抱着平常心,对历史不过分敏感,对现实不过分偏见,对于未来不过分忧虑,善待这种行为,为大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作者简介:王蕾,女,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理论,网络传播等研究。)

参考文献:

[1] (俄)北冈诚司,巴赫金.魏炫译.对话与狂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超.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D].西北大学,2010.

[3] 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J].理论建设,2006(5).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